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的话,那已经入于群魔当中了~ | 《楞严经》100导读
精彩摘录
前面总的给我们做了一个介绍,下面真实要讲五十种蕴魔。前面也提过,每一个蕴有十个魔,色蕴有十个,受、想、行、识,每一个有十个,这样总共有五十个魔。
首先是色蕴当中的第一个魔,叫做身能出碍,身体能出妨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
佛告诉阿难,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一直在修行,这样的话,“精研妙明”,细致的研究,或者细致的分析我们妙明的心,微妙、光明的真心。
其实大圆满当中也是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心首先是哪里来的?中间住在哪里?最后趋于何处?这样分析。
《楞严经》当中也是讲“精研妙明”,精细地去分析、研习心本来的光明。
这样的时候,“四大不织”,最后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整个外四大和内四大,不会互相交织。
内四大的话,身体上有地水火风的四大,这是有情世界方面。外四大的话,器世界方面,也是有地水火风。本来是根境有碍的,但一旦你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根境双亡,所有的这些四大没有阻碍,没有阻碍的时候,像米拉日巴显示神通一样。
那个时候,“少选之间,身能出碍”,短短的时间当中,很短的时间当中,“少选”,少时当中,少时之间,身体能出障碍。
他们有时候经常讲“虚融”,虚空的虚,融化的融,好像身体完全虚融,像米拉日巴,最后火也不会烧,水也不会溺,他的身体在悬崖当中也是无碍通彻。
这个叫做什么呢?“此名精明,流溢前境”,在境和心之间可以自由自在的出现,可以暴露无疑、现见,也就是说这种境界完全都是可以出现。
这种光明也好,这种心性的话,在外面的显现当中无有阻碍,可以显现。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但这只是你修行过程当中暂时的一种境界,并不是永远证悟,并不是永远的。“暂时如是”,暂时你有一些神通、神变,而且你自己确实已经认识到心性,但就像云间的太阳一样,是暂时的。
“非为圣证”,我们原来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讲过,有时候我们直指心性的时候,或者讲《法界宝藏论》的时候,好多人真的已经有开悟了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开悟。
即使是开悟,但也像前两天我讲的一样,可能是加行道当中暂时的一个善的境界。所谓的开悟有大有小,得到佛地的开悟也是有的。但是这只是暂时依靠修行的努力,出现一种什么呢?出现一种瑞兆、前兆,黎明前的光一样。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没有把它当做圣者的心,“我已经开悟了,我昨天做了一个好梦,我见到了别人的心,我已经是圣者了,跟观音菩萨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觉得已经开悟了,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你没有把它当做圣心的话,这是一个善的境界。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这句话并不是五十个阴魔当中每一个都有,只是部分有。
我们修行人稍微有一点境界的时候,自己就觉得很了不起的,好像梦参老和尚他讲的,有一个和尚在房山那边闭关,他的境界当中能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到。还有外面来的一个法师,到了机场的这些境界都能看得到的,但是这个也不算什么。
有时候可能梦当中见到一些事情,或者在自己的境界当中见到一些诸佛菩萨的身相,或者自己感觉上自己好像有点小神通,最好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开悟的相,如果你没有去执着的话,这是一个善的境界。
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你没有去执着它的话,它对你的修行是有进步的;你如果一直执着,甚至自己认为:“我已经是开悟者,我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我现在的境界比上师还高……,”等等。现在有些骗子,连旁边人都根本不相信的有些话会说出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如果不做圣心的话,这是善的境界,这是一种瑞兆,好的一种相,这是可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自己已经是圣者的话,那已经入于群魔当中了,误入歧途了,很可怕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身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
这些境界是一步步的往上。
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精细的去研究妙明真心,这个时候,他的身体里里外外都是光明透彻。
不用我们的CT、X光,不用的,他完全能看得到的。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这个人,好像身体里面所有的这些,包括胃、肠子里面的一些昆虫,“蛲”指的是细微的虫,“蛔”的话,比较粗大、长长的,我们经常说的蛔虫,这些的话,他都可以捞出来,可以拾出来。
有一些禅定的境界当中,把自己身体里面的病,包括现在有些人吸别人的胆结石,不知道自己的胆结石能不能吸,应该可以吸吧,有些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经常找别人看,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给别人讲的特别好,为什么自己给自己不讲呢?对自己好像没有信心一样。有些上师自己天天给别人打卦,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找别人来打卦。
