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唤醒迷梦 >> 入行论-第1品-菩提心利益-自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返回

入行论-第1品-菩提心利益-自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nicholasldf 唤醒迷梦 2021-02-08

入行论-第1品-菩提心利益

自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注:末学学习了第1品后,为了检验自学的效果,整理的一套复习考试题目。由于智慧浅薄,内容仅供参考,难免的错漏之处,在师和三宝前忏悔!阿弥陀佛!但愿“善缘等我诸同学,若得见此能获益”


说明:试题分单选(50分)、多选(30分)、简答(20分),总共100分!

 

###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

第1题:《入行论》的作者是谁?

(A)寂天菩萨、(B)华智仁波切、

(C)无著菩萨、(D)无垢光尊者

 

第2题:《入行论-善说海》的作者是谁?

(A)寂天菩萨、(B)华智仁波切、

(C)印度无著菩萨、(D)藏地无著菩萨

 

第3题:下面哪种方式才能得到入行论的传承?

(A)居士共修学习、(B)清楚完整的听广解音视频、

(C)看广解法本、(D)研讨共修

 

第4题:下面哪一项属于“未生者当生”科判所摄

(A)菩提心利益品、(B)安忍品、

(C)精进品、(D)智慧品。

 

第5题:如果是论藏所摄的内容,那烂陀寺的班智达会采用什么传讲方式?

(A)三神变、(B)三清净、

(C)五条轨则、(D)佛法决定和法器决定

 

第6题:善妙的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面那种属于中等发心

(A)求健康发财、(B)自己获得解脱、

(C)利益众生、(D)名声远扬

 

第7题:听法时,如果是为了获得今生的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属于哪种发心

(A)不善的发心、(B)无记的发心、

(C)中等善的发心(D)下等善的发心

 

第8题:闻法方式的所断行为“器之三过”中,对应于“覆器”的选项是:

(A)耳根不专注、(B)没有希求心、

(C)疲厌、(D)杂烦恼、

 

第9题:藏传佛教大德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其中将哪一个比喻为乌龟爬行?


(A)科判摄义、(B)细解颂义、

(C)归纳中心、(D)五条轨则

 

第10题:《入菩萨行论》中,对“论”字的解释,正确的是

(A)改造救护、(B)论述、

(C)论义、(D)论藏

 

第11题: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渣呀”的意思是:

(A)觉悟、(B)趋入、(C)行为、(D)大乘

 

第12题:《入菩萨行论》这一名字,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

(A)以地名而取、(B)以人名而取、

(C)以比喻而取、(D)以意义而取

 

第13题:为了让利根者看到论名就知道所有内容、中根者看到论名基本能明白其中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论典应当以哪种方式来取名?

(A)以地名而取、(B)以人名而取、

(C)以比喻而取、(D)以意义而取

 

第14题:根据国王赤热巴巾的规定,看到译礼句“敬礼一切佛菩萨!”时,就可以知道《入行论》属于:

(A)经典、(B)经藏、(C)论藏、(D)律藏

 

第15题:从断功德的角度解释善逝:因为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这种涵义叫做:

(A)端严而逝、(B)不退而逝、

(C)无余而逝、(D)端严而证

 

第16题:颂词“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其中的佛子是指:

(A)学佛的人、(B)佛教徒、(C)阿罗汉、(D)大乘菩萨

 

第17题:下面列出了入行论几品内容,可以归摄在“摄集善法戒”的内容是:

(A)不放逸品、(B)正念品、(C)安忍品、(D)精进品

        

第18题:科判“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其中“补特伽罗”的意思是:

(A)轮回、(B)人、(C)地位、(D)次第

        

第19题:下面哪一个属于暇满人身中的“五他圆满”。

(A)获得人身、(B)六根具足、

(C)生在佛法中土、(D)皈依佛门

 

第20题:下面哪种方法可以断除“五无间罪”等弥天大罪

(A)发出离心修大圆满、(B)为个人解脱参禅念佛、

(C)为清净自己业障念金刚萨埵、(D)修持圆满菩提心

 

第21题: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属于哪个的定义:

(A)出离心、(B)胜义菩提心

(C)愿菩提心、(D)行菩提心、

 

第22题: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叫做:

(A)世俗菩提心、(B)愿菩提心、

(C)行菩提心、(D)胜义菩提心

 

第23题: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这是下列哪个选项的定义?

