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寂寞值得讨论 返回

寂寞值得讨论

動物樂傳心 2023-07-05

寂寞值得讨论

-A collection of questions-


宗萨钦哲仁波切


首先很抱歉迟了一些。
欢迎大家。
我会试着把我要讲的尽早结束,
这样我们可以留多一些时间做提问。




01 




寂寞值得讨论



仁波切

身为佛教徒,我们会谈到各种的情绪或者说各种的烦恼,像是瞋心是其中一个,还有贪、无明、骄傲、嫉妒等等。

我猜可能很重要的是要把寂寞也包含在其中一项烦恼当中。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我们可能是最互相有连结的一个时代,但是也有人跟我说,我们现在可能也是最寂寞的一个时代。

我想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大家可以看得到这一点,不管你去哪里,像是书店,会有很多的书在讲,说怎么样对抗寂寞。


即使是书名可能不是直接的明显的说是寂寞,但是其实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至于对抗寂寞,有很多的事情像是,不只是像是约会服务这样子的事情。基本上一切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职业、工作、教育都是这样的。


如果你真的好好想想,其实都是为了对抗这一类的寂寞,像是时尚、潮流、食物。


我想到要讲食物。像我们的日文翻译,可能可以更正我,假如我讲得不对的话,日文有一个字,我希望我的发音是正确,日文的字是“口寂しい”(KUCHI-SABISHI日文拼音)。


我听说在日文它的意思是你并不是真的很饿,但是你还是继续吃,因为你的嘴巴感到寂寞。


所以不只是我们心理上会觉得寂寞,就连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也会感到寂寞。


所以我要说的就是寂寞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就会有像是直播这样的事情,我们有Netflix、Amazon、咖啡店、购物中心等等。


还有一长串的米其林美食餐厅的美食晚餐来对抗我们的寂寞。基本上一切都属于对抗寂寞的东西,只要它让你的心里是忙碌的,让你沉溺其中。


对现代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变得非常的忙碌,基本上是一种很难忍受的状态。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可能寂寞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事情,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我们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做为一个佛教徒,我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我会经由佛教徒的角度来讲寂寞。


所以之前我在想,我们真的应该从三个类别来看,是谁在寂寞?寂寞是什么?还有,有没有可能去对治治疗这种寂寞?





02




是谁在寂寞?



01

是谁在寂寞


所以首先,是谁在寂寞呢?

在寂寞的,肯定是一个有心的一个人,像是桌椅床它们没有办法寂寞.

必须是一个有情,必须是一个人才能寂寞。当然我们必须要下定义就是“什么叫一个是有生命的人”。

在这边我指的就是一个有心、有觉知的有情才能够寂寞。

所以是谁在寂寞呢?那对这样的一个人会有一个理念、会有一个概念讲到说“我”。

只要你有这个“我”、“我自己”这样的概念,那这样的一个现象就可以变得是寂寞的。

如果你没有这个“我”这样子的概念、这样子的现象,那你就没有一个寂寞的基础可言。

所以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








03




“我”这个标签



“我”这个标签



在这里我使用的是经典的佛教的分析。佛教徒认为所谓的我基本上是一个标签,是一个假立,仅此而已。

既使我似乎是最有力量的一个标签,但是它其实就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举例来说,(他们没有付钱给我打广告)总之这边就有一个标签,这瓶水上就有一个标签,这很重要,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所以这边有一个标签是你其实可以把它撕下来。

这个标签叫做ACQUA PANNA(意大利普娜矿泉水)ACQUA PANNA这个标签是被贴在这个东西上面,贴在这个瓶子,里面有些水的瓶子上面。

所以ACQUA PANNA这个品牌是一个标签被粘在上面,所以它被贴在这个瓶子上。

那我们就有像叫做“我”的这个概念,这是一个标签,我们需要把这个标签贴在某个东西上面。


那我们是贴在什么东西上面呢?这可能就是我们可以做分析的地方。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佛教徒的结论是:我们可能从来就找不到这个被贴标签的瓶子。