这种修行人,把别人体内的昆虫拿出来——现在可能好一点,以前医学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很多人身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虫类,那这样的话,都是可以把它去除了。
以前有一个叫佛图澄,《高僧传》里面的。他自己的乳房旁边有个小小的洞,里面是光明的,平时他用棉花塞住。他晚上要看书的时候,就把棉花拿出来,拿出来了以后,依靠光明可以看书,可以做灯用。有时候守斋戒的时候,自己把肠子捞出来,在外面好好的洗一下,又装进去。
这是《高僧传》里面说的,听起来有点可怕,但是这个大德是有点了不起的,他是汉地第一个比丘尼净检法师,她不舍肉身而飞走,是她的上师。所以大成就者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身体内外透明,虽然拿出这些虫类,身体也没有任何的损害。
意思就是说,有些禅定的人,好像别人身上的病、虫可以拿走,自己身体当中的也可以捞出来,但这个也没有什么值得执着的。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他的这种境界,也是跟前面讲的一样,这是一种证悟的境界。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 】
这是通过他自己精进的修行而暂时得到的。
【非为圣证,】
并不是圣者的一些证悟。
好像圆瑛大师说的,他说,一般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不要去执着它,也不要去羡慕它,把它当做平等一味。
这个很重要的!我们很多修行人,哪怕是做个噩梦都特别担心、害怕,马上交个钱,怎么怎么。稍微做一个善梦的话——今天早上我做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梦,一上午就比较开心,这就是一种魔的相。但我倒没有想这是一个证悟的相,有时候做了噩梦,就有点,是不是今天发生什么?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上师、护法神,这样的时候,挺好的。但其实也没有必要太执着,好的羡慕,坏的担忧,这些没有必要——这是暂时的,并不是圣者的相。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面讲的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去执着它,它是一个善的境界。
我们在修行当中发生任何事情,大家也不要去担心,也不要去羡慕,随缘吧,出现好的也没事,不好的也没事,这个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再讲一个。
第三个:闻空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我们进一步再这样修行的话,那内和外的这种禅定力越来越加深,这个时候,精细的研究这种妙明真心,越来越上升。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除了执持的身根以外,随着禅定的深入,“余皆涉入,互为宾主”,互相变成宾客和主人。
前面的“魂魄”,“意志”、“精神”是什么意思呢?有一部分注释当中把它对应五脏,比如说魂在肝脏当中,魄在肺里面,意在脾当中,志应该是胆,精在肾,神在心,它是意识的不同状态。
这些的话,本身他们在自己当中算是主人,比如说魂在肝里面是主人;魄在肺里面,他是主人,在其他地方他们是宾客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达了心性光明,那魂和魄互相可以圆融,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六根圆通一样,其实魂和魄都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互相通用的。
这里的“执受身”,有些注释当中解释为阿赖耶,阿赖耶支配的身根。除了身根以外,其他的,刚才五脏所住的所有的不同心识,互为主宾,主人和宾客双融,没有一个固定的,比如说我们的心脏,精神在心脏当中,但是现在,精神当中也有魂,也有魄,也有意和志,这样的话,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主人和客人的差别,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忽然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了十方一些敷有秘密、窍诀性的法。
这个名字叫做什么呢?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因为魂和破这些互相结合,又互相远离,主人和宾客的方式来互相圆融,所以他们就不会矛盾。
【成就善种,】
成就一个善的种子,善的因缘。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只是暂时得到。
看起来好像境界也是比较高,空中也是听到声音,不过空中听到声音也不是境界很高的,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在空中听到声音。原来你们听到的声音是天人的鼓声,现在科技发达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是空中听到,或者是手里的小箱子、小手机里面听到的。所以对现在来讲,空中听到声音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奇妙吧,开玩笑!这不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跟前面的解释方法是一样的。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