(A)出离心、(B)愿菩提心、

(C)行菩提心、(D)胜义菩提心

 

第24题:对于内心相续有行菩提心的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此人肯定有愿菩提心、

(B)睡觉时功德在不断增上、

(C)只有具体行善时功德才能增长、

(D)功德福德永远不会耗尽、

   

第25题:具有菩提心的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菩萨出于某些自利去利益众生

(B)对菩萨生一弹指的恶心要堕一个大劫的地狱

(C)对菩萨生信心的果报等同生恶念的果报

(D)对菩萨加害,最终也能令作害者获得解脱

 

###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少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

 第1题:《华严经》用了哪三个比喻来说明,没有修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有受益的。


(A)光看着饭菜却不吃;

(B)聋子给别人放音乐;

(C)不会游泳的船夫经常载人;

(D)光说糖甜自己却不品尝;

   

第2题:选出属于闻法方式“所断行为---六种垢染”的选项。

(A)外散、(B)内收、(C)杂烦恼、(D)厌倦

        

第3题:听闻佛法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把自己作病人、(B)把佛法作妙药

(C)把善知识当作明医、(D)把精进修持当作疗病

 

第4题: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印度世亲论师的五条窍诀:

(A)作者、(B)必要、(C)时间、(D)略说

        

第5题:用梵文名称“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的目的有哪些?

(A)播下梵语的解脱种子、(B)表示内容为佛陀所说、

(C)表示论典来源清净、(D)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第6题:按《瑜伽师地论》中的观点,正论有三种,下面属于正论的是?

(A)闻义论、(B)具义论、(C)离苦论、(D)辩论论、

        

第7题: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对参加学习的人有哪些要求?

(A)清楚科判的安立、(B)背诵颂词、

(C)不看讲义就能解释颂词、(D)对内容研讨分析

 

第8题:大乘的所有学处,可以概况的为哪三大类:

(A)别解脱戒、(B)严禁恶行戒、

(C)摄集善法戒、(D)饶益有情戒

 

第9题:论典可以分四种,那么,《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

(A)次第论、(B)解隐论、(C)汇集论、(D)实修论

 

第10题:菩提心的生起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哪些属于菩提心生起的条件?

(A)普通人身、(B)暇满人身、(C)信心、(D)悲心

 

第11题:从因方面也可以体现出瑕满人身极为难得,那么,需要依靠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得到暇满人身呢?

(A)清净戒律、(B)六波罗蜜多、(C)殊胜善愿、(D)行十善业

 

第12题: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因为善法念头的生起有两个主要条件:

(A)偶然因素、(B)前世的发愿力、

(C)佛陀的加持力、(D)身心自由之时

 

第13题:关于菩提心的功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断除罪业、(B)成就人天福报、

(C)获得小乘解脱、(D)有菩提心的人值得被人天顶礼

 

第14题:下面的哪种善根,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A)随福德分善根、(B)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

(C)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D)为了所有众生获得佛果去放生。

        

第15题:关于愿行菩提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愿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立志求证佛果;

(B)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 

(C)行菩提心可以离开愿菩提心的摄持;

(D)行菩提心要以愿菩提心为基础;


### ---简答题,第1题10分,第2题5分,第3题5分--- ###

第1题:请写出菩提心的五种比喻,并写出每种比喻分别说明了菩提心哪些方面的功德。


答:

        

第2题:分析颂词“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请从“范围、时间、发心”的三个角度,简要说明“愿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是合理的。

答:

        

第3题:分析颂词“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结合《三摩地王经》的教证“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简要说明“行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是合理的。

答:



入行论-第1品-菩提心利益

考试题-参考答案

说明:试题分单选(50分)、多选(30分)、简答(20分),总共100分!


