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真正的修行人,病有病的快乐、死有死的快乐
“真正的修行人,病有病的快乐、死有死的快乐”,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修行人和世间人在面对生老死病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而且在遭遇困难、痛苦时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真正的修行人具有内在的境界,先不说具有大圆满境界的修行人,即使非常普通的一个修行人,在他们遭遇疾病违缘时都可以转为道用——病有病时积累资粮的方法,死也有死时的快乐安详。然而世间上的人们不会这样想,他们认为生病是非常可怕的,而死亡更是最不愿意遭遇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死亡是轮回流转的一种途径,是无始轮回中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经历的,修行人已经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可以坦然面对。
这里讲“贪财无义”,人在世时、临死时或者在中阴时,都要把握住自己的相续,不要对人、财、物特别贪著。佛教中将对财物的贪执称为外贪,对人的贪执称为内贪,人们相续中内贪、外贪的习气于无始以来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断除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注意转变自己相续当中的习气。
平时如果对自己的财物、房子、家产等特别执著,那临死时根本把握不住,所以平时就应该将一切财物作为一种借用物来看待,你来的时候不可能一起来,死的时候也不可能带走一丝一毫。
真正从道理上观察,所谓的财物只是一种身外之物,除此之外,就连自己尤为珍爱的身体,到死亡来临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更何况无有丝毫帮助的身外物,因此对于诸如此类的借用物,都应毫无贪执地使用。
如果你是住在寂静地方,那你死亡之后,所有资具受用全部都应归属于上师、僧众,因此你也不必费心安排它们的去处。然而,在当今的时代里,有些名义上的住山隐士临命终时还念念不忘他的那些物品,有气无力地说“这个用来做什么,那个不要用来做什么”等等,留下诸如此类的遗言。
按理来说,对于暂时借用的财物等不应该留有任何贪执,但在当今时代中,名义上是住山多年的修行隐士,可在临终时却将他所谓的“修行境界”全部暴露无遗——他们或者写下遗书,或者留下纸条,标明“系解脱里面有多少多少人民币……”
去年有一个人说自己明天5点钟就会死,之后将所有财物全部分配出去了,最后也没有死。有个男众也是将自己的房屋供养给我,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快时间当中就会死的,我说:“你可能暂时还不会死,即使死也不用对这样的房子贪执……”但他还是说:“我这个房子还是非常不错,一定要留给你……”结果他也没有死,过一段时间就离开学院了。这种现象非常多。
死的时候对于房子等财产不要贪执,这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当今时代的很多修行人跟在家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在临要死时:“我的钱留给某某人、我的房子如何如何……”对所有的财物会交待得清清楚楚,这时其他的人也会说:“这个人真了不起,还没有死之前就已经将财产作了非常合理的安排。”这似乎是世间人不成文的一种传统,但作为修行人来说,如果也出现这类言行,恐怕给人的感觉会非常奇怪。
前段时间色达有个人翻了车,据说他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人,后来他在医院临要死的时候,不断地问:“我的衣服穿好了没有?我这样有名气的人,临死时衣服一定要穿好,要不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别人说是“衣服已经穿好了”,他又说:“我的被子要盖好,要不然别人看到不好……”其他人将他的被子又仔细地盖好了,这时候这个人已经死了。这些人虽然不算什么修行人,但仔细想一想:像他这样临死时只是想到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对来世有没有帮助呢?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不论哪一个人,在临死时,如果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就观想诸佛菩萨在自己的头顶,念诵佛菩萨的名号,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利益的。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唯有断证圆满的佛陀,能够彻底照见一切万法无欺缘起而生的真实之意,并洞彻三界六道之轮回与其间之众生原本为空,远离初中后等一切时空概念,不可言表、超离思维。
--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