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显密佛网 >> 解脱道和大乘道的根本 返回

解脱道和大乘道的根本

显密佛网 2021-05-19



抉择二无我 04

解脱道和大乘道的根本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点击收听相关音频 ♬



二、宣说道之根本劝习正见  分三:(一)解脱道的根本;(二)大乘道的根本;(三)劝习正见。

 一 
解脱道的根本

总之,我执为轮回之根、一切烦恼之源,其对治证悟人无我则为解脱道的根本。


分四:1. 我执是轮回之根;2. 我执是烦恼之源;3. 我执的对治是证悟人无我;4. 解脱道的根本。


01
 我执是轮回之根


所谓轮回,就是不断领受生死的现象,这种生死的轮转始终停不下来,就像水车旋转不已、不得自在。对水车来说,是受动力的驱使无自在地旋转。同样,旷劫以来的生死轮转也一定有它背后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它的根子在哪里?
我们需要找到轮回的根本,才能从根断除。首先,轮回是受业的力量支配,或者说,是由身口意造作的力量变现的,这就是缘起律,一有身体、语言、意念造作的势力,就会在果上显现。为什么会有造作的运转?就是有烦恼的推动。心动了生起了烦恼,身口意就会受驱使,而不自在地造作。
为什么心会动?就是对于自我有执著,认为有利于我、满我的意、对我好、让我荣耀,就会贪;认为损害我、违背我、对我不好、让我难堪,就会嗔。像这样,造成内心贪嗔波动的根源,就是认为有我的心——我执。

总之,轮回是受业力支配,业是来自烦恼,烦恼是来自我执,因此我执是轮回之根,轮回的过患都是从我执这个根本引发的。《入中论》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又说:“三有一切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02
 我执是烦恼之源


烦恼是描述心的状态,一个“烦”一个“恼”都是描述心的状态,烦动恼乱,如果一种心最初生起时是不寂静的状态,这种心就是烦恼。所以,不一定是很强的贪嗔痴才叫烦恼。实际上,只要心没有和无我相应,就始终没办法寂静,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始终都在心里,只不过状态微细,让人难以觉察。
烦恼有非见烦恼和见烦恼,如果认为很强的情绪状态才是烦恼,那就理解得太粗了,因为除了非见的贪嗔痴慢疑,其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都是烦恼,但不是情绪,用烦恼就很准确。
总之,要把握一个要点,就是证了无我才有真正的寂静,心不证无我,一现行就是不寂静的状态。深细地观察,身见、边见、见取见等等,都没有和无我相应,其本身的状态就是不寂静、就是烦恼。
我们要观察到烦恼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从根截断。烦恼的根源就是缘自己的五蕴妄计为我的心。所以《释量论》中说十种根本烦恼都是以我执引发的。
我们观察:在心认为有实有的我时,有我就有和我相对的他,这样就分成自方和他方,也就在这个我上会生起种种分别计较,满我的意,就生贪心;不满我的意,就起嗔心;我比别人高,就生慢心;别人比我圆满,就生嫉妒心;我不如人,就生自卑感。这就是缘起的必然规律,只要执著我,一遇到顺逆境界,不由自主就生起这样的心态。
相反,空掉我,这些贪、嗔、嫉、慢的心就生不起来,也就没有世间这些染污的事情,所以一切烦恼的心态,寻找它的根源,其实都是从一念计我的分别引发的。一有执著自我的心,就会缘着我的得失、成败、高低等等,生起无穷无尽的烦恼痛苦。这样就明白佛说的集谛,说到根本上就是我执。如果见到没有我,在我上面施设的一切概念都安立不起来,源于自我的一切心念、一切造作,失去了支持,就都会瓦解。所以,关键是从我执出来的。
这里还要点一点,就是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颠倒,往往把自我看成很尊贵,崇尚自我、张扬自我。这个毒一定要消除。其实,一说我很有个性、我很喜欢、我很无奈、我很自豪、我很寂寞,只要在执著我,就已经是我执,同时不隔一秒钟,心已经落在不寂静的烦恼中。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要认识我执、认识烦恼,不要自欺、不要蒙蔽自己。修行也一样,我要得到什么、要显示什么、要满足我的需要,或者修本尊时我是佛,没有无我的正见,佛慢就成了我慢,很危险、很好笑。


03
 我执的对治是证悟人无我


我们观察到我执是轮回的根本、烦恼的根源之后,就应该全力对治我执。

我执的对治就是证悟人无我。所谓对治,对是正对,治是治伏,正好针对它能治伏它的法,就是对治,比如光明是黑暗的对治。我执是计我的心,对治就是见无我,不见无我,单凭布施、持戒等修行,并不能让我执退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法自身并不是境上见无我,所以我执的对治唯一是见无我。其它法是修证人无我的辅助,而不是修证人无我本身。


04
 解脱道的根本


要认定解脱道的根本,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解脱。解脱就是解开系缚,因上是断除烦恼和有漏业,果上是解脱结生相续。
在烦恼和业二者中,以断除烦恼为最重要,因为能断烦恼,即使有业也不感召生死,就像种子没有水滋润就不能感果一样,所以解脱的关键是断烦恼。烦恼的根源是我执,我执的对治是证悟人无我。证悟人无我就能断我执、断烦恼,所以解脱道的根本是证悟人无我。

总之,我执是缘自相续五蕴计我的心,这种心串习了无量劫,现在要退掉计蕴是我的心,必须现见蕴没有我。一旦见了无我,就像一灯照破千年暗,可以消除旷劫以来串习养成的我执。真正见了无我,就不会念念缘着我,为了我贪、为了我嗔、为了我慢、为了我嫉妒,不生起这些烦烦恼恼的心态,也就解脱了。



