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08
[08]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八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古德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总是相信妄心虚拟出来的“我”,认现前这个肉团是自己。这样认假为真,心就被局限住,而无法开展出广大的随喜。
其实,现前的身心聚合是假的,是迷失自性后,虚妄分别的产物。把它当成自己后,再进一步串习虚妄分别,就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倾向、观念、偏执等等,这都是凡夫的颠倒习性,是必须消灭的。
所以,我们不能听信私我的主张,要按他的观点,那肯定是不愿意作周遍的随喜。他有一个范围,那就是,符合我的胃口,我才愿意干。我喜欢的人我随喜,我不喜欢的人不随喜;高位的人我看不上,我不随喜,比我低的,我可以对他慈悲,他有善根我随喜;或者说,跟我的见解、性格、喜好一样的人我随喜,跟我的信仰、想法不同的人我不接受,我不随喜……诸如此类,全都是私我的偏执,这就障住了广大的随喜功德。
3. 随喜的修法要求
随喜的修法要求是,对于因上的善根和果上的安乐等一切功德相都要作随喜。从果的安乐上说,譬如你是个女性,长得还不错,那么,对于比你长得更好看的女性,你能随喜吗?这对很多人来说就相当困难,因为被我执引发的嫉妒给障蔽了。再从因上看,对于任何一种善根都需要随喜。不能说,他的善根那么小,还值得我来随喜?这种心态完全出于我执,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叫做慢心,只是很多人认识不到。一旦把两种我执去掉,完全是清净心,那时候根本没这想法。
我们要向普贤菩萨看齐。所谓行愿力,就是指心中的希愿处是普贤大行,这就不能以凡夫的颠倒行作标准。在果位上,是对回归法界的一切妙行都表示随喜,法界心里的五类人的善根,都一时在海印三昧中现前,一时圆满随喜。
那么,我们作意发愿时就要知道,法界里的任何一念善心,任何一种安乐果报,都无不在自己的本心当中,拒绝任何一个都等于拒绝自己,所以,对于五类人的一切善因善果,下至最小的一分善心,上到圆满现前佛功德海,在这上不起任何偏执,不局限在哪一个范围里,一时普作随喜。当然,暂时还做不到圆满,能基本知道它的理趣,有胜解信,修的时候按照愿文这么作意就可以。
下面再讲讲这五类随喜的内容。
第一类是随喜诸佛如来的功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首先作意,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现前正等觉的诸佛。他们一开始也是凡夫,但已经初步发起了无上的志愿,要求得一切种智。之后,为此而勤修无量的福德聚,修无量的波罗蜜门。这里先以布施为代表,那就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生命,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那么多劫,在每一劫里,施舍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头目手足。
像这样的所有难行苦行,都励力地行持。从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菩萨种种智地,成就了诸佛无上菩提,示现八相成道的事业,最终入于涅槃。之后色身荼毗,在世界各地分布舍利。诸如此类,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全部作随喜。
第二类是随喜所有凡夫的善根。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所摄的一切凡夫,他们心上起的一切种类的功德,下至于一个微尘的善根我都随喜。
首先作意,十方一切世界,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人、天六趣众生,胎、卵、湿、化四类众生形态,以此所摄的无量无数众生,全部在法界心中现前。他们心里,也会出现各种种类的功德。譬如人间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功德,旁生界里也有孝心等善心,地狱众生和饿鬼众生偶尔也会起善念。总之,对于这一切功德,都以圆满周遍的方式作随喜。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善的相都应该随喜,不能有偏执,不能拒绝哪一分,对哪一分不随喜。否则根本不成为普贤行,那是对私我的执著,是凡夫不清净的情态。因为我执消尽的时候,根本没这种心。
就像《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自他对立也没有,对各方面都不执著,这样才能发起清净的善根,才成为普贤行。
接着随喜声闻和缘觉的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缘觉,包括声闻的四向四果,缘觉的有学无学等所有功德,都普作随喜。
可见,真正学好了《普贤行愿》,就不会有那些狭隘的心态。不会拒绝说,他是小乘人,我不喜欢小乘,不随喜那些功德。二乘行人有无伪的出离心,有观照人无我的智慧,已经趣向或者得到涅槃,止息了惑业苦,这些都应该随喜。
随喜跟忏悔是一对。忏悔是说,对于所有背离法道,流转生死的苦因苦果,从粗到细全部都忏除。反过来就是,对于所有随顺法道,包括发一念善心在内的功德和安乐,暂时究竟,从粗到细的每一分全部作随喜。
最后是随喜菩萨的功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所修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对这一切全部作随喜。
4. 随喜愿王同样无尽无穷
这也是无尽的随喜愿王。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像这样,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随喜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尽的缘故,我的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相续”,是指这种随喜心不会间断。不会说到了某时随喜愿王中断了,即使面对功德,随喜心也起不来,不会这样。它是性德起用而现出来的,只要不以二我执作障蔽,一切贤妙的行为都会自然发出。
就像前面说的,随喜,是一见到善法就由衷地起欢喜,这是本性的自然表现,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不是说成佛时什么都没有了,连慈、悲、喜、舍、智、力等的功德都要泯灭。佛经里常讲,世尊见到有人将来必定成佛,都会熙怡微笑;见众生有功德,或者能得利益时,都会显得很欢喜;见到众生有苦难,也会表现出悲悯。这些都是自然的,哪个没有呢?
