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问答丨内观,一种成就法(七)丨终 返回

问答丨内观,一种成就法(七)丨终

動物樂傳心 2023-03-28
           

宗萨钦哲仁波切 (问答)       


       

问题:请仁波切给我们一些实修的建议,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持升起胜观,升起洞见。当我们整个世界事实上的运作方式都是相对于这样子的见解的 ,尤其是如何修观不带评判,对别人不带评判。         

       

仁波切:我不太理解你的问题,什么叫做不带评判,在这个状态当中事实上你应该要带著评判,你要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常的,想说他们是错的,他们看待这个世界是错的。事实上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无常的,都是依于因缘的,就连一点更多的水分在你的咖啡当中就可以完全的毁去你的这段感情,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没有任何事情是会让人完全满足的,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整个系统都是被设计成,而且越来越是这样的,是相对于内观的,你说的这一点是没错的。



比如说关于保险的整个概念,这是一个最大的谎言了,谁能真正的给你一个保险,真的是太阳底下最大的一个谎言,赤裸裸明白的谎言,但是大家都会相信他,这些保险公司实在是太厉害了。保险公司讲这些话,事实上就是很容易的让我们去相信他,很容易操控我们的心。其实是比如说这三个小时当中,我也不是在说,我说的完全是来自于我听闻的、来自于我的上师、来自于佛菩萨。当然我想要说我会很想要说这些来自于我自己,但事实上并不是。



其实就连这三个小时的讨论,给大家戳穿说这个世界就是常的恒常的,戳动这些告诉大家事实上是无常的,事实是无我的,事实上是给大家用不同的角度来观看这个世界。不过我并不期待说你第一次听到内观呢,你就能够完全的掌控著所有的不同的角度,或者说这所有的这三个重要的见地。如果你只是说从本来只用一个角度来观看生命,然后经过今天讲完之后,你可以用多一个或者多两个的角度来观看生命,这就已经很好了。



很多上师都曾经说过,就只是甚至就只是讨论内观阅读内观,你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内观的成就法,你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内观的修持。我想要说的就是很多时候一讲到修持内观,大家马上会想到说要打坐,要几个小时,甚至9天都不讲话,要禁语等等,大家想到内观会想到那些课程不是吗?但是你一年只会做一次或两次,不过那是很好的,我并不是要你不要去做那些。但是我要说的是不只如此,而、Z吗,有些动摇,这我也会认为是一种内观的修持。





下一个问题是禅修是带有作意的,不是像是要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的欲望吗?但是我们的心意不是也应该要注意这些的吗?


仁波切:是的,没错。就是想要证悟是一种欲望,想要不受苦是一种欲望,这些都是一种欲望,。但是有点像是这样的,如果你生病就需要吃药,你的问题就有点像是在问说:为什么要吃药呢?因为如果你需要吃药的话,表示你是有病的,所以你需要有一个法道。   


     

下一个问题:当我试著观看我的情绪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人在观看这些,然后又有一个人在指导我说要怎么样去观看,要怎么样去想,所以感觉好像我有好多颗心在那里。        

重复问题:当我在试著观看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好像还有另外一个心在告诉我说:你接下来要想什么,然后还有另外一个心告诉我说有念头产生了,你要不能分心,我是不是有很多颗心呢。所以这个问题是问说我们是不是有很多颗心,不是的,我们没有很多颗心,但是我们总是会感觉到自己好像有很多颗心,但事实上我们只有一颗心。        

           


   

问题:我修了一阵子,但是我只要碰到一些状况,我还是会觉得我自己的心不够强壮,我还是会想要回到我自己的舒适区,我应该怎么办呢?     


   

我想这个问题是在说我修了一阵子,但是一碰到一些状况,我的心还是不够强壮,这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我想可能不要对你自己有太多的期许,在一开始就对自己有太高的期望,要修心,要修炼自己的心。一方面来说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因为进展是无形的,因为这个进展是完全心意上的东西,而我们非常的习惯于评断一些有形的东西,于是我们有时候会变得很没有耐心,所以我想这个习惯就会让自己变得非常的有挫折感。    


所以即使你用各种基于无常、无我、苦、空性、佛性的问题来质问自己,来动摇一下自己,这基本上也已经起到了某些作用,一个礼拜做一次也是会有一些作用的。所以一方面来说你必须要对这样的进展感到满足,另外一方面你又应该尽量做更多这方面的修持或者是说思维。    


   



   

下一个问题是:我要怎么样去除自己的坏习惯,像是一直在换iPhone在换手机?    


