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0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一
应每天回向和自己相关的众生
因此,在这个世间上,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都找不到。然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它背后的一切,为那些相关的众生多作回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来应该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饮食、衣服,或者所接触的任何事物,如果与哪一个众生有缘,但愿它的相续获得利益。”这样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卧,全都成了功德,于菩提道有利,这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
二
珍惜福报,谨慎对待供养
汉地寺院的一个偈颂:“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勤办道,披毛戴角还。”这跟藏地有些大德的说法不谋而合。施主所供养的任何财物,我们在修道过程中,都应随时念经回向,不要认为可有可无,对施主的供养一点也不珍惜。在过去,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特别惜福,注意珍惜粮食,对供养随时作回向,否则,今生肆无忌惮地享用施主的财物,来世很可能要当牛做马,用自己的身体去偿还。
三
业的建立和心有关
业的建立跟心有关。按照大乘论典所言,业分为不动业、非福业、福业,这些皆依无明而起。所以,业跟分别念有很大关系,倘若没有分别念的造作,只是无意中造了非福业,则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
四
劝阅《大藏经》
如果你们有时间、有精力,希望也能好好钻研一下《大藏经》。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等方便途径,很容易读到这些经典。然而,有些人可能太忙了,每天忙于各种琐事,根本没有心思读佛经。但不管怎样,希望有缘的道友还是抽空翻阅一下,对这些道理认真去思维。
五
心识的起源
那心识有没有开始呢?也有。大家都知道,“我”是在五蕴聚合上假立的,五蕴即为名与色,其中名以识蕴为主,是一种心识的状态。这种明清的心识,对每个众生而言,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纵然这个世界坏灭,也会迁移到其他世界去,故心识可以一直往前推。它的最初起现,密宗的无上瑜伽中叙述得非常细致。
六
共同加行修得比较成功的标准
我看现在的很多人,不信佛的就不讲了,而信佛的人中,90%都在为了今生而奔波努力。虽说他们是在学佛,但对来世会不会堕入恶趣、轮回的生老病死是否可怕,从来都没考虑过,如此学佛则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轮回中的一切,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若能从内心中有这样的认识,才说明你的共同加行修得比较成功!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相续
梵语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之取因假设论(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称为相续。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载,相续可分下列五种:
中有相续,谓死有之蕴灭,中有之蕴生;而中有之蕴续接死有之蕴,称为中有相续。
生有相续,谓中有之蕴灭,或死有之蕴灭,生有之蕴生;而生有之蕴接续中有之蕴,或接续死有之蕴,称为生有相续。
时分相续,谓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灭,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生;而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接续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称为时分相续。
法性相续,谓善法的无间之中生出不善法或无记法;而此不善法或无记法接续前之善法,称为法性相续。其如不善法或无记法之无间亦然。
刹那相续,谓前一刹那的无间之中生出后一刹那,而此后一刹那接续前一刹那,称为刹那相续。此五种相续亦可总摄于法性、刹那二种相续中,此因前三者皆不离法性与刹那之相续;法性相续亦可入于刹那相续中,此因一切皆是刹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论等虽认为,善法等之无间生不善法亦称为相续;然相似相续论者则以同类法之相似相续称为相续,异类则不称。又上记之五种相续,随三界五趣而各有分别,欲界具有五种,色界无时分相续,无色界无中有及时分二相续。于五趣之中,地狱无时分相续,其余四趣则五种兼具。此外,又有称人等之依身为相续者,如俱舍论卷五(大二九·二五下):“相续有异,异生、圣者相续起故。”同书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六中):“由此比知,以有爱故,能令相续驰趣后有。”故知佛教教义不立常一之实我,人等之依身唯以五蕴之相续而存。由上之说,又可将自己之依身称为自相续,他人之依身称为他相续;一人称一相续,多人则称多相续。(大毗婆沙论卷五、卷三十六、卷一一七、俱舍论卷八、卷十三、顺正理论卷二)
——《佛学大词典》
密意
1、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例如,如来说涅槃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称密语。
——《佛学大词典》
2、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义:一、对于佛意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二、佛意深奥细密,一般人难以理解。一般常见者多为第一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本课教证
1、汉地偈颂:“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勤办道,披毛戴角还。”(3册P80)
今生肆无忌惮地享用施主的财物,来世很可能要当牛做马,用自己的身体去偿还。
哪怕是一粒米,也像须弥山那么沉重。如果我们今生没有好好了道、修行,并如理懂得一些空性境界,可能来世要以动物的身体来偿还,这是相当可怕的!