这才知道,原来本性里就有这样常恒不断的功德,只是现前迷失了,显不出来。现在随学普贤行愿,最终就是要恢复体普贤,现前用普贤。那时自然没有分别,也不假造作,一切都属于本性的流露。不是说用什么方法把它造成不可思议,而是它本来不可思议,只要把障碍遣除,不思议解脱境界自然现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广大佛刹(极微尘没有自体,它就是全体法界,所以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能显现一切佛刹)。在极微尘数的佛刹中,每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佛成就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在每一尊成就正觉的佛前,都影现了我的身体。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身体恭敬合掌,口中殷勤劝请,心里也是为利一切众生,祈请诸佛转妙法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为止,我的请转愿王才穷尽。以虚空界、众生界等不可尽故,我恒时劝请一切诸佛转妙法轮,没有穷尽。这种请转的妙行,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1. 为什么要请转法轮
请转法轮极为重要。诸法都是因缘生,不会无因而现。比如,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时,并未立即传法,而是在光明境界中默然安住。那时,梵天、帝释等都来到佛前殷勤劝请。他们以法轮、右旋海螺作表示物,口里称述,世尊您往昔是如何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后经历多少苦行,现在已经成道,为什么舍弃众生而入涅槃等等。以这些行为、语言作为缘起,世尊才开始传法,世间才有了正法光明。
跟前面一样,请转的妙行也是本性的力用。就像《华严经》里讲的,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示现果地普贤行的境界时,从一一毛孔中,念念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梵天身云,劝诸如来转妙法轮。要知道,无量众生都还陷溺在生死苦海里,这就需要转妙法轮,来指引他趣入佛道,所以,只要有人成佛,以普贤行自然会在他面前请转法轮。
2. 请转法轮的修法要求
请转的境还要扩展到一切成就者、善知识等,因为他有功德,能利益到众生,为着众生利益的缘故,都要请转法轮。不会说,我很高,他比我低,我为什么请他转法轮?没有这种我执我慢的想法。
这样的话,自己化成帝释也行,化成梵天也行,什么身份都可以。所谓“位后普贤”,就是指成佛后示现菩萨身份来利益有情。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缘起上要有一种主伴的关系,一尊佛示现成道叫做主,其他都化现成眷属菩萨作为伴,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法界无私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成佛后只能当老大,没有这种心。因为没有我相,没有任何执著,为了利益众生,可以示现任何方便。
这也是因为,普贤本性周遍一切时处,没有任何固定的相,什么因缘一来,它的妙力自然会出来,显现无量行海,这就叫做“随缘成德”。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富贵”就是指果地的无量功德。而普贤是华严长子,万卷《华严》说的就是一个普贤,所以,“以万行因华,严法身果德”,指的就是普贤行海,也是我们本性的妙德。
这样才知道,原来本性里有无量妙德,只要不被人法我执障住,本来就是遍入、遍现,而且处处都贤妙。这样的话,在十方刹海里任何一尊佛的海会中,自然现出一个身,然后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在佛前殷勤地请转法轮。
那么,请转的妙行,到何时为止呢?那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的劝请就结束了,既然这些都尽了,劝请就没有必要了,但实际上,这些都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劝请妙行永远没有止息。
还要知道,所发的愿完全是平等、广大、周遍的。那就是:自性海里的每一尊佛示现成道时,不间隔一刹那,我立即现在他面前,极其殷重地劝请转妙法轮,绝不会无动于衷。这样的话,一遇到相关的境缘,普贤行自然会出来。比如来了一位大德,他通达某一种法门,或者有某一种智慧,那么在普贤愿的驱使下,自然会请他给大家转法轮,来启发大众的智慧。像这样,一心为着众生,要使得大德们成为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众生的心路,就必然会发起请转的妙行。