###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

第1题:《入行论》的作者是谁?---(A)

(A)寂天菩萨、(B)华智仁波切、

(C)无著菩萨、(D)无垢光尊者

广解第6课,第85、86页---《入菩萨行论》主要讲了什么?趋入大乘菩萨律仪的方法。很多人想学大乘佛法,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若翻阅《大藏经》里的大量经典,现在末法时代的人精力不够、时间不够、智慧也不够,恐怕非常困难。那其他高僧大德有没有这样一个殊胜的论典呢?可以说非常稀少。所以,寂天菩萨为了我们后学者,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教义,然后造了《入菩萨行论》。


第2题:《入行论-善说海》的作者是谁?---(D)

(A)寂天菩萨、(B)华智仁波切、

(C)印度无著菩萨、(D)藏地无著菩萨

广解第3课,第41、42页---首先介绍题目---〖入行论释·善说海〗。“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论典是无著菩萨所造,当然,这里的无著,并不是印度“六庄严”之一的无著菩萨,而是藏地的无著菩萨。他大概于公元1259年降生,距今有七百多年了。


第3题:下面哪种方式才能得到入行论的传承?---(B)

(A)居士共修学习、(B)清楚完整的听广解音视频、

(C)看广解法本、(D)研讨共修

广解第1课,第4页---我们这次的学习与往常不同,在传统讲经说法的基础上,特意开许了一些现代科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因为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人,虽然对佛教很有信心、非常虔诚,但一辈子中不一定有机会来到学院或去寺院听一个完整的传承,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佛法,所以这次我特意开许,通过现代的网络、光盘、磁带等方式来传播《入菩萨行论》。同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包括上师如意宝在内,虽然我们肉眼不能现见,但应坚信上师在清净刹土当中,始终以智慧眼注视着我们),我们现场所得到的传承、加持、悉地等,能够令大家都获得。


第4题:下面哪一项属于“未生者当生”科判所摄---(A)

(A)菩提心利益品、(B)安忍品、(C)精进品、(D)智慧品。

华智仁波切“明镜义科判”:前三品归摄于“未生者当生”


第5题:如果是论藏所摄的内容,那烂陀寺的班智达会采用什么传讲方式?---(C)

(A)三神变、(B)三清净、

(C)五条轨则、(D)佛法决定和法器决定

广释第4、5页---那烂陀寺之遗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达所创之传讲方式至今仍在广泛弘扬。此种传讲方式对佛经与论典的讲解方式有别,凡是佛经,依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境、时、眷属、法五种圆满;凡属论藏所摄的,依五条轨则---何为造论者、为谁而造、论典属何范围、具何种必要、全论何意而宣讲。


第6题:善妙的发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面那种属于中等发心?---(B)

(A)求健康发财、(B)自己获得解脱、

(C)利益众生、(D)名声远扬

广解第2课,第26、27页---第二种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想获得寂灭的发心。比如说,这次听《入菩萨行论》,不管别的众生,只是我自己要获得解脱、获得佛果。当然,三宝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这种发心也会获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态,虽然能够获得解脱,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脱,不能称之为最高的解脱。


第7题:听法时,如果是为了获得今生的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属于哪种发心?---(A)

(A)不善的发心、(B)无记的发心、

(C)中等善的发心、(D)下等善的发心

广解第2课,第26页---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比如说听《入菩萨行论》的课,如果以恶意来听,听法是为了获得财富地位名声,这样的发心是不好的。有些道场依靠这个机会赚钱、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如果要搞这样的恶事,还不如依靠世间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第8题:闻法方式的所断行为“器之三过”中,对应于“覆器”的选项是:---(A)

(A)耳根不专注、(B)没有希求心、

(C)疲厌、(D)杂烦恼、

广释第6页---器之三过指闻法时耳识弛散其他处,心意不记取所听闻之法义或只是听闻而不修持,还有心染五毒烦恼与八法妄念而听法。听法之人若有此三过,则如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不堪盛陈胜妙正法甘露。

广解第2课,第29页---1)耳根不专注的过失。闻法时耳根一定要专注上师所讲的法义,不能随随便便散乱于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话,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里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样,有些人一边插着耳机听佛法,一边听一些别的音乐,这种态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听法时一定要专注上师到底在讲什么,特别恭敬地一直听。


第9题:藏传佛教大德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其中将哪一个比喻为乌龟爬行?---(B)

