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观经四帖疏 08 返回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8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

 1.佛土报化问答 

 ①文证是报非化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有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②辨报应二身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

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

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总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2.报身入灭问答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

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

 ①世出世间如化 

【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五蕴乃至一切种智都是化的,真实寻找时得不到这样的定法或者实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随着缘起而现似各种相状,其实真实寻找是得不到的,所以这一切没有实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②涅槃非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本自没有错乱相的清净涅槃,它是一个非变化的法。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诸法性自空寂,这就是涅槃,涅槃也都如幻化,并没有一个涅槃的实法可得。但是为了新发意菩萨的缘故,佛分别生灭的法如化,不生不灭的法不是如化。

 ③弥陀是报无妨涅槃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

涅槃本来不可得。虽然在一类众生前或许会见到这种相,但是就佛本身来说,没有一个所入的实法的涅槃可得。总而言之,不在凡夫的戏论当中,决定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报身。

 3.凡夫怎生报土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修行五类法的人都能得以入于报土。

 4.二乘种不生难 

 ①依净土论而疑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②二乘种(心)不生的两种解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

(1)不定之始 

【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

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下辈三品往生者,都是在极乐世界才开始发菩提心的,并不是在此土发的通途菩提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

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

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种和心有没有差别。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的心不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2)小果之终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3)总结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 解释(1)对于不定种性,而且过去已经有了大乘宿习的人而言,他在花一开敷的最初,菩萨就会给他宣说大乘法,所以当即就生了大乘心,不会生二乘心。
  • 解释(2)过去宿习小乘很浓的人,他一往生之后,顺他的机给他传小乘法,让他先证小果。但是从他终究的情况来看,他一证小果以后,立即就会回小向大。一旦转入大乘之后,再也不会退堕,因此绝对不会落入到二乘心当中。
因此说到,从整个极乐世界众生的发展倾向来看,绝对不会堕在小乘当中。

QUESTIONS

思考题

1、弥陀净国是报土还是化土?为什么?

2、既然弥陀是报佛,报身常住,永无生灭,而经中说弥陀也有入涅槃时,二者如何会通?

3、既然西方是报佛报土,报法高妙,凡夫为何能生入?

4、依据本疏,如何解释“二乘种不生”?

(分“不定之始”、“小果之终”两种情况。)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