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慧眼看教育(二十五) 返回

慧眼看教育(二十五)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10-31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无常的教育







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最后一次。吃饭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吃饭”;走路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走路”;说话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说话”;睡觉时要观想“这是最后一次睡觉”……要习惯这样一种观修。


有人以为这不吉祥,“乌鸦嘴,什么最后一次,我活的时间还长着呢。


其实没什么不吉祥的。观修死亡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平时就修无常,所以得了癌症时,很容易面对。如果换作他人,要丢下那么多财富,可能人没死,精神已经崩溃了。


塔波仁波切有一个弟子,是大成就者,有人向他求法,但他一直不传。经再三请求后他才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就是最深的法。”那个人有些不解:“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算什么深法?”但他慢慢思维进去以后,知道上师的确给他传了最殊胜的窍诀。


印光大师的禅堂里有一个大大的“死”字。去年我让一位书画家也给我写了个“死”字,学着大师的样子,挂在房间里。结果好多客人都说:“哎哟,不吉祥,摘了吧!”我只好摘下来了。本来是想学印光大师的,但没有学成。


不过对死亡这件事,就算不是修行人,提前想清楚也是有意义的。


四川省藏文学校的老师就给学生们讲无常。有个从那里毕业的女孩,生孩子遇到生命危险,已经没救了。但她对家人说:“生命是无常的,老师讲过,所以我有准备。迟早的事……我很感激我的老师。

“她非常优秀,”她的老师边哭边说,“可惜了。”


教育里有这些是对的。如果只教怎么赚钱,生命里明明有死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却没有人提,就有所缺失。缺了这种教育,当学生们面对真实人生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有人生了重病不敢去检查,怕是癌细胞,怕从此失去一切,没有胆量面对。这就是不了解无常的原因。如果有人讲过,自己也修习过,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迟早的事”,像那个女生说的。当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观修,让我们对那一刻已经有所准备的时候,它何时到来都无所谓了,“不过是换个单位而已,以前我在人间工作,今后换个地方”,仅此而已。


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

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堆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不如好好修行吧。当他出洞时又想:不知道是否还能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都没有砍除荆棘丛。

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可能有人认为,修无常会影响积极的心态。其实正好相反,你修了无常,工作会更加努力;你修了无常,修行会更加精进。要知道,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也都是在无常的鞭策下获得成就的。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教言中,描述无常的窍诀非常多,也非常殊胜。像我以前译的《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里面都是大篇幅宣讲无常。很多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也都尽可能地掌握各教派的无常教言,以此作为自己精进修行的助缘。


而如今我们修习无常,现实生活的实例已经够多了。感情上的、家庭上的、事业上的,不用我多讲,对此稍有了解的人,你去观察生活,处处都是无常。


心情是无常的。今天心情好,很开心,笑容也灿烂,但明天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别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也弄不清楚。身体也是无常的。有时候特别好,健康有力,有时候突然就垮了,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法王在一首道歌里说:如果你会观察,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讲授无常的最好教科书。


——2012年12月23日,闻法规律和共同外加行



时刻可修行





【提问】我经常和青少年在一起,做戏剧教育和治疗。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和孩子们一起哭一起笑,经历许多激烈甚至黑暗的情感。这样的工作性质,是否离戒定慧非常远?如何能把世间的工作和佛法的修行结合起来?


堪布答:跟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哭,这一切的行住坐卧,其实跟佛学的修行可以连在一起,不需要脱离。


你可以一边念咒语,一边观众生的痛苦,一边帮助别人。通过智慧让别人的无明渐渐消除,这本身就是佛教的教育。


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要到深山老林去修行,也不一定要披着袈裟剃着光头到寺院里去。佛教的戒定慧,在每时每刻,在任何喧嚣的都市中,都可以行持,都可以修行。


——节选自《科学与佛教的慧晤》2016在泰国




推广佛法教育





【提问】我觉得佛法是一种教育,那么应当如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推广这种教育?


答:这个话题很有意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说过:如果中国的国教是佛教,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


实际上,在唐朝时,就出现过全民信佛的盛况。


我们现在也借助很多方法力图让大学生、中学生多多少 少能认可佛教。当然信仰是自由的,不认可也没关系,佛教 从来不会勉强任何人,也不需要打广告来壮大队伍,因为如 果是无缘之人,佛也无法度化。


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善的教育,是当前很多人非常需要的, 所以即便你不信仰,也可以用一种公正的态度了解一下佛教。


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麻痹劳动人民的毒药、 影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绝对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佛教对 人类心灵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如果用排斥的眼光 对待佛教,不仅对自己不利,对你的家庭也会有害,乃至对 整个社会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和大家面对面地交流,这样你们对佛 教会有新的认识。如果你们中有人认为佛教有不合理之处, 我们也可以讨论。



——节选自《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北京大学问答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