 二 
大乘道的根本

不仅如此,通达一切法也自性不成立的圆满空见,依此一切所知障也能断除故,乃是大乘道的根本。


分三:1. 圆满的空见;2. 圆满空见的作用;3. 大乘道的根本。


01
 圆满的空见


什么是圆满的空见?就是不仅通达人我不成立,而且通达一切法没有不观待他缘而独立成立的自性,这叫做圆满的空见。

空见的圆满和不圆满是一对。如果只是一部分法通达无自性,还有一部分法没有通达无自性,这只是部分的空见。只有通达一切法都无自性,才是圆满的空见。


02
 圆满空见的作用


就是能断除一切所知障。也就是见到一切法无自性,不但能远离我执所引起的贪嗔等烦恼,而且能远离一切粗细的二取执著。一切种智就是一时对于一切所知都知见的智慧,对于一切所知作障碍的就是所知障,它的体性是二取执著,也就是对法我的执著。
八万四千烦恼都是在执著人我的同时发起的,见到无我之后,执我的心就开始停下来,烦恼的状态开始远离,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虽然不再执著人我,但还在执著有为法、无为法,这种执著的动摇,不见法无我是停不下来的。

所知障就是心前立了实有的法,由此就堕在狭隘的二取境界中。如果通达一切法无自性,就不会向外执著法我,由此就能消除二取执著。所以圆满空见的作用是能断所知障。


03
 大乘道的根本


大乘道的目的是求证一切种智,现前一切种智的关键则是消除所知障,所知障一消,佛性现前就成佛,所以大乘道的根本是通达法无我,其它道的方面都是围绕这一根本而作辅助的。
《入行论·般若品》当中讲,大乘道有很多方面,主要的道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因为依靠它才能现证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以及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般若经》也说五波罗蜜多只有以般若作摄持才能趣向一切种智。这些都说明大乘道的根本是圆满的空见。

大乘从资粮道开始着重抉择法无我,抉择一切二取不成立,到加行道以总相方式修法无我,到了见道、修道,以触证、随念的方式修。由此就会成就佛果。除此之外,修禅定等前五度只是起到辅助智慧的作用。这样分析就知道,没有圆满的空见,大乘道就等于没有了根本,就像大国没有国王一样。



 三 
劝习正见

对于空性缘起无别的法界离言大平等,乃至未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练习正见。


分四:1.在何处练习;2.为何要练习;3.何时应练习;4.什么叫练习。


01
 在何处练习


此处所说的练习,不是在见修行果四者中的修、行、果方面练习,而是在见方面练习。


02
为何要练习


空性正见是解脱道和大乘道的命根,没有空性正见,大乘道和解脱道都无法从根本上建立,所以要着重在道的命根——无我正见上进行练习。


03
 何时应练习


乃至对空性缘起无别的法界离言大平等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持续不断地练习。这里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就是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期间。

空性和缘起无别,“别”是此外另有一个,空和缘起有别,就是空外有缘起,缘起外有空。我们学习时分了缘起和空性两方面,实际上并没有别别的两个。凡是缘起的法就是自性空,不是缘起之外有空性;凡是自性空的法就是缘起,不是自性空之外有缘起,这就是无别。

“离言大平等”,“离言”即远离一切言说,实相本没有有、无、常、断等的戏论,用语言怎么表达呢?所以是离言。“大平等”,就是万法平等是离戏大空性。只要对空性缘起无别的离言大平等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那就像登山没有到顶一样,需要继续努力,一直到彻底生起定解为止。


04
什么叫练习


很多人不知道正见需要练习,往往把知道和生起定解混为一谈,其实知道和生起定解相差很大。

比如,听闻了业果,就会知道业果的道理。像苦乐由业生、业增长广大、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业和果的差别等等,记忆力好的人不必花很多时间就能记住,但记得并不等于有定解。事实上,即使全部知道,也可能没有多少定解。所以在初步知道之后,需要大量听闻、思维、熏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才能引生坚定的因果信念。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知道的层次,应当持续不断地串习。如果能不时生起一些对因果相信的心,这就是好现象,说明见上已经有了变动,能够不断地调动起来,见就会越来越稳固,最后会形成对因果无法动摇的定解。

同样,在空性方面,我们闻思从开始的不了解、了解得不正确和充满疑惑,到后来懂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最初的知道,算不上彻底生起定解(不是心里深深地断定人我和法我决定是没有的)。所以不能单单知道了就停止不前,知道以后还要不断练习无我正见,这就像烧水,一点点加热,由积累而让它沸腾。如果不但是知道,而且肯不断练习无我正见,那么日积月累,见就会由薄弱而稳固、由浮浅而深刻,终有一天,由量变形成质变,彻底引生无我的定解。

练习正见还不算修,见修行果有前后次第,见不稳固,修就很困难。相反,正见稳固,彻底生起了定解,在打坐实修时,以见的力量自然能安住于正见上,而且以见的力量,其它违品的分别念夺不了它。比如,人无我的见很深,就可以安住在人无我中,这时我执根本不能抬头,相反,如果只是初步知道人无我,在见上并没有练习,那这个无我观就像泡沫一样没有力量,在自己受赞叹或者受呵斥时,强大的我执现行时,根本伏不住;执著我的心除不了,贪嗔就无法降伏。我们学的佛法往往遇到顺逆因缘时用不上,原因就是见上没有过硬地练习,没有很深的定解。所以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强调说:“乃至未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练习正见。”注意,用的词是“彻底生起定解”,可见稍微生一点定解根本不够;又说应当“练习正见”,可见这里所说还只是见的练习,不属于修。

用因和果来配,果是彻底引生定解,因是练习正见。无因不能得果,不在正见上练习,不能引生定解。因此需要在闻思上刻苦用功,不然修行容易变成冰上筑屋。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音频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