——《维摩诘经》第15课
2、《毗尼日用》:“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3册P83)
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水,发现水里有无数生命,因此不敢喝。后来佛陀告诉他:不应以阿罗汉的神通观察,而应以肉眼所见,抉择某些行为的取舍⋯⋯并要求出家人在喝水之前,念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这样才不会有过失。
3、《大圆满心性休息》:“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3册P88)
最初,中阴身的意识趋入父母的白红明点之间。……进入母胎后,最初的七天就像一滴水,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这叫做凝酪;第二个七天,就像鼻涕一样的,整个身体还没有成形,这叫做膜疱;第三个七天叫血肉,形成拇指般很小的形体;第四个七天叫坚肉,形状有点像鸡蛋;第五个七天叫支节,就像莲花一样,稍微出现了一点头等不同部位的形状;第六个七天像鱼的形状,第七个七天像乌龟的形状。七七四十九天(一个多月)之后,人的身体就基本形成了。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十六课
人类的心识入胎之后,一般要经历五或七个阶段⋯⋯中阴意识进入父母交媾白红明点融合之中,第一个七日形成如水银般荡荡悠悠的凝酪,第二个七日形成如柳絮、鼻涕状的膜疱,第三个七日成为如拇指形的血肉,第四个七日成为如蛋形的坚肉,第五个七日形成如莲花瓣状的支节,第六个七日如鱼形,第七个七日如乌龟状,因手足稍稍突出酷似龟形而比喻。
——《入行论广解》
4、《佛说五王经》:“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3册P88)
当母亲吃热的饮食时,胎儿会像置身火中烧灼一样痛苦;母亲食用凉的饮食,又会给他带来浸在冷水中一样的痛苦;母亲饱足的时候,他又觉得像夹在山崖间一样痛苦。
5、《佛说五王经》:“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3册P88)
母亲饥饿的时候,他会有如堕入万丈深渊般的痛苦。
6、《大宝积经》:“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3册P88)
母亲吃酸、甜等食物时,胎儿皆会感受诸多痛苦。
如果准妈妈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胎儿都会承受苦痛烦恼。如果准妈妈吃了极为油腻的食物,或吃了非常干燥、极度寒冷、滚烫至极的食物,或吃了太咸、太淡、太苦、太酸的食物,或吃了过于甘甜、过于辛辣的食物,当准妈妈吃下这些食物时,胎儿都要承受苦痛。
——白話《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
7、《大宝积经》:“难陀当知,处母胎中,有如是等种种诸苦。”(3册P89)
“难陀,当知处母胎中,有如是等种种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说。于人趣中,受如此苦。何况恶趣、地狱之中,苦难比喻。是故难陀,谁有智者,起居生死无边苦海,受斯厄难?!”
难陀,你要知道,在妈妈肚里,受到种种的痛苦,详细状况数说不清的。上面这些,还只是转生人胎所受的煎熬。如果转生其他恶道或者地狱的话,所受的苦难更是无法想像。所以说难陀啊,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爱恋这个生命,又怎么会愿意沉溺在这无边的苦海中呢?!
——《佛说入胎经今释》
8、《大宝积经》:“由业力故,风吹胎子,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3册P89)
降生时,由于三有业风的吹动,迫使他头足倒转,大头朝下。
9、莲花生大士:“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3册P90)
生孩子时母亲除了颌骨外,其他骨头都会分裂。
生产过程中虽然儿子生下来了,但母子二人好像都朝中阴身迈了半步,接近死亡。母亲除了颌骨之外其它的骨头都已经松开、分裂,是非常痛苦的。
——生西阅读参考第50课
10、《佛说五王经》:“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3册P91)
婴儿出生之后被放在垫子上,这时他觉得像落到荆棘丛中一样。
11、《正法念处经》:“初生时,其身柔软,如生酥搏,亦如芭蕉,又如熟果。母人瞻产,以手捉之,其手坚涩,皴裂劈坼,厌恶蹙面,指甲长利,面目丑恶。以手捉之,犹如火烧,亦如刀割。如是婴儿,身体细软,母人触之,得大苦恼。”(3册P91)
12、《大宝积经》:“初生之时,或男或女,堕人手内,或在衣等,安在日中。或在阴处,或置摇车,或居床席,怀抱之内。由是因缘,皆受酸辛楚毒极苦。”(3册P91)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