我们是有这个叫做“我”的标签,但是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到底是把这个东西,这个标签贴在什么东西上面,这一点很重要。

这就是佛教徒所谓“中观”的哲学理念。所以我们有“我”这个标签,但是我们其实不确定,我们到底是把这个东西贴在哪里。

然而“我”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因为如果你是佛教徒,佛教徒会说“我想要获得证悟”,就有“我”在这里了,因为是“我”想要证悟。

所以是好像有一个人,有某个人在那里是想要证悟的,如果你是基督徒,我猜也会有一个“我”是想要被拯救的。

所以让我们仔细看看,“我”这个标签是被贴在哪里。

佛教徒对此的结论就是:它被贴在某个暂时的东西上面。这个东西是暂时被聚集、聚合在一起的。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暂时性的蕴聚”。它可能是某种物质、某种原子、粒子,它也可能是一个时间。

它也可以是一种时间,是某种连续性的、相续的东西,大家好好注意这一点。

当我们讲到一个聚合的时候,一些东西的聚合体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谈某种非常不稳定的东西了。

我们已经在讲一种……这样说吧:你有10个东西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这10个东西的每一个东西,他们都是依赖于其他四五个东西,所以这种聚合体就已经是依赖于很多其他的东西了。

所以你在贴“我”这个标签的基础,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东西,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东西。

很多时候这个东西事实上都是我们的一个想象而已,像是我们对于森林这样的概念,当我们讲到森林的时候,我们在讲的就是很多树的一个集合,我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很多树的集合称作“森林”。

或者说是像山,山是很多的石头、尘土、树、草聚合在一起这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山”。

所以佛教徒的结论是:最可能的现象就是,当我们在说“我”的这个时候,“我”这个标签是被贴在一个佛教徒术语来说就是“五蕴”上面,五蕴就是五种暂时性的聚合体。

这五蕴就包括色蕴,色就是你的形象,你的身像。

很多时候当我们说我的时候,你可能是在指你的身形。但是就像我之前说的,你的身形事实上是一直在变的。

你有多少次剪过你的头发,剪过你的指甲。

你们有些人甚至可能失去了一些……,可能曾经是2公斤,现在变成80公斤;你以前可能是2尺高的人,现在变成5尺高的人;

你实际上你的身形一直在改变,但是你还是会想说这就是我。所以其实它是一个完全被你自己设想出来的东西,是一个你强加于上的概念。

所以身形是其中一个,你会贴“我”的标签的这个地方。

它可能也是对你来说最有形的一个东西,因为至少你可以感受到它,你可以称重。







04




【受蕴】





受蕴



然后下一个蕴,受蕴。感受可能是更不稳定的,因为你的感受时时刻刻,来来去去,有时候好有时候坏。

你早上有某种感受,晚上的感受又不同了。你的感受,这个受蕴,感受的聚合也是一个你贴“我”标签这个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东西。

然后还有想蕴,你的感知。这又是另外一种蕴。还有行蕴等等。我不会很细节地讲这些,因为就像我之前说的,我想要尽快把它讲完,让大家可以多提问。

行蕴,基本上你是做什么的,比如说我是一个牙医,我是一个护士,我喜欢跑步等等,这样的我,可以说是你的性格。

可以说是你辨识自己的一种方式,你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像是你的兴趣等等,是关于你对自己如何辨识自己特殊的身份的一个蕴聚。

然后最后一个识蕴,实际上是挺难去讲解的,包括你在想什么,一些念头。所以这五蕴,五种暂时性的聚合,它们是时时刻刻在变动,而且它们不是独立的东西。

没有一个单独的客体是你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就像在你整个身体当中,你没有办法说这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多的是我。

你可能可以说我的心比较多是我,是的,因为心是挺重要的,但是手指也很重要,指甲也很重要,否则的话就不需要指甲油。

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并没有一个东西是你可以真的说这就是我的。

然后,还有另外一个,其实可以说是更悲哀的部分,就是说这每一个部分。

所谓的色、受、想、行、识,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完完全全都是可以被操控的,受到因和缘的操弄,非常容易地就能够被改变。

