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面对福报
(四)问:我前几年接触佛法时年龄比较小,接触的都是因果、福报、功德这些观念。说人不止一世,前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会带到下一世,这一世的福祸由前世决定。这给我带来一定的压力,我每次做事前都会顾虑,这件事会增加还是会减少我的功德福报?我应当怎样正确面对“福报”的问题?
答:
佛教重视因果观念,而客观规律其实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爽。以前没有研究宗教、在这方面没有思考的人,不一定很相信,甚至有人觉得奇怪。但实际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其实,即使是一对双胞胎,福报也是不同的。同一个班里毕业的人,二十年后,有些升官发财,有些锒铛入狱,结果也不一样。这其中,确确实实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因缘,这一点很多人需要深思。
当然,你若想得到福报,比如钱财、地位,也是人之常情,这种想法并不会损害你未来的福报。《地藏经》中说,如果想求子,祈祷地藏菩萨就会得子;如果想发财,祈祷就会得财。通过这种善的力量和因缘求一些福报,将来也会有所获得。
但不要认为做善事马上就能得善果,这种想法不符合规律。有些善因是在很短的时间就得果,而有些则需要很长时间。今生做善事,不一定马上就有福报,因为前世的恶果或许会提前成熟。所以,因果是非常复杂的,看看《业报差别经》和《百业经》就会知道。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个人做善事怎么没有好报?他应该马上快乐”,不能想得那么简单。
(五)问:我遇到害怕的事,或者晚上走夜路的时,就默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这算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答:
你平时祈祷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如果有信仰,依靠信心来祈祷更灵验,会获得更大的加持;但如果没有信仰,仅仅把这当作一种药或力量,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想到祈祷、保佑,只有当遇到比较大的灾难,或者生命出现重大违缘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到寺院去求保佑。甚至有些贪官犯了错,也去寺院里求法师,做功德。其实,做了太大的坏事,诸佛菩萨不一定能救。不过人的本性就是这样。
当然,祈祷诸佛菩萨,加持确实不可思议。我本人也是,哪怕做个恶梦,也会祈祷莲花生大士、观音菩萨;路途比较危险,坐飞机比较颠簸,就马上祈祷上师。我在生活中是这样做的,也认为非常有必要,但有人可能不相信。就好比有些药的功效,有些人不相信,这是他自己的事,并不是药的问题。同样,诸佛菩萨的名号,无论你信不信都有加持。
(六)问:我了解到国内的一些高级学者,在晚年的时候,都会去研究佛学,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等;而且一些国外的科学家,他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发现——其实宗教、佛法才是最应该去研究的,甚至他们会推翻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阅历尚浅,应该怎样对待佛法呢?
答:
的确如此,很多国学大师、科学家晚年会学佛,因为人到垂暮之年,很多阅历让自己知道什么最重要,进而选择一条智慧之路。
我特别喜欢跟大学师生交流。有些人就像佛教里讲的,有善根,稍微点一下,就能明白人生的很多道理。其实,如果一辈子把佛教、宗教看作迷信,一直诽谤,到发白齿落或临死之时才反省的话,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不如年轻的时候,对佛教有个公正的态度。
我曾看过季羡林的一些著作。他的恭敬心很大,五十多岁时,有一次礼拜母亲,把额头都磕烂了。前段时间我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看他当时念书的房子还在,那时他研究的是梵文——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来源,而佛教就是依靠梵文来传播的。通过学习梵文,他发现原来佛教如此深奥,后来用很多言辞来赞叹佛教。这一点在他晚年的书里写得很清楚。
我也特别希望,年轻人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没有信仰,这要看你自己。但不能把没有信仰当作是最伟大、最正常、最科学、最聪明的;有信仰当作是最糊涂、最散乱、最有问题的,这样判断确实不合理。
前两天,我跟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教授面对面讨论过。他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好。他说:“马克思那个时代,科学没那么进步,量子力学等都还没出现。如果马克思出生在今天,他的有些观点不得不改变,不得不与时俱进,否则,有些现象根本说不清楚。”这句话,我很认可。我们不能一直以18、19世纪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依处。科学在不断创新,不断发现过去的很多问题。但人生问题、生命问题,只有从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西方科学出现的时间距今非常短暂,尤其是欧洲工业革命结束时,我们这边还是农业社会。所以,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只是一种短暂性的成果,要以它来推翻人类文明中几千年的心灵科学,恐怕非常困难。
许多学者认为,古老的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希腊文明中,印度文明是心智科学,比如佛教;希腊文明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中国文明就是儒教和道教的思想,对应于现在的人文科学。这样划分三大文明,与以前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有点不同,这方面我们很需要研究。汤因比博士也说过:“只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文化,才能拯救我们人类。”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七)问:我是统计学院的老师,每年都做社会经济生活指标,一共有八个,第一个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三十多年前不丹国王提出来的,这是他们从佛法里获得的益处。我们做的时候,觉得幸福感完全依赖个人感受,很难有一个量化标准。那从佛法的角度,怎么看待幸福?
答:
现在全世界人都追求幸福,但有时候越追求,却越痛苦。过去每个人都觉得科技发达会带来快乐,但结果是,人的贪欲越来越多,一直赶不上前方的目标,因此,压力、忧愁、焦虑不断增强。
1990年我去不丹时,整个国家好像只有两架飞机,车也非常少,但那里的人都有一种满足感。到现在他们仍然不愿意开放,不希望大自然被过多破坏,也不想完全成为商业化社会。
不丹人幸福的最主要原因,国外很多专家也研究过。实际上,不丹是一个佛教王国,基本全民都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八大教派,在不丹主要是宁玛派和噶举派。前一段时间,我一个同学从不丹过来。我也问他这个问题:“现在全世界都很羡慕不丹,不丹人的心态真的那么幸福吗?”他通过多方面了解证实,不丹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他们好像没有过多的压力。现在城市里的人,很多都没有安全感,上上下下都感到压力山大。但不丹人不会,他们知足少欲,每个人的口头禅里,经常出现的是“感恩、快乐、幸福、好的、对的”这种词汇,不像我们,经常有不必要的担心。
你刚才提到,幸福感到底是什么?按照佛教的意义来说,有两种衡量的方法。按照小乘的理念,只要自己快乐,内心没有痛苦,就叫做幸福,这是比较低的标准;再高一些,按照大乘佛教来说,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哪怕自己身体不好,或有其他损失,也无所谓,只要众生快乐就好。就像慈母,她的幸福,来源于孩子的快乐。同样,大乘佛教里,真正境界高的人,只要众生快乐,他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