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德育 >> 放下焦虑,祝福孩子 返回

放下焦虑,祝福孩子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智 悲 心 语


《殊胜誓言续》:谁以身语意,尽力承侍师,定无碍出现,威力与加持。


— 索达吉堪布藏文化微博 —




放下焦虑,祝福孩子


焦虑的父母,有说是在如今大环境下的产物,有说是原生家庭的罪过。无论什么原因,总之现在处在焦虑中的父母越来越多,并且这些无关金钱。父母处在焦虑中,孩子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在80后父母中,不少人除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外,最根深蒂固的影响应该是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潜在的情绪困扰。父母自己就深陷原生家庭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很有可能也会把这种伤害带给自己的下一代,尽管不少为人父母的人已经了解了这些原因,可是,却很难解救自己。

 


1/ 每天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两个孩子的身上,她却得不到认可


最近,和几个以前的同事相约小聚。

相谈甚欢,期间没想到,曾经非常淡定的“高冷范”晓晴,竟然在我的面前,因为极度不自信而流下了眼泪!

晓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我们分别不过五年。

那时,她的大孩子才刚刚上幼儿园。晓晴离开公司是因为她打算生第二个宝宝。

原以为她生完宝宝会继续回来上班,可是,随后传来消息:她为了在家带两个孩子辞职做了一个全职妈妈。

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见她晒自己开心地和孩子们一起的温馨照,到处撒狗粮。原来,这一切都隐藏在晓晴极度自卑的阴影下!

在交谈中发现,晓晴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一直有些微妙,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有三个孩子,她在家里排行第二,爸妈就没有像稀罕姐姐那样呵护她,更没有像宝贝小弟弟那样袒护她。所以,虽然自己已经身为人母,内心深处依然欠缺着来自父母的一份温情的爱。这种缺失的爱造成了晓晴在与家人交流的时候,尤其是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晓晴说,她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一丝权威,自己也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工作,好像一无是处。内心的自卑暴露无遗,并且深深地困扰着她,造成了不能听见任何不同的意见,哪怕有丝毫的不同之词,她都会大发雷霆。在先生那边,她也知道先生对她呵护有加,但是,自己还是没办法平心静气与先生交流。

尽管,晓晴知道家庭氛围的微妙在于自己的不良情绪。可是,就是无法控制调节自己的内心,为此十分苦闷。

对他人反面评价的过度在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时候父母对她的忽视,她的父母没有给过她稳稳的爱。(原生家庭的阴影)

心理学中「依恋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小时候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成为他的核心关系模式,而且极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2/ 妈妈的情绪影响一个家庭,她该怎么办?


太多女人在对孩子和丈夫付出更多爱的同时,自己却是一个“蜷缩”的人。

她们内心深处没有自信,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稳稳的爱,生怕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会被家人否定。

原生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冷淡,造成了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爱的缺乏感。为了将这些缺乏感释放,他们只能委屈自己的内心,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谨小慎微。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成长的环境并不是那么理想,作为孩子,很多时候只能去适应。

这时候形成的性格、能力和思维模式,让很多人在成年后有很多的情绪困扰着而无法释怀。

当晓晴告诉我她内心的苦闷时,我用一位心理学老师的说法来帮她分析自己。

她的状况从外部来看,好像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现在家庭的牵绊;但,从内心来看还是情绪和欲望在左右着她的感受和抉择。

为什么你总是对自己不自信?

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一个等待自己来关爱的孩子,Ta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指挥你闹情绪。

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Ta内在的一部分就会变成一个“内在的小孩”,住进Ta的内心深处。即便长大以后,Ta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仍会受到内在小孩的影响。
 


3/ 收摄身心,觉察自我,走出焦虑和恐惧
 
那么如何让自己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求呢?

晓晴已经发现了自己情绪的来源,是父母在她小时候对自己的关爱不够。

我告诉她,其实每一份不好的情绪造就了自己的不自在,这种情绪也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看清自己的心理郁结,发现那份没有被满足的欲求当中潜藏的能量。

当你冷静地观察自己这些情绪的时候,它就已经消失了。当情绪消失的时候,马上拿起笔找张纸,把它写出来。

用书写来抒发内心的淤积,让淤积有一个出口。

当这内心情绪的淤积渐渐消散以后,为了不让这份淤积再次淤积,那就是调整生活形态。

李辛在《儿童健康讲记》一书中说,生活形态的调整很简单,你只需要做两件事。一个是“收摄身心”,一个是“自我觉察”。

如果你一个人已经很久不能睡觉、处在焦躁的状态,那么,熬夜、看电视必须要避免,电脑、手机尽量少用。

再就是去自然环境去做运动。比如,长时间的静心散步就是个不费什么力气的好训练。李辛在书中说,每次散步至少1个小时,慢慢走,走到身躯和四肢末梢温暖、手指鼓胀才算到位。注意散步的时候,不要看手机、听音乐,也不要聊天,静静地关注自然之声或者关注自己的脚底。

我试过,这个方法非常好。有一段时间,自己也是内心莫名烦躁,也找不出烦躁的原因。突然有一天就特别想出去走走,于是,就去家门口的公园“走山”。我自己给这种慢走定义为“走山”,慢慢走,聆听自然的声音,在公园人少的空当去,静静地走,关注自己的双脚迈出的每一步,就在当下。

另一个就是“觉察自我”。这个对不少父母要去稍微高一些,就是要学会集中心力觉察自己的状态。比如,你的情绪是随着某件事有波动,或者心很散东想西想,定不下来等,都是散乱,觉察这个心的动态,让它静下来。佛家有句话非常实用: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慧就是智慧,人就不会随着外界的事物情绪波动。也还是那句佛家常说的:境随心转。心不被外境所影响,你就是自己的主人,那时候回真正的自在。

总之,影响孩子情绪和作为的与父母的状态很密切。做一个温暖、智慧的父母,引领孩子和自己走向身心愉悦的彼岸。

作者:淑淑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推 荐 阅 读


请问,佛涅槃后去哪里了?

请问,抄有经文的废纸条如何处理?

请问,无法摆脱低落的情绪该怎么办?

请问,佛性既然是清净的,怎么会有无明生出来?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以善存心以德存世


本文文字已获授权,版权由原作者享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