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与,贵分晓”:凡与人有财物上的往来,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以含糊。有些人对公私的财物很随便,甚至是供养三宝的东西还是私人的东西都不知道。原来有一个人,供养三宝的钱和他自己的钱全揣在一个包里,一看到这种行为,就让人特别不放心。所以,钱财方面理应分清楚。古人的传统相当好,现在人却不重视这个,看似什么都不执著,但往往是自利有余,利他不足——对公家的钱比较“随缘”,而自己的钱,即便是一点点也会争执不休。因此,大家在经济上要注意,不论是对公家还是私人、对一般人还是亲朋好友,该分的要分清楚。“与宜多,取宜少”:在与人相互往来时,给予的应多一点,索取的要少一点。尤其是作为修行人,若能怀着不求图报的心付出,这是最好的。古人也赞叹“多给少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你真想有所获得,就要先学会给予。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教义,我们不管在经济上还是佛法上、时间上还是精力上,为了帮助众生,都应尽量多付出、少接受。若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你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感动全世界。如新加坡的许哲女士,以前她刚工作时薪水特别高,生活也非常富足优越。有一天,她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馆吃饭,吃完饭走出餐馆时,有个乞丐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乞讨:“请好心给我一分钱买面包,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许哲当下心头一震:“这世上,还有这么可怜的人,饿了几天都没饭吃。我刚刚那一餐饭,足以让许多穷人吃好几天了。”从此以后,她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吃喝穿着上,而是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帮助别人。直到今天,她穿的衣服仍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改。她说:“看到世间还有很多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我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了,觉得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人。”特蕾萨修女也是如此。我在《旅途脚印》中也讲过 ,她从小受天主教的教育,18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舒适的欧洲式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病患者、乞丐、流浪孩童,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的平静生活,决定“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她向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教皇许可,允许她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后来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她就想办法收留了6万多弃婴……在特蕾萨的一生中,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这里讲的“与宜多”,指给予别人的应该多,却并没要求全部付出。但由于人的心力有别,有些人的无私之举确实令人感动。本来按照天主教、基督教、儒教的理念,帮助众生只需付出大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为众生理应付出自己的一切。可现在有些地方恰恰相反,很多佛教徒不但不愿帮助众生,反而还把自己的健康建立在众生的血肉之上,许多行为令人寒心。所以,尽管佛教教义是最伟大的,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感动世人、感动世界的佛教徒,却如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除了利他外一无所有?这是值得深思的。在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再不反省自己,来世会变成什么样,的确令人堪忧。退一步而言,即使你做不到付出一切,哪怕短时间内做个好人,多付出一些,少接受一些,也是很好的。
那天我去学校时,当地乡委书记来找我。他为人不错,几年前曾在我面前发过愿——记得当时乡里推进“新牧民定居计划”、“实现小康社会”等各种项目,领导若想贪污,有很多机会。但他觉得,既然自己是一方的父母官,就应该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即使做不到,也不能侵占政府拨给他们的钱。然后他就以三宝作证,发誓绝不贪污一分钱。(他虽是共产党员,但却以三宝作证。)事隔这么多年,他仍然很清白。这次他来见我时,又说:“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不敢讲。但在我这里,附近的老乡特别穷,如果我把该是他们的财物吞了,实在是没有良心!”我对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样做,跟一钱太守没什么差别。”他问谁是一钱太守。我说:东汉时期,一个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为官十分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朝廷调任时,当地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一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各拿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然而,在当今社会,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领导极为罕见。其实大家若受过“与宜多,取宜少”的教育,社会也不至于变得如此可怕。可现在已经这样了,要一下子扭转过来也很困难。
不过,道德修养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最权威的网络杂志总编,在2000年刚来临时,曾说过一句话:“21世纪的招聘,主要看态度。新世纪的人才不再是看学历、证书、能力、才干这些元素,我们真正需求的,是态度好的人才。态度由何而来?说穿了就是道德修养、知书达礼。回到古代的讲法,即是德才兼备。”要知道,一个人若没有高尚的德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内心只会越来越堕落。很多人都以为,物质享受能带来快乐,故拼命追求外境的色声香味。可即使你把这些全部拥有,内心仍不会感到满足,外在物质与内心需求之间永远达不到平衡,因此未来等待你的,根本不会是快乐,而是永无止境的痛苦。所以,我们最需要重视的,应该是道德回归,否则,外在的物质再丰富、高楼大厦再多,也解决不了精神上的空虚。现在心理学家也承认,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中,生活贫困并不严重,最关键的是内心痛苦。这种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方面是缺乏佛教的调心方法;另一方面是从小的教育不正确,一味鼓吹追求外境,却忽视了道德的培养,这样一来,依靠水泡般虚幻不实的财富,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因此,在希求快乐的过程中,大家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来源:《弟子规另解》第十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