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07日,受首都经贸大学的邀请,老师应邀进行主题为《佛法与当代社会》的演讲。

首都经贸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简称“首经贸”,位于北京市,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经济学院和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1995年3月,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也许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古老陈旧的文化,早已过时,跟不上现代的科学文明。其实这种说法需要观察,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科学在心灵研究上还一片空白。而调整心灵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比如,我们在生活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需要解决,有大悲心、出离心、信心、智慧等善心需要养护,那如何对治负能量、提升正能量,这方面佛教就有很殊胜的方法。如今欧美很多大学,都设有佛教的研究机构和禅修中心。尤其是禅修,对人体调整、潜能开发有非常大的作用。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所发挥的能力,还不到潜能的百分之十,即使是顶尖级科学人士,其智慧也没有被完全开发。而这种智慧,佛教认为,就藏在我们的如来藏中,人人都拥有,如果因缘具足,完全可以被挖掘出来。到那时,你不单单可以懂英语,懂阿拉伯语,还可以慈悲对待一切生命,拥有很多超胜能力。这方面依靠现代科学很难达到,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佛教的禅修,来认识心性、认识自我。
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很多人没有太多无常观,用一辈子的时间筹划着买房子、做事业……其实人生不过几十年,长也不过一百多岁,我们总以为自己还要活很长时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终将失去,这是相当遗憾的。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在变化,整个宇宙在变化,我们的内心、家庭、父母、感情、生活等也都在变化,可我们却视而不见。其实,了解无常,并不会让人消极,反而会让人变得坚强。我经常对一些人讲,即使你不学佛,也要懂得无常,若能如此,以后无论工作、名声、地位还是财富上发生变故,都会有一定的准备。乔布斯生前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有很强大的心力去面对。在座的人也应该这样观察:我的寿命还剩多少时间?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大小、学不学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共同点——迟早要面对无常。由于对无常没有一些认知,当变故来临时,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尤其是当感情出问题,或者亲人去世时,甚至生活都难以为继。很多人认为:“世界很美好、很幸福,佛教却说三界犹如火宅,讲厌离,不承认快乐,太悲观了!”其实不是这样。佛陀也承认生活中有暂时的快乐和幸福,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讲了厌离心和出离心,这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智慧。
要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以前藏地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确实,如果你留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没钱人有没钱的痛苦,有钱人有有钱的痛苦。所以,懂得有漏皆苦,这非常重要。现实中的这个“我”,佛教也是承认的,但用智慧去剖析,它又确实不存在。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现在的我,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的话,身体是“我”?语言是“我”?还是心是“我”?如果说身体是“我”,那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一体,那么身体残缺的人,比如没手、没脚、没眼睛,是不是他的“我”也缺了一块?肯定谁也不承认。如果二者是他体,那除了身体,还应该有一个“我”,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或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如果“我”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我”,还是分开来是“我”?如果分开来是“我”,那地大、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我”,如此一来,不小心吐个口水,“我”也会少了一块……
这样观察就会明白,所谓的“我”,只是身体、语言、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就像这个茶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除此之外,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并不是不承认“我”的显现,而是不承认“我”的真实。有了这样的认知后,通过修行证悟无我,不单单是痛苦,包括烦恼障、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万法的一切障碍,都会全部消失。这种解脱的境界,就叫涅槃寂静。大家都知道,科学不管是天文、地理、物理等,一般都是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理论,然后建立新的观点。但佛教思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推翻。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找到它的过失,还是它的确符合真理?这值得每个人深思。19 世纪到 21 世纪,全球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内心的认知,人类似乎没有太大进步,连孔孟、老庄时代的传统思想都比不上。当然,传统文化虽好,也不是方方面面都要继承。好比佛教的有些仪式或者繁杂要求,佛陀开许在未来时代可以适当调整,但其中非常科学的部分,则必须一直保留下来。比如因明辩论,这在藏地寺院十分常见,很多人通过面对面的辩论、探讨,最后可以获得正确的见解,并且这种正见经得起检验,不会轻易改变。