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8课-窍诀&名词&教证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8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改变习气需要长期下苦功


要知道,高深莫测的修行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就产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说无始以来,仅仅是这一辈子,从小到大就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对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熏习得太久,若只是偶尔想想佛法的内容,得一点上师加持和佛法开示,就希望一反常态,以前的习气立即断掉,这很困难。凡夫人心态的改变要一步一步来,不能立竿见影,除了极个别印藏汉的大成就者,因前世的善根非常深厚,遇到有缘上师稍加指点,当下即可开悟见性外,通常而言,大多数人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因此,每个道友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上必须增加力度,要勇猛精进,时间上也是越长越好,在正规的佛学院或佛教团体中呆得久一点,否则,只学几天几个月就想改头换面,肯定难于上青天。


将闻思修作为终身目标


道友们理应发愿,有生之年尽量地闻思修行,这样对众生有利,对你个人也有利。作为修行人,就是要调伏相续并帮助众生,我前两天也发了这个愿:在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以闻思修行来度过,调伏自相续,以佛法饶益众生。除此之外,作为凡夫人,虽然遇到好吃的也会欢喜,得一件漂亮衣服也会高兴,但并不是永远的目标,这些就像是孩童的游戏,再过几十年看,全是假的。现在人对钱财和地位特别耽著,但几十年后回顾一生就会发现,确实没有什么实质。其实人生要有一种目标,假如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


让自心清净平静,才能真正领会佛法


我们现在这种学习机会,只是偶尔的,能否长期很难说。所以,对上师如意宝的许多教言,大家务必要认真对待,对佛法也要生欢喜心,天气冷一点、生一点病、家人说这说那,没必要特别去管,心要全部用在佛法上。只有清净和平静的心,才能对佛法全盘接受,就像镜子擦得纤尘不染,影像才会一点不漏地显现,不然,镜子上沾满油渍污腻,什么也显不出来。因而,你们听受甚深佛法,必须以信心、恭敬心专注谛听,时间也是越长越好,别认为学一年就够了,假如对闻法得过且过,对吃穿却要求很高,就纯粹成了世间人,不是求解脱的修行人。


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的两个窍诀


大家若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就应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祈愿诸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并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之人。


为了不变成这样,大家必须不能离开修行的团体。倘若你是出家人,就要经常呆在寺院,跟具有清净威仪的僧众在一起,否则,常常远离出家群体,与在家人接触的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变成在家人;倘若你是在家人,也要经常接触佛教团体,最好跟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放生、共同闻思、共同修行,不然的话,一旦自己业力现前,在这个过程中掉下去了,那时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谁都救不了你。现在社会非常乱,人们日夜忙忙碌碌的是什么?就是世间琐事,除此之外真正希求解脱者可谓寥寥无几。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一方面不要离开清净的修行团体,另一方面,正如我刚才所说,应当经常祈祷上师三宝。


修行人必备的三种窍诀


记得法王如意宝去马来西亚时,曾在马六甲的噶玛噶举中心,讲过一段殊胜教言:“我毕生中一直认为,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悲心和信心这三者。如若无有信心,则始终不会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倘若没有智慧,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外道极其猖獗的时代,对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的外界事物,很难明辨是非、如理取舍;如果没有慈悲心,也就称不上是大乘种性的佛教徒了。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后来独自一人思维:确实,有佛法修证经验的上师们,表面上只是寥寥数语,却把修行人需要具足的窍诀完全归纳出来了,若不具备此三者而想成就,简直是一种天方夜谭。


在家人也应长期行持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不仅是出家人应有的责任,作为在家佛教徒,也同样应当行持。无垢光尊者讲过:“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这句话务必要牢记。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应行持自利利他的行为,这并非是两三天的热情——今天发菩提心帮助别人,再过几天又写“辞职报告”,坚决不发心了,这种人如山上经旗般随风飘动,一点也不稳定,我们不能做这种人,而应像山王一样稳固。若能如此,尽管外在没有穿仙人的装束或僧人的袈裟,但无论你在家还是出家,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珍宝人身。因此,学习佛法的时候,调伏自心和帮助他人非常重要。


