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7课 * 阅读参考
1
缘于佛陀的微小善法也不会空耗
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虽然我们在末法时期没有福报见到佛的真身,但如果眼睛看到佛的身像(不管是塑像还是唐卡)、耳朵听到佛陀的名号,甚至仅仅祈祷佛垂念自己,这些看起来非常微小的因缘都会成为未来解脱的因,始终都不会空耗,等到因缘成熟,信心、善根习气自然就会变得强烈,甚至会缘于三宝开始真正修行,在临命终时极有可能获得解脱。
2
正确理解专念佛号
如果喜欢的佛菩萨非常多,但没有那么多时间每一个都念,可以选择具有窍决的观修方法:选择其中一尊念的时候,观想将其他所有的佛菩萨全部都融入其中,他们无二无别。虽然观的是这一位圣尊的像,念的也是这位圣尊的名号,但实际上等同于观修祈祷了所有的圣尊。不要产生“因为只能念阿弥陀佛,所以只能舍弃其他佛菩萨”的分别念,这样会有舍弃主尊、舍弃法的过失。阿弥陀佛实际上代指了三世一切诸佛,也代指了上师,如果把所有的圣尊与阿弥陀佛观为无二无别,那他的名号也已经含摄了各个菩萨名号的加持力,在这样知见的摄持下念佛号,所得的功德会非常圆满。
3
修行人应处理好修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①出家人从早到晚都待在清净的寺院中,修学戒定慧,同时通过讲经说法来饶益众生,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包括小沙弥)必定要背《毗尼日用》五十三小咒,每个偈颂后面附带一个咒,要求在起床、刷牙洗脸、上厕所、上下楼梯、进出门、披袈裟、拿钵过斋、去经堂的时候都应该发相应的愿,目的是让出家人时刻在相续中串习,养成习惯,以度众的善愿力摄持,行住坐卧都跟解脱挂钩,这样就会把这些跟出家生活相关的日常行为变成菩提的资粮。
②很多居士有正常的工作生活,在工作与修行之间不要纠结,如果工作上经常心不在焉,该做的事情不做,这也是很不合适的行为。甚至有些居士因为学佛就放弃工作,虽然不能说这种行为绝对就是一种过失,但如果在家人不接触社会,逃避接触人群,这也并不是真正大乘道所提倡的修行方式。
心不要散乱于外境,要一心一意安住于佛号,但也不要变得怪怪的,如果工作的时候一直在那念佛,这很容易让别人觉得不可理解。在家人需要工作生活,如果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离过念佛,阿弥陀佛已经完全融入到心相续当中,时时刻刻心里都有佛,即使外相上是在街上游走、在工作、在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不离正知正念,时刻不远离忆念佛陀,这有将生活转为道用的意义,如果心始终是安住在与佛陀无二无别的状态当中,并且能够长期坚持,无形中工作和生活就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日常行为也会成为解脱的因,不仅能够避免很多散乱,也能避免迷失在轮回当中,临终时当然有机会往生。
4
万法依因缘而起现
①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缘起性空。它讲到二谛的实相:世俗谛实相——万法依靠因缘而起现;胜义谛实相——万法自性本空。因像种子,缘就如同阳光水土等外缘,这两者没有轻重之分,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结不了果,二者在作用、力量上是等同的。从根本上来说,如果因不具足,缘再怎么样充足都不会有果产生,所以因也是修行最终要断掉的对境——如果业因断掉了,果法绝对不会再出现。
往生净土的因缘主要是自相续当中对阿弥陀佛为主的所有佛尊的信心,心里面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趋往净土,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往生四因精进修持,最终的果一定会在这方面现前。
②任何一个修行人,不管依靠什么样的法门,要想获得究竟的智慧,都需要具备两种因缘,一是带着信心虔诚地祈祷上师三宝;另外一个就是积资净障。如果在积资净障上面修得非常圆满,相续中罪业清净、福报具足,而且具有非常虔诚的信心,那必定解脱无疑。如果抛开这两个因缘,想从别的渠道找到获得圣者智慧的方法,那是非常愚痴的事情,无异于南辕北辙。
5
时间和距离不会障碍我们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
①如果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在任何时候只要一作意佛,佛陀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在业障没有清净的阶段,我们可能看不到真正的佛尊,但在心里面一定要相信佛陀有这样的功德力,佛陀绝对不会远离向他祈祷的人——只要祈祷,他一定会在我身边恒时护佑。
佛陀就像一个无勤任运自成的如意宝珠,只要忆念祈祷,他就能够赐予一切所欲。大家不要觉得阿弥陀佛离自己特别远,从佛陀自身的角度来讲,没有远近差别的距离感,一百个人打开窗户,都能够同时看到空中的太阳,而太阳不会觉得自己照耀一百个人特别累;同样,成千上万的信士把信心的窗户打开,阿弥陀佛如太阳一般的加持力就能够照耀到每一个开窗的房间当中,房间会充满阳光,得到温暖,我们也会得到加持和护佑。
平时依师也一样,有些道友们总觉得“上师离我很远,他在藏地,我在千里之遥的汉地”但如果懂得佛的功德、具足清净的信心,相信具相的善知识具有修证功德,那么上师的力量就不会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加持我们,只要我们忆念祈祷,上师会一直在身边加持我们。
②佛断证功德圆满,他的智慧是分别心断尽、功德圆满的相,时间和距离在他的面前都会消失。我们通过万物生住坏灭的流动性界定了时间;通过远近、长短界定了距离,但是心和心之间本没有距离(因为心不是色法),修行者作意佛,佛陀了知修行者的心意而恒时安住在祈祷者面前加被他。而且整个世界本是幻化而来,万事万物皆由因缘所生,如梦如幻,像空谷、阳焰一样显而无自性,对此不用产生很多实执的分别念而障碍自己的修行,障碍与佛陀或上师心心相印的力量。
6
以正确的心态“打佛七”
如果有因缘去参与佛七,确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只不过要先闻思一些净土法门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发心、怎样观想、怎么样去缘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修行当中容易出现的歧途是什么、要避免的一些问题是什么、平时积资净障方面要注意哪些……打佛七的目的不是要见到佛、梦到佛、看到各种验相,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仅仅为了求神通,求看到验相,想在众人面前说自己修行很不错等等,这种心态在修行上可能反而会变成一种障碍。打佛七的时候不要总是去找感觉、执著验相,别人说看到佛了,自己心里面也不要着急,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自己要安住在信心、菩提心中,如理如法地修行。要是能够在清净信心的摄持下诚心诚意地去祈祷阿弥陀佛,七天中哪怕没有任何验相,在临命终的时候心肯定不会颠倒,直接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法。
7
“工布奔”公案启示
在我们看来是不恭敬的行为,但是缘于工布奔相续当中清净、绝对没有丝毫杂染分别念的心,不仅没有丝毫过失,还获得了佛陀的加持,在他面前,觉沃佛像跟真正的上师完全没有区别。如果我们有分别心,还硬要学习工布奔的行为,一定会沾染过失。祈祷一尊自己很喜欢的、很庄严的佛像或者照片,是不是能得到像祈祷真佛一般的加持,关键是看自己的信心有多大——如果信心清净强烈,那得到的加持就跟祈祷真佛没有任何区别。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享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