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8
善导大师 撰著
六、会通二乘种不生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
1.佛土报化问答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有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
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
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
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
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总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
2.报身入灭问答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
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
【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随着缘起而现似各种相状,其实真实寻找是得不到的,所以这一切没有实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本自没有错乱相的清净涅槃,它是一个非变化的法。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诸法性自空寂,这就是涅槃,涅槃也都如幻化,并没有一个涅槃的实法可得。但是为了新发意菩萨的缘故,佛分别生灭的法如化,不生不灭的法不是如化。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
涅槃本来不可得。虽然在一类众生前或许会见到这种相,但是就佛本身来说,没有一个所入的实法的涅槃可得。总而言之,不在凡夫的戏论当中,决定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报身。
3.凡夫怎生报土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4.二乘种不生难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
【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
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下辈三品往生者,都是在极乐世界才开始发菩提心的,并不是在此土发的通途菩提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
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
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种和心有没有差别。二乘种不生,就是二乘的心不生。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2)小果之终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3)总结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解释(1)对于不定种性,而且过去已经有了大乘宿习的人而言,他在花一开敷的最初,菩萨就会给他宣说大乘法,所以当即就生了大乘心,不会生二乘心。 解释(2)过去宿习小乘很浓的人,他一往生之后,顺他的机给他传小乘法,让他先证小果。但是从他终究的情况来看,他一证小果以后,立即就会回小向大。一旦转入大乘之后,再也不会退堕,因此绝对不会落入到二乘心当中。
QUESTIONS
思考题
1、弥陀净国是报土还是化土?为什么?
2、既然弥陀是报佛,报身常住,永无生灭,而经中说弥陀也有入涅槃时,二者如何会通?
3、既然西方是报佛报土,报法高妙,凡夫为何能生入?
4、依据本疏,如何解释“二乘种不生”?
(分“不定之始”、“小果之终”两种情况。)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