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2课-重点&名词解释
本课重点
前世之业若无对治不消亡
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前世果报依旧现前
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百业经》: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依靠强大的现行对治力可使重罪轻报
一、何为强大的现行对治力
唯一行善;
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
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
二、为何能重罪轻报
教证
🔹 《能断金刚经》: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 《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重罪轻受的道理: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公案说明:那烂陀主持戒贤长老的公案。
遣除错误的认识
🔹 “没修法时我很健康,可是一修法以后,身体马上就不行了……”
🔸 这是不懂佛理的见解;
🔸 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 有些人出家后经常生病,学佛后心情不好,乃至发疯。
🔸 这都不一定是坏事。
🔸 若以三宝的加持力,将自己来世数劫中所受的痛苦,在今生一并偿还了,那再怎么苦也是值得的。
三、总结:当以正知正见看待修行之违缘,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
调伏自相续
安抚他相续
依靠微小恶业可使重报轻受(共业的力量:微小恶业共同感受恶果)
一、公案:尼洪国家共业之公案
二、总结
苦乐皆由往昔业力所致。
业果成熟的规律: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在来世、来世的来世也必会现前。
取舍因果、见行不相脱离
一、上上见和证悟不碍下下取舍
当取:对于因果的道理,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
当断: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二谛圆融之见行
自宗二谛之见行
🔹 莲师:
🔸 “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
🔸 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
🔸 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 总结自宗之见行:
🔸 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 法王如意宝: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总结教诫:莫轻视因果
🔹 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 《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三、二谛圆融不相违: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
理由
🔹 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 为了利益众生,某些成就者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
修行当从名言因果入手
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而实地修行。
以此检视自己的修行
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因果不虚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界限:应当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诚心因果是精进之基;
精进是成就之基。
修持窍诀:日常实修
早上
起床
🔹 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 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 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晚上
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 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 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日常
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总结四外前行
望弟子们不辜负上师的苦心
倾囊相授:上师这次将自己所懂得的一切道理,对你们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了;
旁征博引:查阅大量汉藏公案、教证,并以《大藏经》做了补充,并引用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上师的许多教言;
殷殷期望:希望每个人在听闻之后,务必要好好修持,若能真正生起这四种厌世心,上师的一番苦心也算没有白费了。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72-定解B01-009】
名词解释
原文:我们每一个人,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或者想不起造了什么罪业,但从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以此必然要感受不堪设想的果报。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我们哪怕做了一点一滴的善事,其果到时候也一定会成熟;就算造了微不足道的罪业,正如《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蕴
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佛学大词典》
界
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一)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
——《佛学大词典》
差别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别而无混杂;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体。
——《佛学常见辞汇》
处
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得生长。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以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
——《佛学大词典》
梵音译作阿耶怛那。内能取根,外所取境,均为心及心所诸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处或其生长之门。《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尤其是有些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宗教言,依靠这种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提前在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
生起次第
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英汉对照词典》
为求净治四种习气,解脱凡庸的见、闻、觉知束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白玛邓登尊者传》
依凭修习时之生、死、中有三身的修定法,从三力门庸俗贪知中皈依到密宗之路上来。详见无上密乘典籍。
——《红史》
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英汉对照词典》
于金刚身严守要窍,凭借有堪能性风、脉、明点,以四空现证光明,以四喜现证俱生慧的殊胜智。
——《藏汉佛学词典》
本性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佛学大词典》
原文:如《能断金刚经》 云:“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
波罗蜜
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佛学大词典》
损恼
八种损恼。一、饥损恼。二、渴损恼。三、麁食损恼。四、疲倦损恼。五、寒损恼。六、热损恼。七、无覆障损恼。八、有覆障损恼。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原文:而是因为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般若
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佛学大词典》
原文:当时我家乡有个修行不错的人,病得十分严重,我就问一位善知识。
善知识
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佛学大词典》
原文: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
黑法
指杂染邪恶之法。至于清净之善法,则称白法。亦有将佛之正法称为白法,或有漏之善法称为白法;外道等之邪法称为黑法,或有漏之不善法称为黑法。
——《佛学大词典》
原文:这个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但如今很多人往往与此相反: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空性
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
——《佛学大词典》
有无二见
指有见与无见。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有见为常见,无见为断见,由此二见可产生六十二种错误之见解。此外,若执着有之边际,或执着无之边际者,皆为不正之边见,称为有无二边。[法华经方便品、肇论](参阅‘六十二见’1241)
——《佛学大词典》
别解脱
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藏传佛教辞典》
人无我
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藏传佛教辞典》
四法印
于三法印,再加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法印,称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一)一切行无常印,(二)一切行苦印,(三)一切法无我印,(四)涅盘寂灭印。
——《佛学大词典》
实相
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
——《佛学大词典》
原文:前段时间,不少人都在传:藏地有个修行人,对许多信徒说:“你们在湖边看着,龙王给我个伏藏品,我要从湖里取出来。”
伏藏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佛学大词典》
笔记整理:定解B16
笔记审核: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72-定解B16-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72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