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64 | 面对他人诽谤自己的老师,请记得这样做
传讲时间:2015. 5 .14
下面讲第十个科判,要三门恭敬上师,即供养上师。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如果自己有财富的话,应该尽量地供养上师,这是令上师欢喜的一种方法。
“身语恭敬而承侍,”第二种方法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来恭敬承侍上师。比如说,身体上给上师做一些事情;语言上,需要打电话也好,需要调解一些事情也好,帮上师说话也好,等等。这是语言和身体上的恭敬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第三个是舍弃今生、修持正法。
“三门当令师欢喜。”通过身口意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前面中等的供养方法是身体和语言的供养。第三个,舍弃今生是心里的修法——内心当中完全抛弃今世、为来世而修行,这就是让上师欢喜的方法。
通常我们说,最上等的供养是修行供养,但是现在很多上师喜欢的可能是财物供养。我们也经常看得到,很多上师们以大悲心和大智慧来摄受弟子的话,对财物供养的人摄受得也很多,这可能也是显现上的。
但财物供养的话,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一个凡夫弟子,不管怎么样,对财物不执著的几乎都是不会有的;但如果他把自己最执著的财物拿去供养的话,也说明对上师有一种恭敬和欢喜。虽然经论当中说,最上等的供养是修行供养,但在有些时候,对上师的弘法利生等方面做帮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贡巴瓦说过,以前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叫做阿木香却仁青,他经常为上师阿底峡尊者做承侍,仲敦巴经常为上师做翻译(因为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仲敦巴的藏语和印度语说得不错,所以他当翻译还比较不错的)。但是他们两个修行比较少,因为阿木经常给上师做一些身体和语言的事情,仲敦巴天天帮上师翻译。而贡巴瓦他自己天天以修行为主——修止观,寂止和胜观为主的修行。但到最后他发现,他们两个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因为他们是很真诚地为上师做身体等方面的承侍,付出得非常多。贡巴瓦本来认为自己做法供养是最好的,但结果他们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
但是一般来讲,法供养是最殊胜的。《华严经》当中也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里面也讲了:“有财供上师,身语敬承侍,一切时不毁,三喜修最胜。”有财富要供养上师,身体和语言应该承侍上师,一切时间当中这三种供养都不会失坏的,是非常有功德的。但是这三种供养当中,修行供养是最殊胜的。《前行》当中引用的教证是每句七个字,也这样讲过。
《前行引导文》: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总的来讲,在承侍上师的过程当中,法供养、财供养、承侍供养就是所谓的三大供养。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也说,用三喜来依止上师能如愿以偿。
《忠言心之明点》:“三喜依彼所愿成。”
以上是依止上师的方法,下面讲到,要以方便方法遣除他人对上师的诽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有人诽谤上师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制止。
“他人谤师制止之,”自古以来,上师周围的人看到上师的弟子多了、名气大了,或者是各方面的事业非常兴旺发达的时候,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去诽谤。
那看到或听到别人在诽谤上师的时候该怎么办?是置之不理呢,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制止?应该先尽量地去制止,通过一种方便方法,通过比较婉转的语言来制止,并不是像有些人那样马上跟他吵架、打架。“你如果诽谤我的上师,那我不客气!你厉害的话就过来吧,如果你有本事……”,“你真是……我的上师哪有……”,就开始跟他打架,这样没有必要的。
“若无能力则思德,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应该是尽量地去制止,如果实在无能为力的话,那你也没有必要跟着他去。有些人说着说着,最后也可能会跟着去的。原来你对上师信心很大,后来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诽谤,你刚开始会怀疑,最后就信以为真:“噢,真的是这样啊!”
