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93 * 甘露丸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93 * 甘露丸


贪执障碍往生   


除了舍法罪五无间罪以外,还有对亲友、钱财、饮食、资具等的贪执。所以应当发愿不要对这些有强烈的贪执。如果我们特别贪执它们,甚至临死时还依依不舍,那肯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自己学了一辈子的净土法即生没用上就太可惜了。

我经常想,在短暂的人生里,各位道友能够值遇净土法门确实很幸运。往昔有无数人依靠此法前往极乐世界,现在我们同样可以依之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以后得到阿弥陀佛慈悲和智慧的加持,迅速圆满度化众生的能力,之后示现无数化身去度化无量众生。




仅凭一心念佛不一定往生 


很多人觉得只要一心念佛就足以往生净土,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对有些人来讲,一心念佛确实可以往生;而有些人则不一定——本来是可以往生的,可是临终或者死后自己喜爱的对境现前时,因为产生了贪执的心念,结果不能如愿往生净土。




临终时唯有佛法有利益


在座的各位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间,在离开的时候,唯有佛法对自己才有意义,因此趁现在身心自在又具足顺缘时,一定要认真学法、修法,这比上班挣钱、处理家庭琐事、追求地位名声重要得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心思真正放在佛法上

如果没有闻思修行佛法,一个人的心不可能与佛法相应,如果人的心没有与佛法相应,肯定会被世间的幻相染污,言行也会越来越不如法,最终他的前途肯定是黑暗的。我不希望道友们落到这种地步。大家要选择光明之路,要为来世的解脱做一些准备。解脱的机缘非常难得,一旦错过很难再有,所以大家万万不可放松。

有些人刚开始学法很积极,对上师三宝也很有信心,可是时间久了就没感觉了。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皈依佛教后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一个形式、摆一个样子,甚至办一个证书就觉得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进入佛门后,应该在佛法上面下一番工夫,要真正感受到佛法的殊胜性,以善法功德庄严自身,离开人间时要对解脱胸有成竹,这样的学佛才算有意义




Get正确听闻心态


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佛陀和前辈大德讲经说法时也有一些不投缘的众生,这主要和众生的宿缘有关。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学的法是非常殊胜的,我们并没有学习世间人依靠分别念编的书,这些经论都是佛陀和古德的金刚语,即使我讲得不好,但这些法还是值得深思的,因此希望大家以欢喜心、恭敬心、利他心听法。如果具足这些心态,依靠无欺的缘起力,上师三宝的加持自然而然会融入你的心中。一旦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学法也好,修行也好,什么事都很容易,你的心念会逐渐调柔,烦恼会逐渐息灭,智慧会逐渐增上,获得解脱也就不困难了

在听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要有厌倦心、满足心,更不要有傲慢心,觉得这些法自己都懂,用不着再听了。傲慢心是最要不得的,前辈大德们经常说,人一旦有了傲慢心,功德之水不可能融入他的相续。因此,大家要以清净心来接受佛法的甘霖

公案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意义却很深刻,要真正做到其中的要求,不要说那些不修行的人,甚至多年在山洞、茅棚里闭关的老修行能否做到也不好说。因此,大家不要轻视这些公案,否则甚深的法义不可能融入你心中,这也是修行的一种违缘。前面我要求大家以恭敬心听法,原因也在于此。




断贪执还要不要关心亲友?


为了顺利往生净土,我们应该发愿:愿我不贪执饮食、财产、亲友等世间的一切。当然,一说不贪执,有些人容易走极端,从此以后不吃不喝,对亲友毫不关心,把他们看成怨敌一样。我觉得这也没有必要。贪执跟关心不能划等号。作为大乘佛教徒,要有感恩心、报恩心、孝顺心,如果这些都没有,连基本的人格都不具足了。感恩心并不是贪执心,对于上师、父母、亲友等于己有恩者,我们也应该去关心

世间人如果贪执一个人,哪怕对方离开自己一步都不放心,一直跟在后面不放,甚至到死都不瞑目。这样很不好,不仅对死者本人不利,对活着的人也没有益处(如果某人看着自己死去,那多可怕啊!)。所以,人死的时候就不要再管亲友了,反正你要走自己的路了,也该和他们分手了,再贪执对方也没有用。活人也没必要一直抓着尸体哭,亡者的神识已经随着业力前往后世了,抓着尸体哭又有什么用呢?

