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就看今生的努力了
其实从财富对一个人的真实价值来看,即使你拥有南赡部洲的所有财产受用,也只是满足你一个人的衣食而已,只能吃、穿、用,再没有别的什么了。然而有些人无论如何富足,也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以,对他们而言,那些不顾一切罪业、苦难、恶语所得来的财产,既葬送了自己的今生,也断送了后世。
人的一生很短,但有些人为了微薄的财物,不顾羞耻惭愧,不在乎人伦道德以及长久情谊,也不考虑正法和誓言,甚至都不顾惜生命,始终以贪财、贪食、贪利来过日子。就像厉鬼寻觅食子一样,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悠闲自在、幸福安乐的日子,就在忙忙碌碌当中,人生的旅程已经走到了尽头,非常可怜!
《正法念处经》云:“贪心著财宝,不觉死时至。”一个人因为贪著财宝,不知不觉中死亡已经降临,但他至死都毫无觉悟。想一想也令人伤心:用尽一生的精力和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诚如龙猛菩萨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富贵虽然快乐,但都是无常的。“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你的财富其实并非你一人所有,是被五家所共用的,而且,因为贪执的缘故,心始终得不到片刻的宁静。
一看历史就很清楚:前几十年曾经是富人,但转眼变成了什么?人死以后,财富又归谁所有?无非都是无常的道理。除去无常不说,最可悲的是,这些人为了财富不知惭愧,还造下种种罪业,要感受更多的痛苦。包括现在的人,为了一点利益,不顾佛法和誓言,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但得到了又能怎么样呢?死后还不是全部留在人间。因此,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精神财富,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只可惜,懂得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只重视一时之利。
知足少欲就是修行,但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行持,也不是肤浅地过个简单生活,而是要有根植于内心的认识作基础。否则,一旦财富等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又会随波逐流,这不叫修行人。修行人应该长期闻思修行,仅凭最初的“看破”,是不会有真实收获的,因为修行的路很漫长,而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让自己不退转是至为关键的。
当然,“知足少欲”是对修行人的要求,不是要求世间人。但是,明智一点的世间人也应该看到,其实数数积累财富,不仅让人忙碌并空耗一生,而且很有可能为此送了性命,使自己死在利刃之下,毕生的积蓄都被怨敌等侵占,白白浪费掉了。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财富多数是被浪费了,而自己享用的并不多。
那自己能得到什么呢?就是在积累财富过程中造下的重如高山的罪业,这些罪业都将在前面等候着,导致自己遥遥无期地漂泊在难忍的恶趣之中。所以,如果你在经济上稍微宽松一些,那就应该趁着今世还自由自在的时候,为来世储存一些精致的资粮。
这个道理,我经常用“手机充电”来说明:比如你的手机昨天充了电,今天就可以用,而为了明天能用,今天应该再充。如果今天不充,虽然今天还能打,但明天以后就不行了。同样,我们今生所拥有的钱财、地位或者受用,绝对都是前世的福报所带来的,而以后变成什么样子,就看今生的努力了。
对将来毫不关心的人,是极为愚痴的。这样的人,不积累资粮、不修善法也可以,但不要整天造业,否则来世就被毁了。就像世间的愚人,杀人放火一时逞凶,却落得终生被囚禁在监狱里,毫无自由。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最关心的是来世,愿意为来世修积资粮,而今生今世,仅仅能够饱腹蔽体就知足了。
其实要积累资粮,发心利他是最大的功德,所以发心不应该退失。不过,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还兴致勃勃,但两三年过后,本质就显露了,“为利一切众生而发心”的心态已经没有了。
也许有人想:“我为某某上师发心,为某某道场做事,但这不一定是在利益众生吧?”
其实不该这样想。刚来的时候我也想过,学院是上师如意宝的道场,我为学院做事,比如讲课或者发心,好像只是在为上师的道场服务,跟我自己以及其他众生都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任何一位佛菩萨在利益众生时,都是通过一条主线来实现的,比如阿弥陀佛,在显现上,他也是先建立自己的道场,进而以此利益无量众生。所以,我们为上师、为道场服务,也是在利益众生。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我们学了大乘佛法的人,到一定的时候,应当学会满足,不要贪得无厌,否则世上的一切财物让你一个人拥有,你也不会满足的。所以人要有一种满足感,生活随缘而转,一定要把自己的人身变得有意义,每天尽心尽力修一点法。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