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1
[21]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一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11. 趣入
分八: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3、趣入佛语;4、趣入转法轮;5、趣入一念入诸劫;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7、趣入佛刹;8、趣入往诣如来前。
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们念时都要有发愿的内涵。
发愿时,“我见”要放到最前面,也就是愿我趣入或现见如是不思议境界。首先就一个单位说,在一个极微尘里,有极微尘数的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难思难议的无数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眷属海会中,恒时宣演成就菩提的无量妙行,愿我能现见或趣入这个境界。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果还如是发愿,不成了空愿吗?譬如,在一个微尘里连一个佛刹的所有事物都见不到,这里却说到“三重无量”,也就是三世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里都充满了无量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海会当中,这三重无量怎么可能在一个微尘里见到呢?既然见不到,何必要这么发愿?这不过是一种非常超常的想象罢了。
如果只是想象,确实没必要发愿,然而这是法界的真实状况。我们现前所处的境界是虚妄的,所以须要一心发愿,求证到本地风光。这是每个求道者必有的行愿,是大志向,不是以世间虚假的功名利禄为所愿,也不以三界里的任何果报为所愿,也不以小乘暂时的寂灭涅槃为所愿,而是以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彻底还归法界为志愿。这就是菩提心。
以下首先解决内心的疑惑,心里确信到的确如此,如是发愿就成为证入法界的缘起。而且,以后每一天都这样发愿,这就成了殊胜的行愿之王。
回答:这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先从世间譬喻来了解。比如,凡夫虚妄心造的业力就不可思议。现前人间的境界都是由人的业力所变现,这里一重一重,无量无数,在上下左右各方都有无数相,就连身体里的一个细胞都有无数信息内容,只是自己不了解。那么,以凡夫妄执所起的业力,都能变现出无量无数的幻相,何况以不可思议的智慧,怎么不能在一个微尘里显现无数幻化呢?绝对可以。
这里关键要了解万法无自性,在一切皆不是中可以显现一切。它是幻相,所以什么都能现。如果万法有自性,就无法出现一中含容无量的玄门境界。但是以佛力不思议故,万法无自性故,决定能如是显现。
而且,消尽虚妄分别时就是这样现前的。法界本来如此,并非某个人有意去制造或空想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回归之处。我们由于妄执,把诸法看成彼此隔阂、有障碍,不能相容。一旦消掉妄执,就发现万法本融通。用譬喻来说,把一个盛满水的碗放在院子里,空中一切星辰等的庄严,顿时就现在这很小的空间里。天上有多少星星,里面就现多少。这不就是小大相容、广狭无碍吗?
总之,诸法犹如幻影,因此可以出现三重不思议。如果对此产生“决定如此”的胜解,相信佛语所指示的现证境界真实不虚,虽然暂时在我们心前成了秘密,但能确信回归后就是这样,以此缘起,就会证入空性。
就现前来说,我们首先要产生胜解,对此坚信不疑,知道这是自己所要还归之处后,就一心往这上祈愿。这里所给的经文就是范本,我们就按照这个文句来发愿。这是在成道以前始终不可舍离的发愿。
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
知道“一尘中有尘数刹”等后,再推及到十方刹海里任何一个微尘或毛端,都同样呈现出这样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发愿进一步普见十方刹海悉皆如是。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祈愿:十方一切刹海的每一个毛端里,都有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时间海里的一切佛海和国土海,对此,愿我能周遍地修行或无碍现见。直到穷尽劫海为止,念念都如是趣入而不迷昧。
“经劫海”是结归无尽大愿。“遍”,是指这样时空圆融的境界,周遍地现在心前或者趣入。
从现前的虚妄境界里脱出,彻底证到无障碍的法界,是我们在迷梦中的一个极关键的祈愿。
不但要现见法界无障碍境界,而且要发出一切身语意的妙用。语方面要趣入佛语功德,并且如佛般常转不思议法轮,这就是下面两节的发愿内容。
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这一颂看起来像在赞叹如来,其实不是,要加一个“愿”字,也就是:愿我获得与一切如来同等的不可思议语功德。
消尽一切粗细障碍的诸佛,达到了最极清净的语言境界:在一个音声上,具足无量无边的种种音声海;这些都是随应众生意乐,最恰如其分的音声;每一个音声里,都宣流出如来无量的辩才海。这就是所希愿之处。
我们首先要了解佛语功德的境界相,之后明确地一心祈愿趣入这个境界。为了得到胜解,就要明白缘起的道理以及譬喻所指示处。
如来唯一是圆遍的音声,它在空性中没有什么特定的相,然而在一切皆不是中,顺应一切众生的机感,会自然现出一切音声的影相。就像天上只有一个月轮,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应着江河的因缘,会现出与之相应的月影。同样,一个音声应着无数众生的机感,会表现出别别不同的语言词句。
而且,每一个言词都是顺着众生的意乐而现,不是别有自性。这又要透过水月的譬喻来了解。就像天月本身没有月影,然而一千条江里,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月影。像这样,对于不同相续,它就成了别别不同的音声。而且每一个音声都是针对这个人的机感而现,与他相应相合。