在世间,有些人贪执房屋,有些人贪执车辆,有些人贪执钱财,还有些人贪执亲朋好友,一直把这些执为己有,甚至临死时还不愿意放弃。其实从道理上看,这些贪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你再怎么贪执亲友,到一定的时候也无法继续在一起,毕竟各人的路是不同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幻亦如梦,亲友就像市场上集聚的客人一样,迟早都要各奔东西,所以大家应该放弃对他们的贪执。




选择修法之路


自古以来,印度、汉地、藏地出现过无数修行人,他们都放弃了世间的享受,选择了修行佛法之路。我们应该随学他们。这些人之所以抛弃世间,并非如现在某些人说的那样,因为家庭出现违缘、感情受到挫折或者心续有点混乱,所以才舍弃家庭前往寂静处。

发心求解脱有无比的功德。事实上,不要说真正发心求解脱的人,即便因暂时的违缘而舍弃家室,当遇到善知识和佛法后,通过修行也可以获得成就。古代新龙有一位官员,他因为害怕受迫害而背井离乡,后来通过精进修法获得成就。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如此,刚开始他的发心并不好,因为家庭遇到了违缘,为了诅咒那些怨敌而外出求法,后来他生起了真正的出离心,通过修行佛法而一生成就。

总之,一想到恶世的痛苦以及后世的痛苦,我们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呢?即生中的人、财又有什么可贪执的呢?如果不舍弃这些,只能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的痛苦。请诸位道友深思此理。




应断除对饮食的贪著


倘若生前贪著饮食,死后也会因此而遭受痛苦(请参考书上公案)。有些人前世也许是猪狗等旁生,所以今生特别贪吃。有一个人说:“我不喜欢衣服,也不喜欢亲朋好友,我就喜欢吃火锅,火锅是我生命中的最爱。”其实,如果过于贪执饮食,人的内心是不会寂静的。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追求内在的寂静,不应该贪执饮食。《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常喜乐,知诸论中义,不贪着饮食,名寂意比丘。”如果喜欢闻思修行,了知经论的意义,对饮食无有贪执,只要能维持身体就可以,这样的出家人就叫做心态寂静的比丘。当然,这样的在家人也叫做心态寂静的居士。

现在有些人天天贪执饮食,吃完早饭想午饭,吃完午饭想晚饭,一直想这些,而对利益众生、修行佛法、获得解脱却从来不想。其实对饮食的贪执是没有必要的。证严法师说她一顿饭只要五六分钟就解决了。特蕾莎修女的传记中说,她从来不挑剔饮食,有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人的心思应该放在帮助别人上,如果对饮食特别关心,每天想的就是吃什么,似乎人生的目标就是一顿饭,这是不是太庸俗了?毕竟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做的大事。




应断除对色身的贪执


一位名叫萨巴的施主,他的妻子因贪执自己的美色而转为毒蛇:这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她特别贪执自己的美色,天天都要照很长时间镜子。有一次她和丈夫到海中取宝,结果船毁人亡,她死后转为一条毒蛇,在自己尸体的口鼻中钻来钻去。这是目犍连尊者在海边亲眼见到的。

