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与人沟通,这非常关键。
面对同样的事,沟通方法不同,结果会差异很大;面对同样的人,沟通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比如与之沟通的人,一个语言善巧、讨人欢喜,一个语言粗硬、让人生厌,这两种沟通的结果会一样吗?绝对不同。
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技巧一 有备则无患
我曾接触过一些著名记者,他们是如何作采访的呢?他们会抽出大量时间做事先的准备。比如明天要采访一位政界名人,在这之前,采访者可能会连夜查找很多此人的资料;如果要采访一位宗教人士,也会首先了解对方的信仰等信息,这样做了大量工作,最后确实有备无患,沟通过程会比较顺利。
我也遇到过很多记者,明天要采访一个人,提前不做丝毫准备,在对对方的身份等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去采访了,最后也导致一些特别尴尬的场面。
技巧二 “应机”说话
在座的,有些将来会成为政府官员,有些会成为新闻记者,不过不论身份如何,我始终觉得你们与人交往时,应该怀有一颗诚恳心,在此基础上再观待场合运用种种善巧方便。
世间有句俗语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狡猾,常常见风使舵。但从佛教的眼光看,如果是善意的,这样做也无妨。比如我上午遇到一个乞丐,中午见到一个农民,下午接触一个高官,我跟他们讲话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对乞丐,我不可能讲量子力学,讲了也没用。但我还是需要跟他交流,那么我就要首先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之后才可能跟他有个愉快的谈话。对农民,我也要提前对他有所了解——他怎样生活、爱好是什么等等,然后可以就他感兴趣的话题跟他交流。对高官,我就不能用跟乞丐、农民交流时的内容,而要选择他熟悉的话题。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面对任何人,都是一成不变的交流方式——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主。这样非常不好,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一言不当就不可收拾。
现代家庭中时有发生的离婚、自杀等现象,背后虽然也有其他原因,但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家中的某个人不善言语。
有一家的妻子在跟丈夫发生争吵后,自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争吵时,丈夫对她说:“我看不惯你这样的人,你去死吧!最好永远在我眼前消失。”后来她真的永远消失了。
其实这个妻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所以丈夫的一句话就把她推上了绝路。如果这个丈夫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那么即使大发嗔心,心里冒出那些想法,但嘴上绝不会说出来。
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深受影视剧影响——那里面怎么表演吵架、打架,怎么表演跟人相处,他们就在现实中模仿。实际上这些影视剧很多是为了获取钱财、为了吸引眼球而杜撰的,对人际交往有真实帮助的内容不多。
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曾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的领导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真正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家应当学会与不同的人善巧沟通。
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一次进退两难的经历。
曾经有一天在我修行的木屋里,来了两个人。他们的性格差异很大:一个人闭关了20年,完全看破世间,对世间法丝毫不感兴趣,但从佛教的角度看,确实是非常好的修行人;另一个人对修行兴趣索然,但是非常喜好谈论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我中午只有半个小时,要同时接待他们两个。在那种场合下,我一面讨好这个,一面取悦那个,只能不断在中间“表演”。
当然,如果是分开接待不同人,我会有针对性地说相应的语言。对方是修行人,我会就修行的道理跟他探讨;对方是新闻记者,我会跟他谈谈我所懂得的采访知识;对方是明星,虽然我跟他不一定有共同爱好,但也会尽可能就他感兴趣的话题,分享我的理解。而且,我跟他们谈话时都是怀着真诚心,绝不会应付或欺骗。
佛教中也讲要应机施教,如《普贤行愿品》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佛陀会以不同的语言为不同众生说法。所以,我们与人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契合当时的场合、对方的身份与爱好等,只有这样才可能营造愉快的氛围。否则,只是由着自己的喜好而夸夸其谈,只会招来反感。
我认识的一个人,特别喜欢画画。他在任何场合都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而大谈绘画——在老师的群体中讲他的画,在歌星的群体中也讲他的画……有些人对他的画有点兴趣,而有些人则并非如此。
与人交谈时,观察对方的表情也很重要。我常常都是这样做的,人比较多当然难以全部顾及,但跟少数人交谈时,我会随时关注他们的眼神、表情,如果他们看起来比较愉悦,我就沿着这个话题讲,如果他们的眼神常常外散,甚至显出厌倦,我就立即转一个话题,又转一个话题,实在不行就只能停下来。否则别人不感兴趣,我还拼命灌输,这是浪费双方的时间。
人与人或人与群体在思想、感情等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就叫沟通。而如果沟通不当,则很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情形不论古今都屡见不鲜。
一句话,一场战争
比如历史上,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多年,这期间(1857年)有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军营前,一个印度籍士兵正在喝水,一名清道工走过来恳求:“先生,借口水喝!”当时印度的种姓界限分明,那名士兵以污蔑的语气说:“不行,你是贱民,不能接触他人的东西!”
清道夫听了勃然大怒,高声说道:“你们这些士兵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们咬破的子弹壳上涂有猪油、牛脂的润滑油。”之所以这样说也有历史背景,当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在装子弹前,士兵必须用牙齿咬破弹壳,而弹壳被殖民当局涂上了猪油和牛脂做的润滑油。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一般所有的士兵、平民都信奉印度教或伊斯兰教。印度教把牛当作神一样崇奉,不吃牛肉,而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是当时英国人故意在子弹上涂了牛油和猪油,这带有种族和宗教歧视。
清道工的一句话最终点燃了印度民族起义,这场战争大约1857年五六月份发动,战火席卷印度六分之一的地盘,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不仅是这个事例,纵观历史,确实有不少规模浩大的运动或战争是因人的语言而起。所以,如今很多国家的领导者在与人沟通时,都非常谨言慎语。
藏传佛教中有一部非常著名的论典《君规教言论》,里面也讲:世间之中由其他因缘促使彼此成为亲人或怨敌的很少,而多数是由言语造成,所以应详细观察再作言说。
技巧三 多去倾听
这个时代中,不缺乏爱说话的人,因为很多人都乐于宣扬自己,即使在一餐饭的时间里,也在滔滔不绝地为自己唱赞歌。
其实真正与人交往时,不一定非要自己唱主角——没有问你的功德,要大肆宣扬;没有问你的经历,要自我炫耀,“我在某某时候做了什么,我在某某时候是……”
实际上,说不如听。如果能多倾听,就可以多了解他人的心态,这在心理学上叫同理心。佛教讲的换位思考或自他交换也与之类似——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他,对这件事怎么看待、分析和处理。这样来体会他人的心态,很多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为什么TA不懂你》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