   

仁波切:而不这样做,就是发个誓立个誓。每次你一看手机的时候,比如说一天至少10次,手机会提醒你内观至少10次,这个时候你就应该一天当中尽可能的拿起自己的手机,因为就会有这么多次这个手机会提醒你内观,要修内观。     

   

问题:关于过去的一些重大的伤痛经历,有些人可能会有过去非常痛苦的经历,然后之后要做一些是处理伤痛经验的过程。我们要怎么样利用内观,不只是安慰他们,而且要利用内观来让自己的朋友变得更具有信心、自信心。    


   

仁波切:我对心理学所知有限,我想如果能够去请教一些真正的专家,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要知道怎么样治疗这些过去的重大的伤痛的经验,这些童年的痛苦。我想这些伤痛的确是会对我们的生命起到很大的影响。我想现代的心理学,他们谈到过去的这些伤痛,童年的伤痛的时候,我想他们最早能追溯的大概就是童年的一些创伤,跟你父母或者是跟你或者早到你的兄弟姐妹领略的一些创伤。但是在佛教当中这个创伤可以回溯到更早之前的创伤,因为在佛教当中我们会讲到前身,之前的身世,所以很多时候过去的创伤或者说我们过去世形成的一些习气,在影响这一辈子的心理是有非常大的力量的,而那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现象。    




可是我们都能够真正注意到,比如说有些小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小孩是非常受到父母以所谓正规的方式来抚养长大的,就是有些父母真的是好好的,按照书本所说的一些来教导来抚养他们的小孩。但是有些这样的小孩出于某些不知如何的原因,因为我们比较在讲心理学方面的事情,所以但是还是有些小孩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缺乏自信心,自尊低落等等,或者是完全感到疏离。我想抚养小孩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有情,你并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控制。其实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这一个有情他有各种的历史。他经历过不止是早期童年的因缘,还有前世的一些因缘。所以会有这种种的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些性格上的特点,或者一些心理上的因素,心理上的要素。




有时候即使是他们的双亲,他们的环境没有这些东西,但是这些小孩却还是有这些东西。我自己就亲自看过很多的小孩,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会有这些特殊的性格,而且不止如此。在现在21世纪的现在,这个世界并不让大家的生活生命变得更为轻松,只是把你的小孩带到你的家门外面,就必须要面临外面这个世界是不断的在给小孩洗脑,让他们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或者让他们变得疏离,但是再回来内观,因为既然我们在讲内观,如果这些大人这些父母,如果我们有一些自信心,如果我们对象是无常、因缘不确定性,有些信心,还有对于没有任何事物会给我们带来百分之百的满足感,这样的见地有些信心的话。其实我们没有完全的了解,没有完全的体证,即使只是一些理智上的了解,那也会让我们不会对自己太过严苛。




因为我想有很多的父母都非常的惧怕自己会失败,而自己教育小孩的失败,好像是按照别人写的某些书或者是社会的期许所定义到的一种失败。再次的我要再重复的说,要有这种具有鸟瞰观点的内观,肯定是我想可以让父母是比较轻松一点的,比较自在一点的。当父母比较轻松自在的时候,会对小孩产生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变得让小孩不是太焦虑,变得太需要有竞争性,是的,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挺大的挑战,而且看似不会变得更容易解决,但是好消息是有很多的消息,有很多的资讯,关于如何去治疗这些创伤是大家可以取得的。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对关于内观的资讯是不够的,其实外面应该有更多关于内观的资讯来帮助大家。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负面的想法,如果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想法的话,应该怎么办?



仁波切: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回答,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来自哪里?不过我会这么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负面想法,这其实已经值得你庆贺一番了。因为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是挺难的,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有一个负面想法,我们有很多的负面想法是来了去了,完全没有注意到的,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负面想法当成是一个正面想法。所以如果你已经达到一个层次,就是你觉得说这是一个负面想法,这已经是挺好的,这事实上是一个真相,表示你有在做某种内观。因为你是在从一个某个角度来看说这是一个负面念头。如果是这样的状况,我的回答会是说不需要对自己太过具有批判性。



是的,它是一个负面想法,但是不要指责你自己,就只是不断的认出,这是一个负面想法。这实际上就是他们九天在修的,我希望这是他们在修的。当他们有念头的时候,他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不要去指责自己,就只是观看、观看、观看,借由这么做会有事实上是无量的利益,一个利益是通常当负面想法产生的时候,如果你指责它或你指责自己,如果你去批判它,那有点像是给负面念头充电,它们这些念头事实上是希望你这么做的。是的,它们基本上是想要你去谴责它们的。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就只是观看这些念头,真的会让这些念头的电量消耗掉。如果你不断的去谴责它,事实上你是在给它们充电,所以这是其中一个利益,或者说其中一个影响。




另一个影响是如果你不断的去观照念头,你就会看到比如说让我们选一个念头来讲,比如说怒气,乍看之下怒气生气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憎恨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然后愤怒来了你就观看它、观看它、观看它,就像我说的一开始的念头,这个是愤怒的电池耗电量会耗尽。然后接著第二个阶段是当怒气来的时候,这个怒气有某种的特性,就是它有某种非常坚定的这一种特性,这有点是密续的讲法,就是它的这种确定性事实上是有某种警觉性,是非常明确的,不是昏沉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使用所谓的负面情绪,怒气,成为某个有用的东西,可以说你就学会了怎么样去重复使用,像是特色的东西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尤其在像在做资源回收一样。



   

下一个问题:问题是说当我们试著要利益其他有情众生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情绪产生,像是惧怕的情绪,因为我们会想说,我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的利益一切有情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感觉,我要怎么样克服这样的想法?    