现在很多女人也是如此,每天化妆要三四个小时。如果这么贪执自己的身体,她们死后会不会变成自己尸体中的旁生

其实贪执充满业惑与不净物的幻身没有什么用处,人的身体就像涂抹着美色的不净物或者绫罗绸缎包裹的荆棘一样,对自他不会带来什么利益,贪执它没有任何意义

《经律异相》中记载,以前有一个居士,他平时持戒、修行很精进,死的时候妻子哭着说:“如果你走了,以后我靠谁呀?儿子该怎么办啊?”他听后产生了贪执之心,结果变成妻子鼻中的小虫。有一位阿罗汉和这个居士关系很好,他去居士家安慰居士的妻子,可是越安慰她哭得越凶。(有些女人就是这样,哭的时候不能劝,越劝哭得越厉害。)结果小虫随着鼻涕掉在地上,她非常不好意思,伸脚要踩死小虫。阿罗汉说:“不要踩,它就是你的丈夫。”女人很奇怪:“我丈夫持戒、修行那么精进,怎么会变成虫?”阿罗汉说:“因为他临终时你一直哭,他生起了一念贪恋,结果变成了这个小虫。”阿罗汉为小虫说法后,它才得以超升天界。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许多人刚开始觉得对人和物的贪执是一种快乐,可是这种快乐很快就会转变成痛苦。《坐禅三昧经》云:“诸欲初软乐,后皆成大苦,亦如怨初善,灭族祸在后。”意思是说,贪欲最初会带来快乐,最后却会导致巨大的痛苦,就像一个人开始和你关系很好,最后却毁灭了你的家族一样。比如我喜欢一个茶杯,刚开始我觉得拥有它很快乐,后来它却会导致一系列痛苦,我会担忧:茶杯在哪里?会不会被偷走?会不会被打烂?

贪执任何事物都是很危险的。《辟支佛因缘论》中说:“如大炽火中,飞蛾投而死。”世间人就是如此,因为贪执而像飞蛾扑火一样前往恶趣。佛经中还说:“智者不用贪,贪著皆束缚。”所以我们要努力断除一切贪执,这一点非常重要。

无贪者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很多佛教徒活得轻松快乐?就是因为佛法融入了他们的相续,内心贪执的疙瘩解开了,所以痛苦也就自然而然息灭了。我觉得最好的心理妙药就是佛法。大家想一想:让每个人恒时处于快乐、满足中,世界上哪个医生、科学家和智者能做到?只有佛法才能做到。




 修行人如何对治贪执 


在《大宝积经》里,佛陀教诫难陀说:“亲友共交欢,往来相爱念,贪名著利养,难陀汝应舍。”因此,不管贪执亲友还是名声、利养,对修行都是极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一直贪这个、贪那个,不仅障碍来世的解脱,即生中也会很痛苦,没有一点自在。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是独来独去,所以没有必要贪执他人。虽然对于需要帮助、关心者,我们应该给予帮助,但过分的贪执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修行人,对于自己贪执的东西,要么生前处理掉,要么死时不想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临终一念之差也会导致多生累世沉溺在轮回中,那就太可怕了。

一般来讲,人死后应该请有能力、有修行境界的上师作超度,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上师,应该将亡者执著的东西供养僧众,请僧众作超度,这对亡者非常有利。

现在的人们特别贪执,出家人贪执钵盂、袈裟、经书等,在家人贪执房子、轿车、手机、电视等,其实这样很不好。人活着时贪执什么,死后神识就会缠在上面。在藏地,因为害怕亡者阴魂不散,所以亡者生前喜欢的东西别人都不敢要,一般会送交寺院处理。甚至寺院出售的旧东西有些人都很害怕,担心是不是死人的东西。

古人执著松耳石这类东西,现代人执著的是轿车、衣服、家具等,其实这些贪执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毗奈耶经》中说,一切财物如同梦幻泡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应该彻底放下它们。因此,如果我们有机会,要提前处理自己的财产,如果没有机会处理,临终时内心要舍弃它们,作意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一切众生。总之,临终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即使平时天天念佛,也可能因为一念贪执而毁坏一辈子的修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92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91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90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