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一起奇葩说:不合群,要改吗? 返回

一起奇葩说:不合群,要改吗?



最近有一档挺火的综艺节目——《奇葩说》,这是一个辩论节目,其中有个辩题是:“不合群我要改吗?”正方的观点就是赞成合群,认为不合群需要改一改;而反方的观点赞成不合群,认为不需要改。什么叫合群?合群到底好不好,究竟该不该合群呢?这个问题也很适合我们来探讨一下,先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正方 杨QH:

  


我从小就不喜欢跟大家玩,后来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看上一个姑娘,那个姑娘喜欢参加语文和国学培训班,为了追她我也参加了。有一天她说道“水上月是天上月”,我接道“眼中人是意中人”。她对我嫣然一笑,我就发现合群这事很好。

 

当年我录过一个节目,因为语言不当,导致天天被网络暴力。没办法,我把微博都卸载了,这是不合群的结果。后来,我参加了《奇葩说》,我跟大家学逻辑、学段子、学现场的情感表达、学习卖萌……终于,我想明白了,当年我不合群的时候,是一个狭隘的、自私的小我;我后来学会合群了,把更完整的自己展示出来了,观众看到了之后,我得到了更广阔的温暖。现在,微博竟然有人鼓励我、赞美我。这不很好吗?



反方 奶茶:


什么叫做不合群?有一天我到RJ家去吃饭,她的妈妈和一堆马来西亚的朋友们在聊天。我一看插不进去,就躲在角落玩。RJ后来问我,怎么不去跟他们聊天,你也有不合群的时候啊?RJ说我不合群,但我明明不是,所以不合群这个定义都是别人给我们的。


比方说我们一起去吃饭,大家都想吃鸡腿饭,这个时候我说我不跟你们一起吃了,我想去吃麻辣烫。如果大家觉得我不合群,这是我的问题吗?不是。所以真正好的状态是,我可以选择往左,你也可以选择往右。


街舞、说唱、朋克摇滚这些现在很火,可20年前玩这些的人就是不合群,甚至会被贴上“混混”的标签。有一次我问一个喜欢二次元、喜欢cosplay的人:“你们为什么敢一个人穿着古怪地走在大街上?”他反而问我:“谁告诉你我就一个人?我们背后有很多人,只是你没看到。”所以古怪的不是他,是我们的傲慢、是我们的偏见、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反方 王J:

我最不合群时是在大学阶段。我的想法、喜好跟周围的人不一样。为了合群,我就努力学习受欢迎女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模仿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既不太像她,也不太像我了。后来,我终于明白这不是我的问题,是我硬要挤进一个不同的群体。



正方 熊H:


我们活到一定的层次,自我没那么重要。中国的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可以分成四种境界,最底层叫自然境界,也叫丛林法则,厉害的人吃掉不厉害的人;上一层叫做功利境界,每个人心中都计算利弊得失;再往上叫道德境界,成长为一个精神满满的自己;最高的境界叫天地境界,这个境界就像我们爬泰山,登到极顶后会看见云海、群山、松涛,会看到人世间的事都很小,办公室里那些自我的执著都很琐碎。那一霎,你进入到无我的境界,这才是了不起的境界。

 

还有,我认为合群不是性格,而是能力。如果你锻炼它,你会进步。比方说,我来《奇葩说》,才到第二轮就垮了。如果我什么不改变而离开,不是很简单吗?但我突然想到《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校长说过——人生当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选择,并不是正确的和错误的,而是正确的和容易的。容易的路会让你变得讨喜、懒惰、怯懦。所以我没有选那条容易走的路,我在这里磨合,并且不断地自我改变。



反方 赵S:


我觉得有两种状况下需要做出改变,一种是伤害了我自己,另一种是伤害了别人。我们觉得不合群好像容易伤害集体,其实这是种误解。不合群的人并不是不好打交道,或者不喜欢合作,其实可能刚好相反。

 

合作跟合群是两码事。比方说,我们执中老师,每次在讨论辩论的时候他都全力以赴,所有拍摄的任务他都高质量地完成,但是结束拍摄之后邀请老师吃饭,多半是会被拒绝的,因为他充分合作的背后其实是为了换取个人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你是外向的人,我是内向的人,那我到底需不需要做一些改变和调整呢?坦白讲,我不觉得不合群要改,我也不觉得合群要改,唯一要改的是我们心中那套统一的模板——我们要让不合群的变合群,要合群的人回家去,这种指责、指导要改。


反方 颜RJ:

有的合群其实是假象,表面上合,其实骨子里根本不合。我看过一个故事,一家人一起吃饭,10口人吃9块排骨,虽然不够分,但最后,盘中间一定会剩下一块。为什么?有人会不下筷子。这个人就是这家的小媳妇,她很合群,会看别人眼色,她只会夹旁边的洋葱吃,没人注意到她没吃排骨,但她却使一家人看上去和乐融融。谁最喜欢这种合群的表象?爷爷,因为爷爷吃的是最大的那一块。最后剩下那块排骨在大家假意地推让一番后,也会夹给爷爷。爷爷是合群底下的享受者,小媳妇只是牺牲者。你们看到表象,我看到了真象。



主持人

The Host



马D



你们是在社会食物链顶端的人,所以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人是每天要上班的,他不合群,就不能融入茶水间喝咖啡的那个话题,怎么办呢?



蔡KY



这样的人可以训练。如果,你不合群所带来的困扰已经打扰到做自己,你可以找一些办法来变得比较合群,以使你可以继续做自己。




以上的辩论十分精彩,那么我们作为修行人究竟应不应该合群呢?有的人说,我不跟人打交道、不合群,是因为我有出离心。真是如此吗?

 

修学大、小乘的共同基础均为必须生起厌弃世间万法之出离心,生起出离心后,才能进一步获得别解脱戒,然后才可次第生起大乘菩提心。生起了出离心后,对轮回诸法将不再有丝毫贪求,自己必欲安住在寂静的山林中,像声闻、独觉一样不与任何人往来,一心静修解脱妙法。若真能如是,则非常值得随喜赞叹。

 


如果未生起出离心,对轮回中的所谓善妙之法仍有贪求之意,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情过于孤僻,与众人合不拢,才将自他的一切显现都视如怨敌,认为诸现都对自己不利,这种非真实的“厌离”根本不能算是出离心生起的标志,它依然为放逸所生的一种过失。

——《唤醒迷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合群呢?

 


作为大乘修行人来讲,利他心是很重要的,而要培养利他心,就需要经常跟他人相处。如果我们的协作能力很差,那就要强迫自己多去和别人一起吃饭、一起说话,通过这样不断地锻炼,慢慢就会变得合群。这种能力,即使一个人在山里修一二十年也得不到。菩萨若没有这种能力,想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

——《现观庄严论释》

 

什么情况,我们可以不合群呢?

 


有些人在修行时,依赖思想很严重,看到别人不修行,自己马上也去放逸,别人不发心,自己也就跟着退缩。这种人如同水上浮萍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根本不可能成办什么大事业。世人都是随顺烦恼而行事,修行人应反其道断烦恼随理智而行事,行事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所以修行人不能去依赖世人。藏族人的谚语说:“野牛它物不合群,出家在家不同道。”作为修行人,要有“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的自信心和意志,否则超越世俗的修行极难稳固。

——《入行论广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君子合而不同,群而不党。你,究竟会如何选择呢?也欢迎大家踊跃参与留言辩一辩。


本文教言部分恭录于智悲佛网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