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大学演讲】当今慈善的现状及历史原因 返回

【大学演讲】当今慈善的现状及历史原因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9-30

现在社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钱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没钱的人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以前杜甫所描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当今许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应发起无私的爱心,尽量去帮助相关众生。若能人人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建和谐社会才会轻而易举、指日可待。


然遗憾的是,这样的理念,如今只留在文字上,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大部分人只关心身边的亲朋好友,而素昧平生的那些人,即使遇到了困难、痛苦,自己也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人们的慈善观念之所以这么差,究其原因,可以追溯至六七十年代。那时由于受极左思潮和“文革”的影响,慈善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地主阶级的伪善之举”,从而遭到了历史性的毁灭和打击,致使慈善事业一度陷入停滞,销声匿迹长达30年之久。直到20世纪80年代,慈善的概念才重新兴起,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频频开展,此时一部分人才纠正了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和偏见。


但尽管如此,慈善理念由于历史上的影响,在大众中仍未得到广泛认可。现有的《辞源》、《辞海》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几年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慈善事业”的解释是:“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相比之下,美国《百科全书》中“慈善事业”的释义则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所以,为了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廓清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偏见,重新定义“慈善事业”等词语,从各方面加强人们的慈善意识很有必要。


摘自关于慈善的思考——第四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演讲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