(A)科判摄义、(B)细解颂义、(C)归纳中心、(D)五条轨则

广释第8页---除世亲论师的窍诀以外,藏传佛教大德还有一套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一、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句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二、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三、归纳中心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


第10题:《入菩萨行论》中,对“论”字的解释,正确的是---(A)

(A)改造救护、(B)论述、(C)论义、(D)论藏

法师辅导入行论讲记第47课---《入菩萨行论》的“论”有两大功能:一个是改造,另一个是救护。改造:就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造为利他心,把众生的平凡心改造成觉悟心,把凡夫改造成菩萨,再继续修持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果位。救护:是指这部论不仅能救度自己,也可以救度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学习这部论典,都可以得到救护。


第11题: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渣呀”的意思是:---(C)

(A)觉悟、(B)趋入、(C)行为、(D)大乘

广解第4课,第55页---〖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缘觉或辟支佛)之意;〖“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第12题:《入菩萨行论》这一名字,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D)

(A)以地名而取、(B)以人名而取、

(C)以比喻而取、(D)以意义而取

广解第4课,第56页---〖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第13题:为了让利根者看到论名就知道所有内容、中根者看到论名基本能明白其中意义、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论典应当以哪种方式来取名?---(D)

(A)以地名而取、(B)以人名而取、

(C)以比喻而取、(D)以意义而取

广解第4课,第59页---〖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就像以前的智者大师,一看到《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就通达了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后来光讲这个经名,就一直讲了六个月。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比如说看了《入中论》、《量理宝藏论》、《金刚经》这几个字,差不多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


第14题:根据国王赤热巴巾的规定,看到译礼句“敬礼一切佛菩萨!”时,就可以知道《入行论》属于:---(B)


(A)经典、(B)经藏、(C)论藏、(D)律藏

广解第4课,第64页---〖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第15题:从断功德的角度解释善逝:因为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这种涵义叫做:---(B)

(A)端严而逝、(B)不退而逝、

(C)无余而逝、(D)端严而证

广解第5课,第71页---如来为什么叫做“善”妙而去呢?〖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烦恼障全部断除了,所以叫“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八地到十地,也叫做“清净三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


第16题:颂词“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其中的佛子是指:---(D)

(A)学佛的人、(B)佛教徒、

(C)阿罗汉、(D)大乘菩萨

广解第5课,第79页---〖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


第17题:下面列出了入行论几品内容,可以归摄在“摄集善法戒”的内容是:---(D)

(A)不放逸品、(B)正念品、

(C)安忍品、(D)精进品

法义理解---“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


佛子律仪包括如下三大类:

严禁恶性戒:如 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

摄集善法戒:如 忏悔品、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

饶益有情戒:如 受持菩提心品、回向品


第18题:科判“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其中“补特伽罗”的意思是:---(B)

(A)轮回、(B)人、(C)地位、(D)次第

广解第14课,第238页---补特伽罗:是梵语,指人或者众生。


第19题:下面哪一个属于暇满人身中的“五他圆满”。---(D)

(A)获得人身、(B)六根具足、

(C)生在佛法中土、(D)皈依佛门

广解第14课,第111页---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的;


第20题:下面哪种方法可以断除“五无间罪”等弥天大罪:---(D)

(A)发出离心修大圆满、

(B)为个人解脱参禅念佛、

(C)为清净自己业障念金刚萨埵、

(D)修持圆满菩提心

广解第9课,第159页---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如果我们以前犯过戒、造过五无间罪、诽谤过三宝,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即便是暂时堕入了,也会如篮球拍地般非常短暂,到了地狱马上就能获得解脱。”

  有了菩提心不一定会堕入恶趣,即使堕入也不用怕,很快的时间就会得到解脱。以前未生怨王造过三个五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他堕地狱的时间相当短暂。


第21题: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属于哪个的定义:---(C)

(A)出离心、(B)胜义菩提心

(C)愿菩提心、(D)行菩提心、

广解第11课,第181页---昨天学习了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必须要搞清楚。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


第22题: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叫做:---(D)

(A)世俗菩提心、(B)愿菩提心、

(C)行菩提心、(D)胜义菩提心

广解第10课,第178页---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从相续产生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相续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后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胜义菩提心呢?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什么叫做世俗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第23题: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这是下列哪个选项的定义?---(C)