我们现在就要这么来发愿,不然的话,虽然本性里有无边妙德,但是被二我执障蔽的缘故,妙用就起不来。这样违逆本性,心就被系缚住了,也就没办法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两种我执就好像冷气,会把水凝结成坚冰,使得它无法流动,起不了妙用。一旦开始称性发愿,把它们破掉,从这里就开始回归,开始抒发本心的妙力。这个愿一起来,你马上能感觉到心全是开的。就好像阳光的热力一出现,冰就开始消融,以行愿的力量,会逐渐把本性的力用开展出来。之后它会越用越灵,越用越妙,等到一切执著全部消尽,那时就真正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
所以不要认为,这只是请转法轮,然后请佛住世,念来念去就这十条,没什么新花样。你不要去找新花样,佛法就是在讲你的本性,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把本性开发出来,自然是受用无穷。每个人都是自性普贤,叫做体普贤,它能够随缘成德,它会敬、会赞、会悔、会喜、会请,这都是它的天性。要知道,你本性里有无量的福德,有无尽的心量,现在不要埋没这些天性,要用普贤行愿的力量,把它尽量地发出来,这样开发得越充分,修道就越快。
一般人修行有局限,或者修不上很高的法,就是因为行愿力不够。心量小的话,就只局限在人天善道里,这叫做人天乘根性。他觉得做人蛮好,给他讲出世间法道,那根本就没兴趣。心量稍微大一点,求出世间道,就是小乘根性。但由于为一己解脱的心太重,开展得就很慢,这种就叫做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再往上,心量很大,想修六度万行完成佛果来利益众生,就是菩萨根性。
其中渐教的人认为,我只有成佛的种子,将来能成佛,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断障证德,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逐渐修行才能成道,以这种见解也没办法很快显发。圆顿根性的人,知道自己本来就是普贤,原本就是大方广法界,有了这个信解,就能够很快开发,修道的进程会非常快。
这就知道,我们一开始就要往普贤行愿上走。当然,具体实行时,要按次第一步一步地进行,但任何一个修法都必须用普贤行愿来摄持。这是大的方向,绝对不能偏离。有了普贤行愿,也就有了修行佛道的动力,会使得他成为一名热情的行者,不再是冷淡、无动于衷。用现代话说是“热情”,但这不太准确,实际是要表达“力”(智悲力的“力”)。有一种从本性抒发出去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大乘道以菩提心为根本,有了菩提心才有成佛的种子,才有佛道的根苗。如果没有这个誓愿力,那根本没办法行持如海的菩萨行。所以,修大乘要以发展大心力作为前导,每次修法前都要发心,也是为了把心恒时纳入到大乘道中。
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的本性里就有请转的妙德,但是被我执障住的时候,就发不出来。尤其当今时代,礼仪沦丧,人们心里已经没有了请。他会说:“这多不好意思,我不去请。”或者认为这都是仪式,没必要做。结果行为上就非常迟钝。然而普贤行不单是为自己请,而是要为一切众生,请佛转正法轮,而且是无尽的行愿。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反省检讨,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往普贤行海的方向走?
要知道,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它的妙力无穷无尽,对此胜解后,顺着本性这么发愿就可以。这就要作意,以全法界心,修尽法界行。祈请的时候,就不能只请一尊佛、一位善知识,而是圆满地请,完全是一体同观。这样,在海印三昧里,十方三世佛一时顿现,因缘成熟时,在众生界前示现成正等觉,示现教主身份。这时,为了那个世界里的无量众生,我立即现在佛前,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殷勤地请佛转正法轮。
这么劝请有极大必要,有劝请才有说法的缘起。有人说,现在我们没劝请,大德善知识们不也传法了吗?那是已经有因缘了。但诸佛最初成道时,不会无人劝请自己突然开始说法。只有请了,有了缘起,佛才会转法轮。
其实,真正懂了法的内涵,才知道这一大愿特别重要。没有祈请的因缘,诸佛就不说法,众生听不到正法,就没办法顺着法道前进。他的心永远落在非法当中,陷在永劫不见光明的愚痴黑暗里,那是极深的陷落,极其可怜。
而“转法轮”,就是以先觉觉后觉。成正等觉的教主佛,把他心里的法传过去,正法轮从导师的心中转到学人的心中,就把众生从顽固、颠倒的非道上挽救回来,引着他的心,顺着法道来运转。这样辗转不断地运行,就叫做“转法轮”。
所以,无论哪一尊佛成道,不拖延到第二刹那,我都立即以十分殷切的心来劝请转正法轮。这么一劝请,佛就开始说法,从此,正法轮就在众生的心中不断地转动。换言之,众生一旦得受佛的指示,就开始顺着法道一步一步地运行。这样,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正法,在他心中不断地转动,就能逐渐回归法界。可见,这确实是我们本性里应该做的事,必然会发出这个贤妙的行为来。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