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请用中观内容帮助哲学家解决“飞矢悖论”——【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13-14 (下) 返回

请用中观内容帮助哲学家解决“飞矢悖论”——【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13-14 (下)

文殊密语 2019-08-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802辅导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5





🔷 破来去之因——发,主要从两方面遮破:一、承许有去的行为或道路而破;二、不承许有去的行为或道路而破。


🔷 首先从“发”方面破,推出已去、正去、未去三时的道路或行为当中都没有所谓的出发,这是从承许行为的角度观察。


🔷 这颂从不承许行为的角度观察,抉择出发不存在。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此颂是在未承许行为的前提下,从道路方面进行观察:既然正在停留,并没有去的行为,那三时去的道路就不能成立,如此一来更不可能有出发。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提出:去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有已经趋入、正在趋入以及尚未趋入三种道路之说的缘故。


上师讲记

对方认为:去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已经出发、正在出发和尚未出发的三种道路存在之故(趋入是出发之意)。也就是说,对方认为三时去的道路上存在出发,想以此来成立去。


思考

1.对方观点是什么?(去的行为应该存在,因为有已经出发、正在出发、准备出发三种道路之说)


2.我方该从哪方面破斥?



癸二(不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于未发之前,

何处发可成?/

去无去时无,

未去何有发?/



颂词释义:


于未出发之前——停留之际,在何处出发可以成立呢?【不承许行为】


已去的道路上无有出发,去时——正去的道路上也无有出发;未去的道路上又如何会有出发呢?也不可能有出发。


也就是说,尚未出发之前,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存在出发。【不承许作业】


《中论释》原文



如果去者成立,则天授正在坐的时候应该另外有出发。但在出发者没有出发或者说是出发之前,也即天授停留的时候,又能在哪条道上出发呢?


因为在那条道上,既没有正在趋入的去时,也没有在道上已去。


上师讲记:

中观宗驳斥说:如果去者真正有了去的动作,比如天授正往路上去,这时出发也许会发生,但他现在还在停留并没有去,这样所谓的出发能在哪条道路上成立呢?根本不能成立。


既然天授正在停留,还没有去的行为,那就不会有已去和正去的道路,更不会有上面的出发。


对方又认为: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去,但一会儿他去的时候,就会有正去的道路,因此正去的道路上应该存在出发。

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前面已经再三观察过,所谓的正在去根本不能成立,即使成立,但由于它与出发相违,不能同时并存,正去存在的时候,出发也不可能存在。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又认为:既然如此,那么在未去的道上应该有出发吧?


(破):在“未去”中去的行为尚未产生,也没有出发,那么出发又何在呢?正如人正在停留而并没有在道上去。


上师讲记:


对方辩驳说:在未去的道路上应该可以有出发吧?比如,一个人现在正在吃饭,吃完饭之后就会上路出发。


中观宗驳斥说:既然一个人正在停留并没有去的行为,那所去道路从本体角度讲与石女的儿子和虚空就没有什么差别,根本没有产生。既然所去道路尚不存在,怎么能说上面存在出发呢?


《中论释》原文



因此,只有去的行为已经生起才能称其为“出发”,直至出发尚未生起之前,正在去的概念也不存在。如同已去以及停驻时的情况一样。


此处长行文与果仁巴大师的分析方法稍有不同。果仁巴大师是从出发为因,依靠破出发而遮破去;麦彭仁波切则是相反,认为有了去才会有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应该都可以。


人们一般认为,没有去就不会有出发,出发是去刚开始的一种行为,从哪里出发的意思应该就是,从哪里去的行为开始算起。因此,麦彭仁波切从出发观待去之行为的角度破也很有道理。


世人通常认为正在去是存在的,因此正去的道路上应该存在出发。


但是,所谓的正在去根本无法安立,由此正去的道路也不能成立。


这样上面怎么会有出发呢?如果去的行为已经过去,则所去之路也会随之灭尽,上面也不可能有出发;正在停驻的时候,未去之路尚未产生,同样不可能有出发。







6





上师:

 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到这里出发已经破完了,但是看颂词好像还没讲完一样。全知果仁巴根据道路来观察,麦彭仁波切按出发来观察。

 下面是从所作业——道方面破,感觉“一切无有发”这个颂词仍安立为破出发可能好一点。【为什么?请思考。】



结合科判思考:“破来去之业——道”是所破还是能破?为什么?