   

仁波切开示:我想你应该更去想要利益有情。因为是的很多有情众生会惧怕其他的有情众生,这就是为什么你就应该要更加生起利益其他人的心愿,并且更加的去从事利益别人的工作。   


   

仁波切解释过说念头不是我们的敌人,但是在证悟的状态有念头吗?佛和菩萨有念头吗?(主持人:)我或许先问第一部分的问题。仁波切开示:好,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不过总之佛和菩萨并没有念头。首先我想要先说这个,首先我们需要彼此理解我们在说的念头和心是指什么,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真的讲那些。不过我想一般而言,当我们我是指我们佛教徒,当我们在讲心的时候,当我们讲念头的时候,我们在讲的是二元分别的念头,一切的念头都是二元分别的,所以二元分别的念头具有这样的倾向。二元分别的念头有点像是蜂蜜,它是很粘稠可以黏住东西的。它是很甜美的,但是它有某种粘稠的特性,不管蜂蜜去了哪里,或者说溅到哪里,就会让那个地方变得黏黏的,不管是在哪里。那念头就有一点像是那样。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更好的例子,其实是从密续上师来的,我要应用他们的讲法,他们说念头就像是水,这个水一倒一翻出去,就马上会黏住一些灰尘、尘土,就是二元的主体客体都会粘到,而菩萨其实是很幼稚园,就让我们说佛好了,佛并没有一个像心...水这样的心,他们有的是智慧,佛的智慧就像是水银一样,当水银掉到地上的时候,它不会沾染任何的东西,你可以把水银跟尘土混在一起,混上几千万年它还是维持是水银,是完全不受玷染的。然后下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说智慧跟心有什么差别,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其他的时间才有办法讲。   


   

   

这个问题的第二個部分是說...而仁波切已經在回答第二部分了。

仁波切開示:是的,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只能這麼做了,我比较是在跟年轻人忙碌的人讲,他們沒有很多的时间打坐,对他們來说要能夠稍许的窥见內观,所以我之前建议大家要思维、要分析、要讨论内观,那这可以被当做是一种內观的修持,但是当然一旦你的內观变得成熟之后,这所有的主观客观二元分別的念头都必须要去除,就是为什么心经当中会有这个咒语,它会说你必须要远离,你必须要超越他们。我想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对你们很多人来说就是周末,现在世界的这个状况可以变得更不确定了,我希望他们变得比较具有确定性,在我们刚刚讲完这些之后,就这样想好像是有点愚蠢的。不过总之请大家照顾好自己。既然我们是在跟我们的佛教法友们讲话,注意到这边参加的很多人好像是跟我有很长的缘结的一些人,所以我只想要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下,关于最近发生的很不幸的我们敦珠法王的转世离世的不幸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为他不只是非常的聪慧,对他的年纪来说是非常有成就的。我想所有的佛法传承,尤其是在金刚乘当中,有一个非常危机的一个状况,就是缺乏下一个世代的传承持有人。所以大家对他保持著很多的期许,所以他的突然离世,对很多人都是一大震惊,对我们是很大的一个损失。当然我们祈祷祈愿,为他们能够持续的不断的出于悲心,让这些佛菩萨能够不断的示现,来持续的支持引导我们。我也想要跟大家说,障碍虽然它可能是让人非常灰心的,让人非常沮丧丧气的,但是碰到困难的时候,碰到障碍的时候,也是一个时刻让我们重整自己,尤其是对那些跟传承有缘的人。然后再次的重新重振自己,彼此告诉大家要具有勇气,要发展出这样的心态,永不放弃的一个心态。当然当佛法在弘扬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存在,当障碍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我们的决心,更是我们需要培养决心的时候。因此希望大家尤其是那些跟敦珠传承有所缘结的人,我借此机会跟大家这样说,因为这是一个公众的事件,请大家不要失去希望,而是要更加加深自己的决心,变得更加具有远见,要想得更远。谢谢大家!之前新加坡师兄没有讲的问题的第二部分是说:刚仁波切讲的关于修持内观,还有这些思维都是念头,我们用这些修持不是用更多的就像是用水在建水坝一样,然后仁波切那时候回答是说:对,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只能这么做。


(往期回顾)

内观,一种成就法(1、2、3、4、5、6)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