譬如,阿弥陀佛现前了最清净的境界,没有任何障碍,能遍入一切众生心。无数众生作观,都会现出一尊佛身影相,每个人现的是自己当前的那一个,这些佛身就成了别别不同。不仅如此,修得更好时,现的佛身还会动,会显现各种威仪形相、姿态表情等,还会给修观者演说相应的妙法。对汉人就说汉语,对藏人就说藏语,对英国人就说英语等等。
这就知道,佛语是这样“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的妙境界。而且每一音声都流出无量辩才海。
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我趣入这样的佛语,之后无碍地为一切众生转法轮。这一切都是无心遍应众感,丝毫不费劲。这样才能成满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大愿,因此誓愿趣入此境界。
接着发起以如是的如来圆音转妙法轮的大愿。
趣入转法轮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首先在心前现出它的义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无尽语言海,都恒时转动使众生悟入真理的微妙法轮。对于这一切语言海,愿我在一时间以大智慧力能够普遍地趣入。
这是发愿证入华严圆顿的境界。没有时间的间隔,因此说“一时”;不是不圆满,因此说“三世一切佛的一切音声海,所转的一切法轮”。也就是一时间,一切句和义全部现在心前。这就是我们的希愿之处。
还要了解“理趣”二字的涵义。诸佛以种种方便,一时间应有情的种种意乐,宣说种种法门,这些音声能摄受他的心趣入真理,成为趣入菩提的所化。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佛的一切种智应着众生的机,所宣说的无不是成办暂时和究竟利乐的方便,都能直接或间接把众生的心引向无上菩提。这叫做“理趣妙法轮”。换言之,佛说法不会失效,法一说出来,就会把众生引到真理当中。佛的语言决定发生启发、引导,使众生悟入真理的作用。因此,每一句圣教都是入理的方便,这叫做“理趣”。
这样懂了后,发愿成就一时普入一切圣教句义,而转无边法轮的境界。
趣入一念入诸劫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能”是表达自己的希愿,愿我能深入于未来,尽未来一切劫数,在一念中无余地趣入。不仅是未来,连带过去、现在三世所有一切劫,无余地在一念中全部趣入。这是立志证入“一念入诸劫”的不可思议境界。
时间本无自性,如果有自性,过去不到现在,现在不到未来,更不可能一念普入一切劫。然而时间无自性,以法界为体,所以一念间能证入三世一切劫。诸佛称为“三世智”,就是最终彻证时,能一念中普现三世一切劫。我们也要发愿如是证入。
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是紧承前面的发愿而来。愿我在一念间,普见三世一切人中狮子的诸佛,而且恒常入于佛的境界,如是住在如幻的解脱和不可思议的力用中。
所愿境是在一念中见三世一切佛,而且恒时入在与佛同等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里,它的状况就是如幻的解脱与威力。诸佛身语意的变现,如同幻师作诸幻相,虽无一物可得,然而应众生的机,身语意能出现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
“幻”是最好的譬喻,这里是表达清净幻。幻师可以变出各种幻相,对此寻找时了不可得。与此类似,诸佛说法度生,建立刹土等的无边显现全部是幻,是以智慧力,应众生心而任运显现,时空、事物、数量等都无有自性,所以,刹海可以入在一尘中,劫海可以入在一念中,一切事业或解脱都是智慧的自性,全是以法身智慧应缘而现。
趣入佛刹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念前两句时要住在希愿的意境里,念后两句时再把这个愿境扩大。在一个毛端中,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具足庄严的诸佛刹海;不仅一毛端如此,十方微尘数刹土里的任何一个毛端,都在其中如是深入,而出现三世一切庄严清净的刹土,愿我能如是趣入净土境界。
这里把极微譬喻为毛端,“一毛端”,指极微小的量,“三世庄严刹”,是极广博严净的境界。然而以一多相容、广狭无碍、时空圆融等的缘故,一尘中就能变现三世一切刹。“庄严”是具德的意思,指一切佛刹都是智慧自现,光明、音声等都圆明具德。“清净”指无垢无染,并非有漏境界。“深入”,是指要实证到华藏庄严。
趣入往诣如来前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这是趣入到无碍入一切刹土的一切佛前,在诸佛作事业时,自己分身在佛前作亲近,实现普贤大愿。
这里略举三相作为佛事业海的代表,应这样作愿:依着因缘,未来将有无数行者成道,成为照明世间或有情内心的明灯。他们为着救护有情,在众生界里示现成道、转法轮觉悟群生以及事业完毕示现涅槃等时,愿我都往诣在佛前亲近、承事。
要细致地观想:从此刻起,未来每一个刹那,在十方刹海里,都有无量有情成佛,我都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成道的佛座下,以意乐和加行来作亲近,并且殷重承事。这都是贤善之心,不是说我已经证果,成了普贤菩萨,就不必做这些,而是完全发自天性,在任何有情成道时,都示现各种身份,亲自去那里亲近承事。
就像这样,在一时间中,十方世界里会有无数佛,为着众生转正法轮,我也顿时分无数身,在每尊佛坐下,恭恭敬敬地听闻正法。
又在同一时,有无数诸佛在事业完毕时,示现入涅槃,我也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佛前来作承事。
去的时候如何呢?那就是,以智慧力顿时分身无数,遍现在十方无数世界里,对于每一尊佛,都以充满虚空的无量供养云,殷重地供养、赞叹,而且绕佛一百次、一千次等等。直到轮回空尽为止,我的大愿永无穷尽。
以此为例,凡是诸佛示现降天、住胎、学艺、苦行、诣道场、降魔等任何事业相时,我都分身在诸佛前,亲自作护持、承事,这就是“往诣佛前”的普贤行愿。
这一愿也要发到尽未来际,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这样的愿力,就会趣入以上所有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贤妙大行。如是作愿,就是希求实现普贤不可思议的贤善之力的境界。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序品第一 | 讲记 01
最大的慈善是闻思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