【索达吉堪布】在这三重节日随念释迦牟尼佛(附殊胜日提醒)
2018年5月29日,藏历萨嘎月四月十五。
农历四月十五
阿弥陀佛节日
萨噶达瓦节,是释迦牟尼佛入胎、成佛和涅槃三大行迹纪念日
释迦牟尼佛心咒:
嗡 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梭哈!
《三摩地王经》云:“散步安坐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佛陀在经中亲口宣说:任何人散步也好、安住也好,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若能一直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会恒时住于他面前,赐予加持。
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佛陀并不存在其他本体。一个人如果对佛陀生起信心,能清楚地明观佛陀身相,那他的心念就是佛陀,此外没有一个佛陀从遥远的地方飞到你前面,然后又渐渐消失。按照上上乘的解释方法,正在想佛的念头,其实就是佛陀。
前不久也给大家讲过,你何时想起莲花生大士,此时你的心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观经》中也说:“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应该认识到,释迦牟尼佛就是你的心,显宗与密宗的说法一致。又云:“身体宛若纯金色,世间怙主极庄严,何者之心专注此,菩萨彼者即入定。”
个别道友不太会坐禅,经常起分别念,入定比较困难。其实也不用担心,只要你在前面放一个佛像(可以是唐卡、画像、塑像等),将心一直住于佛像上,眼睛也一直盯着,闭眼时心里能清清楚楚地明现佛像,这就是最好的一种入定。
我经常也是这样,当分别念涌现或者产生烦恼时,就放一个佛像在前面,心里一直观想,眼睛也一直专注。过一会儿,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自心会慢慢平静,暂时起到平息烦恼的作用,而究竟,哪怕一瞬间缘佛陀的功德,对今生来世都无法估量。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只要看一眼,也能在阿赖耶上种下解脱善根,这个功德非常大。希望你们无论去哪里,都不离开释迦牟尼佛的像。我个人也是这样,出门时要么带一个小唐卡,要么带一个佛像。作为佛教徒,若对本师没有诚挚的信心,那根本不是佛教徒了。
释迦牟尼佛的身色宛如纯金,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著三衣,金刚跏趺坐,右手以压地印中指尖触地,左手以等印持充满甘露的钵盂。整个身相犹如阳光照射到金山上一样璀璨耀眼,放射出万丈的智慧光芒,遍于清净与不清净的所有器世界。
观想在释迦牟尼佛的周围,有八大菩萨、十六阿罗汉及无数护法神、空行母等眷属围绕,他们都是智慧圣者,仅仅忆念也能解脱堕入寂灭与轮回二边,从而获得大乐智慧。所以,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释迦牟尼佛,其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尤其在末法时代,五浊横流,若没有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愿慈悲摄受浊世众生,我们在座愚蒙可怜的众生,到目前为止也无法见到佛法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大恩大德,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正因为如此,法王如意宝当年传讲《白莲花论》时,常常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说佛陀为了我们众生布施过那么多次头目脑髓,作为一个后学者,如果不报答佛的恩德,甚至没有感恩之情,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佛陀和上师感恩戴德,否则就成了忘恩负义者!如是观想佛陀身,结果马上想到佛真正安住在自前虚空中。
佛陀的智慧身没有远近之分。我们思念一个人时,他在北京,我在上海,没办法一下子到对方面前。可是佛陀的智慧身无处不在,什么时候观想,什么时候就现前,如同只要地上有水器,月轮便可映现一样。无论你高贵也好、低贱也罢,富裕也好、贫穷也罢,是智者也好、愚者也罢,只要去观想,佛陀就出现在你前面。每个人都要有这种信心。
经中云:“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佛经中说:任何人观想佛陀、作意佛陀,佛陀就安住在他面前,恒时赐予有形无形的加持,令其从一切罪业中得以解脱。观想佛陀,所积之资粮也不会耗尽,善根不会虚耗。
《佛陀众行经》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缘佛陀哪怕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善事,例如向空中撒一朵花,或者单手合十作顶,或者念诵一句佛号,这个功德永远也不会耗尽,从此生生世世转于善趣,不会堕入恶趣,逐渐获得无上胜妙的菩提果。
大家平时祈祷佛陀或者转绕佛塔,也不要看成是一件小事。当然,这种功德不一定立竿见影,马上就能看得出来。世间人让孩子读书,今天上学,明天不可能毕业,但对孩子来讲,读书好还是不读书好呢?肯定是读书好,这样才有成材的希望。同样,听受佛法也是如此,现在坐在这里听课,等一会儿下课后,你不可能顿时变成另一个人,但听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在你相续中慢慢积累,修行就可以一步一步向上。有些人孤陋寡闻,对佛法一窍不通,认为学佛马上要有感觉,否则佛法没有殊胜的加持,这种想法完全不合理。
《华严经》中云:“闻见供养彼等佛,无量福德将增上,断诸烦恼轮回苦,此善中间不穷尽。”听到佛号、咒语,或者见到佛像佛塔并对其供养,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依此可遣除烦恼与痛苦,乃至轮回未空之间,此善根也不会耗尽。于佛前起信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贤劫经》中说:“虚空边可量,大海深可测,于佛起信心,功德实难诠。”这是一种假设句,就算无边无际的虚空可以衡量,深不可测的大海可以测尽,以佛陀作为对境而起信心、作祈祷,其功德无法用语言来诠表。
我经常都这样想,虽然自己修行不好,烦恼深重,很惭愧,也很难过。然而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假如未值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可能一声佛号也听不到,始终处于黑暗当中,但今生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和自己的福分,修行虽然不好,可是遇到了佛法,每天可以见到佛像,多多少少念一些佛号,有很多积累功德的机会,得一个人身并不是没有意义,所以还是会生起欢喜心。
于佛前如何发愿也会如是实现。《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 《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讲得非常清楚,一切诸法本来不存在,是空性的,空性中依因缘生万法,因缘又住于我们的心(意乐)上,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因此,在佛像等殊胜对境前发什么愿,结果也会实现什么果。比如,你发了生生世世度化无量众生的愿,将来就会实现这个愿;假如发愿来世要害众生,这种恶愿也会成真。因此,我们遇到僧众、佛法时,一定要发广大的善愿。对此中所说之理生起稳固定解。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释尊修法仪轨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提倡知足少欲并非让人不要生存了。一个人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地占有甚至肆意挥霍,就是佛教所否定的。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