壬二(破来去之业— 道):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又说:虽然以此可以得出在三种道中没有出发的结论,但是,因为“已去”、“未去”以及“去时”这三种情形是必定存在的,所以,如果没有去,就不合理。

 

对方认为:虽然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道路上并不存在出发,但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时的行为当中应该存在出发,因为已去、正去和未去存在之故。既然去存在,没有出发则不合理。


结合对方观点思考:


👉 1.对方观点是什么?


对方认为:道路是存在的,所以有去。如果有去,则有出发。


👉 2.为了说明出发不存在,首先应该破对方的什么能立因?果仁巴大师与麦彭仁波切对此有何不同?


答:果仁巴大师认为应该着重破三时道路存在,麦彭仁波切认为着重破三时的去的行为。


👉 3.如何破三时道路?


答:根据对方自己承许的“三种道中没有出发的”结论。(前面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原因

去无未去无,

亦复去时无。/结论



颂词释义:


【根据果仁巴大师科判的解释一】:


中观宗驳斥说:一切情况下都没有出发(前面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为何还要对此分别呢?既然发不存在,则不会有去,又怎会有所去道路呢?


所以,已去的道路不存在,未去的道路不存在,同样,去时的道路也不存在。(这是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进行的解释,即破来去之业——道。)


颂词释义:


【根据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解释二】:


一切当中都没有出发(前面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既然去的因——出发并不存在,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分别所谓的去存在呢?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的去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过去的出发不存在,可以推出过去的去不存在;通过未来的出发不存在,可知未来的去不存在;通过现在的出发不存在,可知现在的去不存在。总之,三个因——出发都不存在,三个果——去怎么会存在呢?不可能存在。



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颂并不是说已去、未去、正去的道路不存在,而是从三时的行为方面遮破出发。


因为前面从道路方面破了出发之后,对方又认为:去的道路上可以没有出发,但去的行为当中应该存在出发,就像人们经常会说:“我现在正在出发”、“我还没有出发”或者“我已经出发了”等等。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结论

去无未去无,

亦复去时无。/原因



《中论释》原文



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如果以正量加以观察,所有情况的出发都了不可得或者不存在。


前面的已去中怎么可能存在出发?现在正在去的过程以及未去中,又怎么可能存在出发呢?


此处主要从行为方面抉择没有出发:正在去当中不可能有出发,因为正去和出发完全相违;未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也不可能有出发;已去的行为已经过去,同样没有出发。


因此,三时去的行为当中都没有出发。前面从道路方面抉择之后,这里从行为方面也做了抉择,道路与行为有一定关系。


上师讲记:


在三时的行为当中,无论怎样观察都不可能找到出发。虽然人们经常会说:“自己已经出发了”、“自己正在出发”或者“稍等一会儿,自己马上出发”等等,但这些说法只不过是世间人的谬论而已。我们作为一名具有中观正见的理智者,应该懂得这一点。






7






上师讲记: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以上已经把来去之因——发、来去之业——道破完了。下面将破第三个方面,来去之对治——住,即人们经常说的“住在某处”“住还是去”等。住和去是行为上的反义词,这样从对治的角度,或从去的反方面来观察也可以,因为一般人都认为住应该存在,由此去也应该存在。下面就要对住进行观察。


《中论疏》:

 
 
 


破住二意:一、先破动今破静,令悟四仪宛然而未曾动静。二、破住为成破去。上就去门破去,今就住门破去。既其见住则去心必生,今破其住,则无静对动,则去心都息。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又提出:去法应该是存在的,因为与其相对的住法存在的缘故。无论何法,只要存在对治之法,该法就必定存在。如同光明与黑暗,此岸与彼岸相对而成立一样。



对方又提出:与去相反的住是存在的,既然去的对治法(解释能对治、所对治)或相反法——住存在,那么去也应该存在。


就像如果光明存在,黑暗也会存在,有了光明,黑暗就会被遣除一样。如果黑暗不存在,那光明又能遣除什么呢?