佛教所包含的一些真理,其实与科学也并不相悖。杨振宁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过:“科学跟宗教息息相关。科学是有限的,而宗教是无限的。”所以,宗教纵然经历了久远时间,但能一直生存不灭。而且很多宗教一直致力于人类智慧和爱心的开发,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在研究科学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些宗教的观点,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上,思维方式不太开放。其实,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要接受什么,这不一定很好。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甚至可以让他驳斥老师的观点。这样,老师会有很大的进步,学生也能拓展自己的见识和能力。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认为和平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的和平。佛教认为,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的状态,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重要。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比如,我们有时候非常烦躁,无缘无故跟别人发脾气,事后自己也很难受。这种情绪,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如果你没有认识嗔恨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烦恼,给你带来无量痛苦;但当你认识到了之后,它不但对你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成为智慧的助伴。按照佛教的观点,不论年轻人、老年人,都会有嗔恨心等负面情绪,不过,佛法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化解。那是不是学佛后就没有烦恼了呢?也不是。烦恼照样有,但自己有对治和抵抗的能力。其实,佛教提倡的很多道理,包括非暴力、慈悲,对当前来讲非常需要,对世界和平、世间和谐也有不共的意义。因为佛教的教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危害自他的行为要制止,一切善法都要奉行,而佛教徒则要将其付诸行动,给世间带来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即使人心浮躁、充满戾气,学佛也会让这世间变得平和。
佛教有一个根本法义,叫利他心。在大乘佛教中,利他心又称为菩提心,它是最核心的思想,依此可以成就佛果。菩提心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如果心里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叫愿菩提心。这种发愿通常需要一个殊胜的对境,如果没有,也可以在佛像前或者寺院里发。而行菩提心,不但要发愿,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众生。度众生包括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修行也叫六度,它涵摄大乘佛教的全部行为。这种行为与世间道德极其相应,若以六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1)布施:即要慷慨给予。如果你承认因果就会明白,今生的财富源于前世的布施,所以,单从获得世间利益而言,人也应该有一种舍心。2)持戒:实际上,人追求的层次越高,要守的戒律越多。就拿学校、企业来说,约束人的条例也不少。更何况,佛教最基础的五戒——不杀人、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等,应该是社会的底线。3)安忍:现在很多人脾气不好,什么事都忍不了。听到一些很好的道理,忍不了就开始诽谤;发现别人损害、诽谤、欺负自己,忍不了就有各种抱怨。其实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忍耐之心。4)精进:不管学出世间法还是世间知识,都离不开勤奋,否则什么也做不成。正在学知识的学生,肯定要勤奋。但作为老师,也不能懈怠,永远停留在自己时代的知识上。有一位学者说:“如果你没有每天学习,大脑就会停止。”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的价值观 全部建立在金钱上,没有科研精神,也没有宗教意识,把安 逸和享乐当作生活本身,那就成了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理想”。5)禅定:禅定是让心安住下来。佛教的生活非常寂静。或许你们对此也有体会,去寺院时,身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种寂静和轻松,我们可以创造,禅修就是办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可以通过坐禅调养身心,这对智慧也有帮助。佛教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依靠禅定可以产生智慧。现在许多人很浮躁,整天想这想那,晚上睡觉也不安稳,连个好梦都没有。早上一起来就要上班,白天连个好心情都没有,这是很普遍的现象。6)智慧:佛教的智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一部分是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后者更重要。比如我手里这个话筒,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样,佛教对此也认可, 但它的本体到底如何,佛教则更关心。或者,还可以对当下 这颗心进行观察:过去的心已灭,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产生,不可得;现在的心没有本体,也不可得。当今,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靠金钱地位不一定能解决,靠科技知识也不一定能解决,而佛教对此却轻而易举。其实人出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了故障一样,一切都会被打乱,在最好的环境中也感觉不舒服。反之,内心健康的话,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活得很快乐。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哪怕地位再高、钱财再多,也要懂得调心,否则,成功也没什么意义。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