原来我不是讲了,前一段时间我发微博,转发率也比较高……不说了,时间不多了(众笑)。好像我有点着急的时候,思路理得不是很清,就像这个电脑,有时候触摸好几次之后就死机了,好长时间反应不过来。我有时候也是,想讲这个、讲那个,就都不行了。
这里说,如果无能为力的话,就尽量思维上师的功德,然后用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你不要给我说,我不想听,我不想听,我现在用一块棉花塞在耳朵里面,我不听了。”然后自己就不听了,内心当中以悲心来想:“啊,我的上师是那么好,他这个人不但不起信心、不去供养,反而还要去诽谤,那真的是业力太重、太可怜了!他跟地狱众生没有任何差别。”
从此之后尽量不要跟他一起住,不要跟他交往。因为如果你一直跟他交往的话,很可能会依靠他的影响,慢慢自己也堕入恶道当中,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凡夫人确实是非常容易受别人和环境的影响。
《大宝积经》当中有一句话:“远离善知识,常亲近恶友,随彼教诲转,数堕诸恶处。”有些人远离善知识,经常依靠一些恶友,这种人会随着别人的教诲、恶言和胡言乱语而辗转,最后自己在数劫当中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当中。或者说,在活着的时候,他也很可能成为一种有很大邪知邪见的人。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这个很重要。远离善知识、亲近恶友的这种人,刚开始是不会随着恶知识的教诲转的,但到最后,有很多人就随着他的教诲而转了。有些爱诽谤上师的人,你跟他待两三天,或者是出去一次,那回来的时候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原来在发心等各方面都很有热情,但从此之后就有变化了。这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地注意。
有些人依止恶知识对今生也有影响。《杂宝藏经》当中也讲过,当时有些比丘问释迦牟尼佛:“依止提婆达多的人,他们今生当中心里也特别不开心,经常产生痛苦;而依止您的这些人,心里很开心、很快乐,这是什么原因?”
佛陀说:“不仅仅今生是这样,其实前世依靠提婆达多的很多众生也受过痛苦。他曾当过一个猴王,当时我也是一个猴王,我们各有五百个猴子眷属。有一位王子准备到森林当中打猎,要杀这些猴子。我就劝另一个猴王:‘我们应该渡过江河到别的地方去。’但是提婆达多前世的猕猴王不肯走,他要待在那里,我就把我的猴群带到河对岸去了。最后猎人把留下的猴子全部都杀害了。”所以说,依靠恶友的话,这么多众生也是会丧命的。
《杂宝藏经》:(一二)善恶猕猴缘 佛在王舍城。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依止提婆达多,常得苦恼,依止如来世尊者,现得安乐,后生善处,得解脱道。”佛告比丘言:“非但今日,乃往过去时,有二猕猴,各有五百眷属。值迦尸王子游猎,围将欲至。一善猕猴语一恶猕猴言:‘我等今渡此河,可得免难。’恶猕猴言:‘我不能渡。’善猕猴语诸猕猴言:‘毗多罗树枝杆极长。’即挽树枝,渡五百眷属。恶猕猴眷属,以不渡故,即为王子之所获得。尔时善猕猴者,我身是也。尔时恶猕猴者,提婆达多是。所将眷属,尔时苦恼,今依止者,亦复如是。尔时依止我者,长夜受乐,现得名称供养,将来得人天解脱。尔时依止提婆达多者,长夜受衰苦,现身得恶名称,人不供养,将来堕三恶道。是故诸比丘,应当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长夜与人安隐快乐。以是之故,应当亲近善知识。恶知识应当远离,所以者何?恶知识者,能烧燋然,今世后世,众苦集聚。”
现在世间当中也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依靠一个黑社会的人……我不敢说,不然他们会不会害我?那一群人也是很厉害的。这里没有吧?(众笑)依靠一个善知识的话,无数的人也会得到帮助,今生和来世都获得快乐。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老板、学校校长,甚至有些领导,他们一个人的力量的的确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果这个人特别好的话,那下面的人今生来世都是处于一种快乐当中,因为这个人作为一个君主,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人的吃穿,还给予心灵的安抚等很多方面的快乐;如果这个人特别坏的话,那跟着他的人全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恶知识和善知识还是差别非常大的。
总之,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遇到别人诽谤上师的情况,应该尽量地制止;实在不能制止的话,你自己要尽量避开,不要跟这些人一起住、一起吃,不要跟他们交往,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跟这些人慢慢融入一体、同流合污。刚开始你可能发现不了,但慢慢地,你可能会被他们转化、同化,有这个可能的。所以在这方面,很多人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的确值得注意。