 又如,有了此岸就会有彼岸、有了烦恼就会有智慧、有了白色就会有黑色……所以,相反的两个法都应该存在,住和去也是如此,一者存在,另一者也应该存在。




癸一(总破住)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上师讲记:

中观宗驳斥说:

去者则不可能住;

不去者也不可能住(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安住着,所以不可能再住,否则就会有在一刹那有两种住的行为之过失);

离开了去者和不去者,何处还会有第三种住者住呢?在这个世间根本不存在。因此,所谓的住不能成立。


《中论释》原文



如果住法或者安住的本体成立,则不应该超离于三时。但如果对其进行观察(,却并不成立)。


上师讲记:


如果住法,或者说安住自己的本体真正成立,那么肯定不能超离三时,所谓的住,是指去者住,还是不去者住,或是去者不去者以外的其它一个众生住呢?


但是,当真正用中观的方法分析,即从三时去者的角度观察,住根本不能成立。




  1.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中论释》原文


  1. 首先,在去者中则不能成立住,有关此理,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上师讲记:

首先,去者会不会住呢?不可能住,因为去者非住者,既然他正在去,又怎么会住呢?


去者就是已经出发正在去往别处的人,具有去的行为怎么能住呢?不可能。因为住不是去,二者是对治的法。



  • 如果说去者住,这明显不合情理。因为去者之所以成立为去者,就必须要有去的动作。


  • 提婆达多站在门口还没有启程时,就不是去者。既然已经是去者,就绝不会有住,因为住法是不可能有运动的。


  • 住或静止与运动是相违的二个法,去者不能是住者,住者也不会是去者,所以不能说去者住。





  1. 去者则不住,

    2.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中论释》原文


2.其次,在不去者中也没有住,如果在不去者中住法还能成立,则有两种住法,这就必将导致两个住者的过失。

上师讲记:

为什么不去者中有住法会有两种住法和两种住者的过失呢?因为若一个人是不去者(住者),那他本身就已经住了,不去者本来就安住着,是安住者就不能再住。


如果再加上一个住,就会有两个住法,由此也会有两个住者。而实际上,一个住者只能有一个住的行为,不可能有两个,有两个住者更不合理。


为什么不去者不住?


 1.比如一棵树断了,它是已断的树(断者)断了,还是未断的树(未断者)断了呢?


 1)已断的树没有任何断的必要,因为既然已经断了,还要断什么呢?再断就会有两个断的过失;


 2)未断的树也不可能断,因为既然树的本体并没有断,完好无损那就不存在所谓的断。

 我们的分别念可能还会认为,虽然树以前没有断,但现在应该可以断。为破除这种分别念,可以从每个刹那进行观察,这样就会发现,树枝或者已断完,或者尚未断,而所谓的正在断,在任何刹那上都无法安立。


2.同样的道理:


  1)因为不去者(住者)本身已经有了一个住法,所以不可能再住,再住就会有两个住的行为,如果有两个住的行为,就会有两个住者的过失;

  A.因为不是去者就没有动作,既然如此,又该怎样住呢?以前因为静止而没有去的动作,所以称之为不去者。现在如果要成为住者,就需要得到第二个静止的动作,但第二个静止的动作是无法得到的。

  B.去与住二者是观待的法,若不去则不会住,若有住就必须要有去来。只有来去的动作停下来时才叫住,没有来去就不会有停,所以“不去者不住”。


  2)去者(未住者)也不可能住,因为他有去的行为,并未住之故;

  3)而除了不去者(住者)和去者(未住者)以外,并没有所谓的正在住者,因为,正在住的行为在任何刹那上都无法安立。


《中论释》原文


2.  一般说来,没有去法也不能称之为“住”,(就像没有去法的)虚空,又怎么会有住呢?如果住法以本体能够成立,则应当在去者之外,以他体的方式存在。

如果住法真正成立,那么它在去法以外,应该能以他体的方式存在,比如,这是住,那是去。但实际上,住法不能离开去法而单独成立,因此,住法并不真实存在。


《中论释》原文


但住者并不是住法,因为作者与行为并非一体。因此,没有住者又由谁来住呢?