生起不退转信的标准是什么


同时,对如来教法一定要生起不退转信,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信从。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学佛这么多年,如果有人宣扬外道如何如何好,讲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心会不会动摇?会不会放弃佛教跟着他去?若是如此,说明你没有稳固的定解。如果有了根深蒂固的见解,即便成千上万个人来宣扬外道,你的心也绝不可能动摇。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8-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宁玛派

西藏佛教派别之一。十一、二世纪时,西藏僧人中合称为三索尔之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迥喜饶扎巴、索尔迥卓蒲巴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为开祖,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及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时并无派名,自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以其遵循前弘期旧译之密咒,故相对于后弘期依据新译经典之新派而言,称之为宁玛派。藏语 rn~in-ma,意译为旧、古旧,故宁玛派即旧派或古旧派之意;亦即指以旧译经典为本,前弘期所传之密教。又因此派僧人戴红帽,故别称为红教。

——《佛学大辞典》


噶举派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分为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个系统。二者在印度同源,传至西藏后,因传播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大不相同。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噶当派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1042年阿底峡应阿里古格王室之请入藏传教,住托林寺,著《菩提道灯论》,开示”三士道”次第。1045年仲敦巴·甲哇迥乃至阿里迎阿底峡至卫藏传教,并从阿底峡学习9年,尽得其传。1056年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之请,前往建立热振寺,为此派建立之始。

——《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佛学大词典》


见性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佛学大词典》


加持

梵语adhis!t!ha^na,巴利语 adhit!t!ha^na。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又译作所持、护念。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佛学大词典》


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成唯识论述记卷一、释氏要览卷下送终条]

——《佛学大词典》


业力

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大二三·八七九上):“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佛学大词典》


资粮

梵语sambha^ra,巴利语同。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德资粮(又作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此外,唯识宗等将修行之阶位分为五,首位即称为资粮位。[菩提资粮论卷一、摄大乘论释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

——《佛学大词典》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deva )、龙(梵na^ga )、夜叉(梵yaks!a )、阿修罗(梵asura )、迦楼罗(梵garud!a )、乾闼婆(梵gandharva )、紧那罗(梵kim!nara )、摩侯罗迦(梵mahoraga )。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四]

——《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华智仁波切:“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 (1册P308)

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像妓女、屠夫,天天心里产生恶念,口中说的都是恶语,身体做的没有一件善法,这才叫真正的业际颠倒。

 

正法的范围:首先必须要随顺因果之道,不能做非法的事情;要造善业、不能造恶业,这是总原则。一方面造业,一方面修行正道,这是颠倒的、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的事情。身体、语言、心,都是属于三门。大恩上师说,严格来讲,这是高标准。高标准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指三门一昧地从事非法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修过什么正法;还有一种意思是从最高标准来讲,身语意不能做违背正法的行为,否则都属于某种程度的业际颠倒。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去观察、思维。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资料

 

2、麦彭仁波切:“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1册P311)

信心是佛法的根本,信心能增上福德资粮,有了信心,才有得菩提的机会。

 

3、《华严经》:“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1册P311)

信心微小之人,纵然聪明绝顶,日日夜夜绞尽脑汁研究佛教,也难以了知菩提的奥义,唯有凭着信心和精进,才有可能获得解脱利益。

 

4、寂天论师:“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1册P312)

像现在一样,既值如来出世,自己也获得人身,对佛法有信心,这些修善法的条件非常稀有,一旦失去了,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

 

5、无垢光尊者:“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1册P312)

而应像山王一样稳固。若能如此,尽管外在没有穿仙人的装束或僧人的袈裟,但无论你在家还是出家,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珍宝人身。

 

6、《胜出天神赞》所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1册P312)

我们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派等外道,谁具有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向谁皈依,认定他为本师。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18-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