(A)出离心、(B)愿菩提心、

(C)行菩提心、(D)胜义菩提心

广解第11课,第189页---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如同世间人所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是今天发了誓,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发了誓,永远也不会改变。


第24题:对于内心相续有行菩提心的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

(A)此人肯定有愿菩提心、

(B)睡觉时功德在不断增上、

(C)只有具体行善时功德才能增长、

(D)功德福德永远不会耗尽、

广解第11课,第182页---其实,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算不算行菩提心呢?不算,因为它离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比如前往印度的路途中,不能舍弃刚开始所发的愿,如果舍弃了,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无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广解第11课,第189页---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如同世间人所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是今天发了誓,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发了誓,永远也不会改变。

什么时候生起了这样的决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


第25题:具有菩提心的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菩萨出于某些自利去利益众生

(B)对菩萨生一弹指的恶心要堕一个大劫的地狱

(C)对菩萨生信心的果报等同生恶念的果报

(D)对菩萨加害,最终也能令作害者获得解脱

广解第13课,第236页---〖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的人”,更何况说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地利乐众生的菩萨了。〗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委托,自愿地帮助那么多众生,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

广解第14课,第247、248页---是什么样的恶心呢?比如,有个人已经发了菩提心,但我心怀恶念,有时候想“我狠狠地打他一顿”,或者故意无因毁谤他,或者用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害他,或者口里没说什么,身体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心里想害他、杀他,如果生起这些恶念,即使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也会堕入地狱长达一个大劫。如果对他生起一个弹指间的恶念,一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那么,我就要堕入地狱六十四大劫。

广解第14课,第250页---有些人可能想:“不管怎么忏悔,不起恶念是很困难的,在发了菩提心的人面前,我经常会有这种恶心,而且时间也特别长,我肯定是没救了!”对于这种想法,寂天菩萨在下面讲了:我们对严厉的对境生恶念有严重的果报,但如果对他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

广解第14课,第263页---〖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平时我们有种说法:“与发菩提心的人结善缘,会即生成就;与他结上恶缘,也会断尽轮回的种子。” 什么意思呢?与菩萨结善缘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肯定会获得成就,但如果结的是恶缘,比如说批斗他、害他,暂时你会受一点果报---生了多少刹那恶心,就会堕地狱多少大劫,但因为他的发心力和慈悲力所致,你在很快的时间中也会获得佛果。


###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少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


第1题:《华严经》用了哪三个比喻来说明,没有修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有受益的。---(B C D)

(A)光看着饭菜却不吃;

(B)聋子给别人放音乐;

(C)不会游泳的船夫经常载人;

(D)光说糖甜自己却不品尝;

广解第2课,第22、23页---没有这样修的话,是不可能有受益的。去年我们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引用了《华严经》的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一个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一样,音乐虽然好听,但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就是这样;第二种比喻,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同样,没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这样;还有一种比喻,犹如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吃糖),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


第2题:选出属于闻法方式“所断行为---六种垢染”的选项。---(A B D)

(A)外散、(B)内收、(C)杂烦恼、(D)厌倦

广解第2课,第31页---六种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


第3题:听闻佛法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

(A)把自己作病人(B)把佛法作妙药

(C)把善知识当作明医、(D)把精进修持当作疗病

广解第2课,第33、34页---今天简单介绍了一下闻法规律,在闻受《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按照这些如理如实地行持,远离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五种不持,还有依靠四种想: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佛法作治病想。加上《华严经》的这四想,我们听受佛法就会非常圆满了。


第4题: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印度世亲论师的五条窍诀:---(B D)

(A)作者、(B)必要、(C)时间、(D)略说

广释第7页---上师讲法与弟子闻法方式已讲解毕,然而上师之讲解与弟子听闻思维之间如何沟通呢?如果上师讲法不得要领,太略或太冗杂,弟子不能恰当完整地掌握论典的字义、句义、总义,就得不到很大收获。在藏传佛教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依印度世亲论师之五条窍诀——必要、略说、解义、连贯、辩论


第5题:用梵文名称“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的目的有哪些?---(A C D)