尤其是我们身边有一些有邪知邪见的人,对自己的善知识和教法有成见的人,如果经常跟他们在一起的话,最后你自己也不知不觉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像温水里面煮青蛙,最后一看:“哇,已经死了!”这样的情况会发生的,对吧?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如果我们按照上面所讲的那样去依止善知识,那生生世世当中会得到无量的利益。哪些方面的利益呢?比如说,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善友。其实我们有福报的话,即生当中能以很好地依止善知识来度过的话,那此后乃至很多世也会有这样的延续和缘起,也会生生世世闻到大乘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自己的五道十地、陀罗尼等种种功德也会逐渐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就像一个人特别有钱的时候,可以拿出钱给很多人请客一样——请素餐、火锅、星巴克咖啡等,如果自己已经得到许多无漏的功德,那你就可以以“寂乐”(究竟寂灭和暂时安乐)的喜宴来款待所有的众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完善自身,很多地道功德圆满的时候,就可以用佛法的境界和内心的精神美食帮助很多人。那个时候,并不像我们出几块钱请个客,完了以后就没有了。如果是真正的一些精神上的宴请,那可能因为你转一次falun或者你一世的利生事业,无量众生生生世世都会获得快乐。
所以,请客有世间的请客和出世间的请客两种。世间的请客是把客人带到餐厅里面去,通过杀生等各种方式来请他们吃得好好的,吃完了以后,造的业也很不错的了。但是出世间的一些宴请,是通过真正的正法来召集很多有缘的众生,给他们做法布施,然后他们生生世世当中会得到无穷的利益。这也是依靠依止善知识而得到的,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那你不可能得到这些功德,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前面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些内容,下面讲远离恶友、恶知识,有六个科判,其中第一个是“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上师读本颂的藏文传承……)哇,这部论确实很好啊!以后有没有机会再次讲呢?我想人生很短暂,不一定有的。但是我特别希望这次听受的道友们,以后把它当作自己一生当中最珍贵的修行指南来对待。
下面讲,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恶知识,远离什么样的恶知识呢?这里讲:
“诸恶知识皆应舍,”“恶知识”就是不好的上师、坏上师、恶上师,“善知识”是好上师、好老师的意思。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不好的上师,什么样不好的上师呢?
“不具前述之功德,破戒誓言过失多,”就是与我们前面所讲的善知识功德相反,或者说不具足那些功德的人。在戒律方面,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形象,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根本受都没有受;也许受了,但也已经破了,一点根都没有。这样破戒、破誓言的,过失非常非常多的人,连自己三门基本的约束和行为底线都没有,特别放荡不羁。
“慧浅寡闻无慈悲,懈怠愚昧我慢高,”智慧也非常浅薄,不是广闻博学的,而是什么都不会,不要说出世间方面,连世间基本的人格都没有。
然后是“寡闻”,对于显密经论等都孤陋寡闻。没有慈悲心,非常懈怠,又愚昧,也特别贡高傲慢。
“暴躁粗野烦恼重,”暴躁易怒,无缘无故地一会儿就生气,一会儿就批评别人,特别容易生气。还特别粗暴、野蛮,烦恼也很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整天都是贪著今世、舍弃后世——天天想着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种种,对来世的成就和修行抛之脑后,根本不会想的。
“传法亦同旁生种,”他表面上好像是讲一些佛法,比如给你灌顶、传法、引导等,但实际上,因为他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大乘佛教修行的境界,所以说话与行为都背道而驰。这种人就相当于旁生一样,跟世间的牛、马等一模一样——有些上师又笨、行为又不如法。
