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害心和嗔心差别不大,从产生加害他人之心的角度叫害心,从产生嗔怒之心的角度叫嗔心。有些人心很坏,经常对他人产生恶心。这样生恶心过患非常大,会摧毁自己的很多善根,《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破诸善法。”这样的恶心还会障碍自己的修行,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汉地的有些老法师经常引用清凉国师的这个教言,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这个教言。也许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年轻人对世间知识很精通,可是对佛法却很陌生。藏地的有些年轻僧人对闻思修行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对如何使用手机、电脑却兴趣十足。汉地的出家人中也有这种情况。相比之下,现在有些在家人还是很不错的。有的人虽然工作特别忙,可是学习佛法的意乐却很强,不管到哪里去都随身携带法本,经常思考佛法的道理,遇到善知识就虚心求教。与这些居士相比,有些出家人要注意了:不要满足于表面上的出家,应该以闻思修行来通达佛法的真义,在此基础上尽量以佛法帮助众生。换句话说,应该通过佛法使自他的相续有所转变,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至于外在的种种形象,像搞仪式、放鞭炮等,虽然表面上很精彩,但并没有实义。
知道什么是害心后,每个人都要经常观察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心态,如果有就要尽早杜绝,否则以后的生生世世都不会快乐,甚至即生中就会现前悲惨的果报。
《迁善录》中记载:宋国的大夫蒋瑗有十个孩子,一个驼背,一个跛子,一个肢体萎缩,一个双脚残废,一个疯癫,一个痴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公明子皋问:“你做了什么恶事,为何祸至于此?”蒋瑗说:“我平生没有其他过恶,只是喜欢嫉妒。谁胜过我,我就忌恨他,谁奉承我,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行善就怀疑,听到别人的过恶就相信。见到别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见到别人有所失,如同自己有所得。”公明子皋说:“你的心行居然如此,即将招致灭门之灾,恶报岂止如此啊?”蒋瑗听后非常害怕,一一改正自己的恶习,不出几年,几个孩子的病都好了。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有些人造业后,现世就会感受果报,而有些人造业后,现世并不会立即感受果报。公案中的蒋瑗就属前者。但无论如何,因果是不会空耗的,只要造了业,迟早都会成熟果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恶业。
从这个公案还可以看到,害心不像杀生等身语的恶业那样表露于外,它属于内心的不善业,不遇到特定的因缘不太容易被发现。有些人内心非常恶毒,一直怀有害人之心,可是表面上却笑眯眯的,不了解他的人都会觉得此人非常慈悲。不过,虽然害心隐藏于内心,它还是有很大的过失,如果不加以对治也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在一切害心之中,最为严重的是对诸佛菩萨、上师、父母等严厉的对境怀有恶毒之心。有时候,内心的恶念的确很难控制,尤其是有些人前世造了很多恶业,今生又没有强有力的修行,宿世的恶业依靠某些因缘现前时,心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种恶念。有个人对我说:“我经常对某上师生邪见。”我问:“是不是他做了坏事?”他说:“没有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一看到他就特别生气。”我觉得这就是前世的业力现前,不然对一般的世间人都不会产生恶念,为什么会对上师产生恶念?
当然,除了上述严厉的对境以外,乃至对于旁生在内的有情产生害心,其过患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对任何众生都不应生害心,否则,以一刹那的恶念就会造下长劫感受痛苦的罪业。
害心的过患如是巨大,那什么人容易产生害心呢?那些无有惭愧、疑虑重重、心胸狭窄、心灵肮脏、胸中充满恶意之毒水的人容易生起害心。
害心是由三毒产生,主要是由嗔心引起,它的异熟果报是堕入三恶趣中,从恶趣出来以后还将感受不悦意的余报。如《华严经》云:“嗔恼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有的人本来没有做坏事,可是人们总是说他的长短是非,他经常无故被冤枉、受到攻击迫害,这就是往昔生害心的果报。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表面上知道一些佛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佛法改变自相续,哪怕有一点点改变也有很大的意义。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