(A)播下梵语的解脱种子、(B)表示内容为佛陀所说、

(C)表示论典来源清净、(D)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广解第4课,第59至62页---〖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为什么以“菩提萨埵……”等梵语来宣说论名呢?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


第6题:按《瑜伽师地论》中的观点,正论有三种,下面属于正论的是?---(B C)

(A)闻义论、(B)具义论、(C)离苦论、(D)辩论论、

广释第11页---按《瑜伽师地论》中的观点,正论分三种:具义论、离苦论、励修论。邪论有六种:一、无义论:像古今的许多小说、杂志等,没有真实价值和意义,都属此类;二、邪义论:种种宣扬常见、断见、诽谤因果的邪魔外道论典,这类东西现在特别多;三、奸恶论:诸如种种宣扬战争、争斗等等之类,对众生无利的著作;四、离悲论:即远离大悲心的论典,如那些专门宣扬、介绍如何杀害众生的著作。前些时间,我在成都新华书店看见这类书不少,什么怎样杀猪、钓鱼、捉蛇虫之类,这种书确是无有悲心之邪作;五、闻义论:这类作品没有真实内容,只是为了引人注意,堆砌一大堆词藻作文字游戏,像现在世间上的某些诗歌散文等;六、辩论论:世间上各种与真理无关,在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喋喋不休的作品,如红楼梦学会的种种争辩等等。以上所说,都是应该远离的邪论。


第7题: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对参加学习的人有哪些要求?---(A B C D)

(A)清楚科判的安立、(B)背诵颂词、

(C)不看讲义就能解释颂词、(D)对内容研讨分析

广解第5课,第68页---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学习五部大论,你一定要背诵每部论的颂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第8题:大乘的所有学处,可以概况的为哪三大类:---(B C D)

(A)别解脱戒、(B)严禁恶行戒、

(C)摄集善法戒、(D)饶益有情戒

广解第6课,第86页---〖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这三个戒律包括了大乘的所有学处。“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


第9题:论典可以分四种,那么,《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A B C D)

(A)次第论、(B)解隐论、(C)汇集论、(D)实修论

广解第6课,第88页---论典一般来讲有四种,那么,《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它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还是“解隐论”(比如《解深密意经释》、《中观六论》就是解释佛陀《般若经》的论典)和“实修论”(如《亲友书》)。所以撰著本论有没有必要呢?很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佛在经里讲得那么广,我们末法众生的寿命有限、智慧有限,在这么短的人生中,根本没有精力将浩如烟海的佛经一一翻阅。古代人没有很多杂乱的事情,将所有佛经全部翻阅的也是少之又少,何况说我们现代人了,琐事特别多、思想也杂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闻思所有大乘经典的机会。为了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而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第10题:菩提心的生起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哪些属于菩提心生起的条件?---(B C D)

(A)普通人身、(B)暇满人身、(C)信心、(D)悲心

广解第7课,第105页---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么样的身份来获得呢?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我们的“身体”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们的“心”能否成为菩提心的所依。这两个条件非常关键,否则,菩提心如果没有所依,它就无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楼大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样,菩提心也必须要有一种所依。

广解第7课,第121页---善法的念头是什么?一个是信心,一个是悲心,这两个必须具足。《十地经》中讲:没有信心的话,就像烧坏的种子一样,无法产生善法的苗芽。而信心的对境,《宝箧经》中说,是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这四个方面。我们必须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出生任何善法功德。另一个是要对众生有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就不可能修持菩提心。《月藏经》中说:犹如转轮王前面必须要有金轮宝一样,菩提心前面必须要有大悲心。如果大悲心不具足的话,修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11题:从因方面也可以体现出瑕满人身极为难得,那么,需要依靠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得到暇满人身呢?---(A B C D)

(A)清净戒律、(B)六波罗蜜多、

(C)殊胜善愿、(D)行十善业

广解第7课,第113页---在其他教言书中,从因、比喻、数目等方面也宣说了人身极为难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人身难得时,有时候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候用昙花难以现世的比喻,有时候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的比喻,有时候用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第12题: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因为善法念头的生起有两个主要条件:---(B C)

