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次第花开 >> 佛法的悲心,和世间的慈善有什么不同 返回

佛法的悲心,和世间的慈善有什么不同

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 2019-10-03



佛法中的“悲心”和世间通常所说的“慈善”有什么不同:慈善、仁慈,无须多言,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生命远离当下的痛苦;而佛法中的“悲心”,是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帮助众生从根本上远离痛苦,也就是断除痛苦的因——执著。


“悲心”治本



贫穷的不再贫穷,患病的获得康复,然而接下去生活中还是会痛苦不断,还会出现种种无法解决的困境,相同的问题烦忧重复出现,直到死亡降临。一般人生命中的目标,像财产、权力、名声、享受,也就是“五欲”,可以令人得到暂时的满足,暂时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带来永久的满足,并且总有一天这些本身也会变成痛苦的因。出离心,便是对那些把人死死困住在痛苦循环里的东西生起厌离之心,并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真正一步步从循环里走出来。



“慈善”治标



佛教并非不重视慈善、救助。你看,佛教里的大菩萨哪一位不是救苦救难的?“愿离忧患常安乐”,发愿通过自己的修行帮助众生远离忧患、常得安乐,历来是众多佛弟子牢记于心、付诸行动的誓言。我们看到,在社会中,佛教团体、信佛人士以各种形式向需要帮助的众生提供帮助,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然而,只要有机会,善知识们也一定会教你出离之道,因为那是更长久的解决办法。



找准明医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见地,不觉得轮回痛苦,不想也不知道实际要怎么做才能出离轮回,那么就很难帮助其他众生究竟地远离痛苦;作为上师,则无法引导弟子趋入解脱正道。佛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自己尚被五欲烦恼捆住手脚,又怎能帮其他人解开束缚?


所以,我们观察一位上师,仅看他有哪些善行义举还不够,还要观察他有没有出离心。再强调一次:因为是观察可能成为自己根本上师的人,才用这样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如果是其他人,能做到行善就已经很好,很值得赞叹了。


不要讳疾忌医



在某种角度上,慈善是更容易的,而出离更难,不论是教别人做还是自己做,原因很简单:善举自带光环,出离则显得有点灰扑扑的。减少欲望,减少对名利受用的追求,不求得、不惧失,不求赞誉、不惧毁谤,这也太难了。在这个时代,欲望被描绘成美好的东西,它带来痛苦的一面被大大地淡化。许多人都不知道欲望、情绪等需要管理、控制,否则人生愈是走到后面,问题愈多。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对佛法感兴趣,学习佛法,只是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附加一个东西而已,并不是真正要去改变、舍弃什么。花时间研究、探讨佛法,出钱出力行善,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不能有损现有的生活。如果你跟人讲“其实你更大的问题是出在执著上”,不等你“出离心”三个字说出口,他们早就跑没影了,不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