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象图”与“九住心”
唐卡“调象图”所描述的内容是“九住心”。
以调伏大象,来比喻调伏自己的内心。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图解说明了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调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
图中大象象征心,黑色代表“沉没、昏沉”。
猴子象征“散乱、掉举”。
兔子代表“细微沉没”。
僧人代表修行人;左手所持钩,代表正知;右手所持索,代表正念。
道路六弯,象征“六力”:
(1)闻力。听闻的力量。
(2)思力。思考的力量。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
(3)正念力。(4)正知力。(5)精进力。(6)串习力,即修行。
路上五样东西代表“五妙欲”---表散乱之对境。它们是修定的进程中令我们分心的东西。
(1)一面镜子。代表色法及其诱惑。
(2)一对乐器。代表声及其诱惑。
(3)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代表香及其诱惑。
(4)水果。代表味及其诱惑。
(5)一块布。代表触及其诱惑。
色声香味触为外境五尘,对应眼耳鼻舌身五根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五识通过五根散乱于五尘,无法安住。
路上有一些火,代表“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以火焰的强弱有无,代表“念、知力”的大小。在初修时(图的最下方)火焰比较猛烈,越往上走,火越小,这指开始禅修的时候必须用功力度大和很刻意,到后来不必太过用力和极刻意了。
(1)力励运转作意。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力气,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2)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3)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会使得禅定间断了,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4)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刻意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无有间断。
“四作意”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修得四禅八定并不是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九住心---
1.安住心---心安住于所缘。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法都是空性,生起定解后,心就一直停留、保持在这个定解、这种状态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就叫做安住。
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四外加行,或者修慈悲心、菩提心等也是同样,当深深体会到人身的难得,或者一切都是变化无常,后者慈悲喜舍、菩提心的状态的时候,心就安住在那样的觉悟境界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它,持续在状态中,这也叫安住心。
僧人手拿钩索在追象,但追不到。大象被猴子拉着跑,二者通身黑色;而路上火焰炽盛猛烈,这是说明在禅修初期,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果。处于“四个作意”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这个阶段,心还不习惯安住,少顷,各种念头就开始冒出,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又冒出再消失,不断闪现……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是这么的困难,但这是个必经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度过这个难关,突破并超越这个阶段,否则永远都安住不下来,生生世世都不会希望。无始以来我都是在思维贪、嗔、痴中度过,一直没能解脱,一直在轮回,生生死死,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打针、吃药、动手术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乏味,但还是要忍受和坚持,因为暂时的枯燥和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和安乐……就这样,不断鼓励和敦促自己,依靠对禅定的信心、渴望及精进力通过和战胜这个阶段的困难。坚持不懈,趣向更高、更稳定的禅定阶段。
2.摄住心---持续于同一个所缘安住。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
这个阶段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飞,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大象头上白色渐增,代表“明分”与“住分”渐长。僧人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子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这是说明这个阶段,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3.解住心---当心从先前的所缘涣散的时候,再度专注于先前的所缘。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若能及时察觉,即为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僧人的索绑到象了,大象已不再被猴子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这时兔子出现了。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僧人了。前两个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大象向后看视,表示了知自心散乱,再次专注于所缘。在这阶段,我们稍微能摄心,心开始有些受控了,但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心仍会散乱。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而有力。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
在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三者缺一不可。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勤”即勤奋、精进。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度过这些个阶段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4.转住心---令所缘逐渐增广。
大象、猴子、兔子黑色逐渐减少。心能够稍许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难熬了,反而有一点点品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兴趣和信心。
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或主题会从内心彻底消失。因为此阶段比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这些,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5.伏住心---修禅定时,若生起昏沉,通过思维禅定的功德生起修行的兴趣、意乐,心能持于所缘上。以“正知”令心不散乱。
现在僧人不只是正念的索绑到象,正知的钩也用上了。而且是拉着大象走,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象、猴、兔的身体都有一半变白了。此时仍然有兔子,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大的沉掉、念头有所控制了,但还存有细微的过患,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这个阶段的修行,心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更多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6.息住心---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兔子已消失,表细微的沉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代表四作意的火焰很小了,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了。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自己的意识保持侧面的监视。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继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7.灭住心---若生起贪心、忧愁、烦恼,令其马上止息,安住修三摩地。
这时僧人不必再借外力指挥了,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了,猴子也受到降服了。在这个阶段,细微沉掉亦难生起;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稍有生起,能无间略起功用而断除。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当一念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因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我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即有胜观的功德。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所以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
8、性住心---专注一趣,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地安住于所缘上。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
大象黑色已尽,猴、兔皆离。最初稍依念知,沉掉散乱不能障碍禅定,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处在定中,心已完全受控。
9、持住心---不须努力,任运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安住于所缘上。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图中僧人坐着修定,象乖乖地躺在他旁边,温驯得不得了。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而欲界众生就可以闻思修。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在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
此阶段会出现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但是,当禅定越修越适应,越修越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僧人的心间有彩虹延伸出来,这表示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彩虹路上的飞天僧人表身的轻安;僧人骑象表心的轻安。最后,僧人骑白象,而且有火焰和宝剑,这是表止观双运。此处的火焰和前面表四作意的火所代表的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剑是代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僧人心间出两条黑光,代表二障,而他正在用无我智慧正见宝剑砍断这两条光。
持住心之后再进一步修持,就是色界一、二、三、四禅……
对禅定有信心,以及精进、勤奋,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另外,对于禅定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这个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重又去观察、再停留,反复如此。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因为内心的自然规律是如此,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刚修禅时,顺应这个自心规律,能够让禅修有效率而且能够持续。
◆ ◆ ◆ ◆ ◆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