从住者不成立的角度也可以遮破住法。住者不能成立。为什么呢?这与去者不成立的道理一样:可以从三时进行观察;也可以用住的行为与住者一体、异体的方式加以观察;或者观察住的行为与住者相关,还是与住法相关,或者与两者都相关。这样观察之后,所谓的住者根本不能成立,既然住者不存在,又怎么会有住呢?


《中论释》原文



(举例说明)如果认为“天授”是去鹿野苑的去者,但“供施”却不是去往那里的去者,所以他是住者的话。我们就可以反问:“供施究竟在何处住呢?”如果回答说在王舍城住,就可以进一步又问:“他究竟去还是没有去王舍城呢?……”


对方认为:既然供施并没去鹿野苑,那么他应该会有住的行为。

我们反问对方:如果认为供施是住者,那么他要住在哪里呢?

如果对方说他要住在王舍城。我们就进一步问:他是否去王舍城了呢?


上师讲记:

1.如果供施正在去王舍城,他就不是住者而是去者,这样就不可能有住。

 1)如果他尚未动身去王舍城,则也不是住者,同样不可能有住,就像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住在喇荣,那他一定要身在喇荣,如果他并没有去喇荣,怎么能说自己住在那里呢?

 2)如果供施已经在王舍城了(住者),也不可能有住。为什么呢?因为他去的动作已灭尽之故,去和住需要互相观待,如果没有去,所谓的住也不可能存在。

 3)如果住者还有再住,则有两个住者的过失。




  1. 去者则不住,

  2. 不去者不住,

  3.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中论释》原文



第三,在去者与不去者之外的第三者又有谁能住呢?绝不可能!


因为去者和不去者相违,之外的第三者绝不可能存在,所以这种情况住也不合理。


除了去者和不去者以外,有没有第三种住的情况呢?没有。因为第三品根本不存在,那怎么能住呢?不能住。



《中论疏》: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初偈上半明二门中无住,下半明无第三门。


去者则不住,此是正去则无有住。

不去者不住,无去可待,故无有住。

又世间有二种住,一者未住,二者本住。本住者不去称之为住,亦是去前住。未住者息去然后住,亦是去后住。

(去者则不住)去者不住,破其未住(去后住)。若正法即有去者而不得住,若其息去即无复去者,令谁住耶?如息五指即无卷可住。

(不去者不住)次句破本住(去前住),易知。


上师讲记:

当然,在未详细观察时,我们的颠倒分别念会认为:他正去往那里,所以叫去者;我正住在这里,所以叫住者。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它是我们宿世今生形成的一种颠倒串习。就像如果孩子从小大人就对他说,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因果,当他长大以后,就会认为因果肯定不存在;如果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别人说因果存在、佛陀存在,他的心中就会具有正知正念。


不存在的东西认为存在、存在的东西反而认为不存在,都是一种妄念。


在真正的法界本体当中,并没有这些妄念分别,住和去在不存在方面一模一样,无来无去的道理在实相当中可以体现。


《淮南子·齐俗训》:


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


由此观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



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 无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于此而非于彼,非于此而是于彼者,此之谓一是一非 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 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


《五灯会元》:


         师备禅师不仅宗门透脱,而且对教下经论亦颇精通。故他住山以后,在接众方面,除了直指之外,还经常不辞口舌,委曲指点。他的不少示法语,对初学者而言,显得很平易近人,不失为参禅学道者的入门指南。现摘取一则法语,如次: 


        “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地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化。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瞒顸佛性。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 


飞矢悖论

阅读下面内容,请用所学中观的内容帮助哲学家解决“飞矢悖论。”

  

  在古老的雅典城,按照柏拉图的描述,芝诺正陪伴他的老师巴门尼德拜访雅典几位哲学家。他看似谦卑地提出了四个问题,史称“芝诺悖论”。这四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让那些傲慢的哲学家惊慌失措。


    芝诺悖论的第3个,又称“飞矢悖论”。比较经典的描述如下: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



经典物理学领域:飞矢悖论,直接质疑宏观“运动”现象的真实性。


而宏观“运动”现象,正是经典力学的所有身家性命。关于驳倒飞矢不动,黑格尔对芝诺悖论的解决是:“运动的意思是说:在这个地点又不在这个地点;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并且这才是使得运动可能的条件。”



开卷有益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 ···

——信心铭.僧璨大师







8






癸二(别破去者住):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认为:后两者的确没有住,但是在去者中,住应该是成立的。


不去者(住者)和离去不去者都不住


比如我是去者,我到了成都住下来,这不是去者住吗?