只要有一点点的评论,像是说,啊,你的指甲油太厚了,这就会对你的“我”的概念造成一些损害。

或者是别人对你的气味的一些评论等等,任何东西的评论,都可以马上的影响到你。

所以我们知道什么,记得我之前说的吗?我们会有这个标签。“我”的标签就是被贴在一个暂时性的、不确定的、是各个部分组成的东西上面。

贴卷标的对象,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完整的个体,是由各个不同很多的部分组成的东西。

所以呢在zoom会议室里面的这些人,你们可能看不到,不过这边有一些像是新加坡的禅园这样子的地方。那我们会把这样的聚合体称作“我”。

你可以就只是看着一个垃圾桶,里面有各种垃圾,然后你可以也可以说那就是我。

事实上你是可以这么做的。当然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性去做。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还是在讲《寂寞》,我没有跑题,并且我们现在在讲是说“是谁在寂寞?”是我在寂寞不是吗?那这个“我”是谁呢,这就是我们现在在谈的部分。

我在说的就是从佛教徒这个观点来说,对于“我”的基础是非常不稳定的,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基础,是非常一个可供质疑的基础。

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我们事实上没有任何的理由可以有信心、有自信,我们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根本的理由是可以有自信的。







05





【寂寞只是一种概念】





寂寞



所以别说是寂寞了。在我们谈寂寞之前,我们甚至不确定有一个我是存在的。

它其实就只是一种概念,一种想法而已。这就是人类世界运作是多么荒谬的一个地方。

因为整个关于“我”的概念完全就只是一种想象而已,完全就只是像是一种故事,被编出来的故事而已。

它的存在事实上就是可以让人质疑的,而对这样的“我”起到执着,却是有非常强的执着,这就是荒谬之处。

其实这可能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了,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基础是可以让你称作“我”的。

你甚至都不知道说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来让你称做“我”。可以说它是一个暂时凑合出来的东西。

但是我们却执着它是一个我,而且是非常强的执着。而且这样的执着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而我们执着这个我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会是说自己,觉得说自己是最伟大的、最棒的。

但是有时候,有其他人可能是相反的,我们可能执着自己的方式是……然后我是最糟糕的,我是最没有用的人,我是最没有价值的人。

不管是什么样的执着,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一种执着。这两种都是有其中的目的存在。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你其实背后存在某种目的;你觉得自己是最糟的,也是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在对于佛教徒在藏文当中称做,用非常粗略的方式来说,这藏文词,基本上就是显露出,你贴“我”这个标签的东西,把这个东西曝露出来,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佛教之道。

那这个佛教之道就是我们讲的内观的精髓,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内观就是打坐观呼吸。

或者说观自己的感受等等,但是真正的内观,它的核心、它的精髓就是真正要去推翻或者说显露出,不是那个标签,而是说真的去显露出这个基础。

因为如果这个基础、这个水瓶不存在,标签就没有一个可以去贴的地方。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管用,不过总之为了要去曝露出这个不确定性,我之前说的那些关于你的身体的那些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在内观当中有一步一步的教导,会教你说你要观看你的身体。

因为现在我们其实对自己身体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你真的知道你有什么样的身体吗?首先你知道你自己有10个手指吗?

可能在理论上你是知道的,但是你走来走去的时候你不会真的非常的有正念地想到说“我真的有十只手指”,你并不会那样想,不会想那些。

你事实上对自己身体并没有觉知,你对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觉知。

尤其即使你有觉知,即使你觉知到自己的身体,你觉知自己身体的方式总是就是会参照比如说像是香奈儿呀、CK等等这些参照点来想自己的身体,但事实上那并不是你真正的身体。

所以内观的重点,其实是在于要挖掘出这个没有基础的,我们贴“我”这个标签、这个理念的地方。










好,今天就到这里,
希望明天再见到大家。



END



敬请关注

紫莹微信①:athenatang1001
紫莹微信②:tangchiieng1001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扫描二维码联系紫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