(A)偶然因素、(B)前世的发愿力、

(C)佛陀的加持力、(D)身心自由之时

广解第7课,第121页---有些人偶尔生起想出家的念头、想受居士戒的念头,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一是佛陀的威德力、加持力所产生,另一个是你自己的因缘成熟所致,如果因缘没有成熟,就像《现观庄严论》中讲的,佛陀再怎么加持也没有办法。所以,由于自己前世的发愿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我们才有了修持善法的念头,这个念头大家一定要抓住,不要认为今天对佛有信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13题:关于菩提心的功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

(A)断除罪业、(B)成就人天福报、

(C)获得小乘解脱、(D)有菩提心的人值得被人天顶礼

广解第8课,第124页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第14题:下面的哪种善根,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B D)

(A)随福德分善根、(B)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

(C)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D)为了所有众生获得佛果去放生。

广解第9课,第155页---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第15题:关于愿行菩提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B D)

(A)愿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立志求证佛果;

(B)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

(C)行菩提心可以离开愿菩提心的摄持;

(D)行菩提心要以愿菩提心为基础;

广解第11课,第181页---昨天学习了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必须要搞清楚。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

广解第11课,第182页---其实,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算不算行菩提心呢?不算,因为它离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比如前往印度的路途中,不能舍弃刚开始所发的愿,如果舍弃了,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无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广解第11课,第189页---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惟,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如同世间人所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是今天发了誓,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发了誓,永远也不会改变。

    什么时候生起了这样的决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


### ---简答题,第1题10分,第2题5分,第3题5分--- ###


第1题:请写出菩提心的五种比喻,并写出每种比喻分别说明了菩提心哪些方面的功德。

答:广解第9、10课,第145至172页。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点金剂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众生导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佛陀)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心。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以前造过无量的罪业,但如果修持菩提心,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临死时这些罪业都会逃避,不会对你的解脱有任何障碍。因此,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第2题:分析颂词“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请从“范围、时间、发心”的三个角度,简要说明“愿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是合理的。

答:广解第12课,第199至207页。

(1)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以此善良的饶益之心,所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法穷尽的。

颂词中的“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有些印度论师是以匝哦之女的公案来解释的。

匝哦之女公案:匝哦之女降生于商主之家,母亲担心他出海取宝丢失性命,于是骗他而没有明说他的种姓。后来,匝哦之女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自己的种姓后,准备离家前往大海。临走之前,母亲哭着不舍得他离开,他很生气地说:“为什么临走前你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边说边用脚踢母亲的头。后来在大海中,船只遇到灾难而毁坏,他最后堕入了地狱,感受铁轮在头上旋转的痛苦,脑浆四溢纷飞。这时他想:世上肯定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的不孝子来这里受苦,愿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来承受,愿他们获得快乐。在发心的当下,铁轮自然腾空,他马上转生于兜率天

(2)仅仅以饶益心消除少数众生的头痛,功德也相当大,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生身心上的不安乐、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的功德更是无量无边了

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什么可疑问的。


第3题:分析颂词“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结合《三摩地王经》的教证“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简要说明“行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广大”是合理的。

答:广解第12课,第221至226页。

(1)供一位佛的殊胜功德:我乳轮王因地公案

我乳轮王往昔变成一个穷人时,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办喜事,按照当地风俗,他拿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投抛。途中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他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这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为南赡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2)以无边供品 在无数恒河沙劫中 供无量佛:

如果在百千万劫或无数恒河沙劫中,于无数佛陀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进行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当然非常大。远远胜过上述公案中 我乳轮王因地时以四粒豌豆、在短短时间里、供一位佛的功德。

(3)愿菩提心的功德 超胜供佛的功德:

尽管如此,我们仅仅思维利益有些众生,这个功德远远超过了刚才的任何一种供养。〖《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佛在经中说:如果在无数的刹土中,以无量的供品,于恒常无边的时间中在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面前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肯定是相当大!但与修慈心(让众生获得快乐)的功德比起来,供养的功德就连百分之一也是比不上的。

(4)行菩提心比愿菩提心功德更加广大:

我不仅是心里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陀的果位”,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布施、持戒、安忍等,跟众生打交道,按大乘佛法的教言进行修持,这个功德更大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