确实在现在这个世间当中,我们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些到底是在说自己还是在说别人,是非常难以分析的。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这些人会操作,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接受的,里里外外都特别肮脏,就像不净粪一样。不净粪那样的上师,这里无垢光尊者说得还是很厉害的。
因为他会搞各种各样的世间法,所以他的眷属、围绕他的随从者也许是非常非常多的,就像一堆不净粪,它的里面全是白色的蛆虫。同样,一个不净粪一样的上师,像蛆虫般的眷属也是非常多的,可是这些信徒全部都是被引入邪道。所以,想获得解脱者千万不要去依止这样的上师。
我们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首先应该很好地去观察。《佛藏经》当中也说过:一个世间的敌人可能仅仅会夺取我们今生的生命,而不会让我们堕入恶趣当中;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有邪见的愚痴者,他会让我们堕入地狱当中,在千劫万劫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遇到这种邪知识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佛藏经》中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寻求善妙者引入地狱千劫。何以故?因其行持有实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如此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啊,这个上师特别特别坏,我没有想到他原来是这样的,我所有的财产都被他通过各种方式抢光了。”其实,不仅是你今生当中辛辛苦苦积累的所有财产都被他抢光了,更重要的是,可能你的信心、智慧、禅定等圣者七财,这种无漏的财富也都已经被他抢光了,乃至生生世世你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
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所以在这里,无垢光尊者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比喻,即旁生和不净粪的比喻,说明了恶知识的特点。所谓的“名师”和“明师”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些上师虽然有名气,但是不一定明白佛教,不一定如理如法地去修行,不一定有大慈大悲心。
《法集要颂经》当中也讲了:“亲近恶知识,罪垢日夜增,如猪身不净,自污兼污他。”亲近恶知识的人,他的罪垢日日夜夜都会增长;这种人就像猪一样,整个身体都是不清净的,他自己也会受染污,他人也会被染污。也就是说,这种恶知识跟猪圈里的猪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接触的人都会被弄脏、玷污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确实是需要以智慧来观察。因为眷属多的不一定是善知识,财富多的也不一定,名声大的也不一定,特别相好庄严的也不一定。现在很多人说:“这个上师很有钱,所以他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不然的话,他不可能有那么多钱。”那不一定的,旁生当中,龙王里面的一些恶龙也有很多财富。“啊,这个上师很庄严,我看到都生起信心,特别特别好!”“这个上师好慈悲哦,我一看到他就自然而然被吸住了,所以我要永远依止他,生生世世不离师……”有些人可能太着急了吧,太激动了。
在依止善知识方面一定要注意,因为我们是希求解脱者,真正需要的是解脱,那这位上师能不能赐给我们这个解脱呢?如果能,我们就尽量地去依止;如果不能,我们去依止的确也有一定的困难。
《月灯三昧经》当中也讲如果你真正想获得寂灭的禅定,真正想趣向无上的菩提,那么一定要注意:不要依止恶知识,一定要亲近于善人!我很喜欢这个教证。
我们在座的人,不要因为你是“相貌主义者”或者是“外貌协会”的,就去依止恶知识。“哇!这个上师很庄严啊!”“这个上师穿的衣服很好看啊!”“这个上师名气很大啊,他有很多很多粉丝!”粉丝有多少也没有什么,很多明星、歌星,粉丝倒是特别特别多,但是他能不能给你解脱,会不会真正遣除你内心的困惑?如果不能的话,也是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要远离这样的恶知识——“欲解脱者永莫依”。像上面所讲到的恶知识、坏上师,想解脱的人不要去依止;如果你不想解脱,想要达到其他一些目的的话,你就可以依止。我们佛教徒依止上师,是不是真的只要好看就可以了,只要上师口头上说“慈悲”就可以了?或者,他能满足你其他一些目标的话,你需要依止也可以依止。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很多修行人应该是想解脱者吧——欲求解脱者莫依止。
颂词背诵打卡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同旁生种,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