所以,去者可以住。




若当离于去,

去者不可得,/原因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结论



颂词释义:


中观宗驳斥说:


若不离去的行为,去者就无法安住;若离开了去的行为,去者就不可能得到,


因此,你们认为去者应当可以安住根本不合理,怎么会有此道理呢?


《中论释》原文



1.但是,如果离开了去法,则称其为去者也不合理。


2.但如果有去法,住者又不能成立。


结论:所谓“去者正在住”的说法,又怎么可能符合逻辑呢?不可能。


1.如果离开了去法,当去者住下来之后就离开去法而成了住者,既然已经不是去者,也就没有去者住。

2.如果去法成立,去者肯定不能住。因为正在去的时候有去的行为,所以不可能住。


因此,对方“去者正在住”的说法完全不符合逻辑。



原译:

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于去,

去者不可得。


青目释:汝谓去者住。是事不然。何以故。 离去法。去者不可得。若去者在去相。云何当有住。去住相违故。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又固执地扬言:去法的本体是存在的,因为去法之外的住法存在,并且安住于去法之外的缘故。】


上师讲记:

虽然去法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经讲过近百遍了,但是对方又固执地认为:去法的本体肯定存在,因为与去法相反的住法存在,并且住法是去法以外的一个行为。去法是指去的行为,即一步一步地跨越,或有些老年人一摇一摇地走,而住法是指住的行为。

  1.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住法与去法以他体方式存在(能立因),则去法本体也存在(所立宗)。


   2.中观师从哪里下手破斥?住法与去法以他体方式存在


   3.如何破斥?从三时观察去法不存在,故住法以去法以他体方式不可能存在


《中论释》原文



【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以三时对住法进行观察(就可以了知),


1.正在去的过程当中,去的行为不是住。

(1)而所谓“去时”,又不可能在已去以及未去之外得到。

(2)即使去时存在,去法也不应该存在,其道理我们已经在前面进行了论述。

(3)再进一步,即使去法成立,但去法与住法两者在同一时间成立又是相违的(,因此也不合理)。


2.既然在过去与3.未来的道上,都不存在去法,则于其上的住法也同样不能成立。犹如石女的儿子不可能存在死亡一样。】



慈诚罗珠堪布:

 
 
 


名言中不观察时,可以说去者住,提婆达多有时是去者,有时是住者,没出发前是住者,从家里站起来启程以后,就成为了去者,到达灵鹫山住下来时就由原来的去者又变成住者。去者住者可以互相转化。


但这些全都是名言中不经观察时的见解,一旦详加观察,不但胜义中不能成立去者和住者,即使在名言世俗谛中,也不成立去者来者和住者【实有自性的来去者】。



如何学修中观?


【六个步骤、如何结合上师讲记、中论释一一对应?】


上师讲记:


一、首先,一定要会解释颂词和讲义的字面意思;

其次,要知道所讲的颂词归属于什么科判当中,科判的内容是什么;另外,也要学会总结每天的所学,比如,今天讲了三个颂词,每个颂词大概内容是什么,自己闭起眼睛也能想起来,推理方法在心里也能运用。若能如此,每天就会学得很不错。



二、大家在学的时候最好能参阅几部著名的《中论》注疏,了解一下印度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大德们的中观思想、见解。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能运用自己的智慧。


思考


     1.有人说“对密法中观班的道友密法是主修、中观是辅修,所以,中观不用下很大功夫学,大概听听就可以了。”,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思考:


    1)你如何以理抉择密宗的等净无二正见?

    2)大圆满的基道果分别是什么?

    3)密法的正行是什么?

    4)你现在如何学修密法的正行?

    5)你是否听得懂密法?

    6)显密一切修行的核心是什么?



总结

1.归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要点分别是什么?


2.你是否掌握了本堂课的要点、难点、重点及各种推理方法?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法师PPT编排整理,有删减。完整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