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苦,我不再熟视无睹
“众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而不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形态各异却具有同样的觉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乐的一个个生命。
你的痛苦
我不再熟视无睹
○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
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的而且是徒劳的。我们因此更能理解、体谅别人,更容易与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
菩提心的训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实。
每次去医院,看见病房、走廊、大厅里到处是人,老的、少的、生病的、陪伴病人的、哭喊的、沉默的,每个人都在受苦。我的心里充满悲伤,真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让他们快乐一些。疾病使人们比平常更加脆弱、敏感。这时,来自他人的关爱,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体谅的微笑、一个谦让的表示,也会对患者有帮助。
最近一次去医院,有弟子帮忙联系了快速通道,不需要排队直接就接受了体检。很感谢这位弟子,他工作非常忙,那天却抛开所有事务,一大早就陪我到医院,前前后后地打理安排。
检查出来后,听说这家医院的体检中心一天只能接待十来位病人,普通病患通常需要提前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预约、排队,才能得到一次检查及与医生面谈的机会,我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想到因为我的插队,后面的病人不得不等待更长时间,有的重症病人多耽搁一天,病情就会多恶化一步,有的病人从外地来,住在条件很差的旅馆里等待接受检查,每多滞留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住宿费,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一天的住宿费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我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帮助减轻他人的痛苦,反而无意中增加了他们的痛苦和麻烦,心里难过极了。
我们常说利益众生,然而,“众生”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我们心中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而不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形态各异却具有同样的觉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乐的一个个生命。
我们往往因大失小,担心过于关注眼前的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的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边的亲友、同事们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孤独熟视无睹。
的确,作为大乘佛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福祉,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佛教许多经论中都谈到痛苦及痛苦对觉悟的意义,历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终身选择比一般世人更艰苦的生活方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痛苦是美好的,是所有人都必须追求的。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和来世安适的希求,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
对修行人而言,生病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和他们对健康快乐的渴求。平常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该拥有的东西,像能看见这世界的五彩缤纷、能听见鸟语、能闻见花香、能尝到酸甜苦辣、能感受风净凉恬、能哭、能笑、能跑、能跳,乃至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都不是随时想有就能有的。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
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希求。难怪天道众生虽然受用具足、无衰无病、无忧无虑,福报比人大得多,却少有解脱的缘分。他们生活得太安逸,不知痛苦匮乏为何物,又对安乐富足习以为常,很难生起求解脱的心。天人只有在漫长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突然警醒,原来痛苦堕落时时刻刻都在逼近,而再想做点什么以求远离痛苦,已经来不及了。
人不一样。人无可避免地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忧患变迁,他本能会对痛苦生起畏惧、躲避之心,希求安乐。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他会进一步认识到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等幸福也是无常的,终不离痛苦。
轮回中痛苦普遍存在,要想彻底地离苦得乐,只有解脱轮回。
注: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
Question & Answer
⌘
问:苦和乐怎么定义?人觉得自己苦还是别人提醒他:你很苦?
答:苦乐是感受,不是概念。你自己觉得苦,对你而言就是苦;你自己觉得乐,对你而言就是乐。
佛教所说的苦范围很广,既包括粗大、显而易见的痛苦,也包括微细的不如意感,像幽怨、缺憾、无可奈何等细腻的苦受。你想想平日里自己这一颗心的状态,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牵挂和遗憾,纯粹的快乐感受大概很少经验。
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人到一定年纪,就知道确是这样。
问:佛法教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解脱是脱开世间的万般苦难,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那时我们剩下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尝过了苦,才能体味甜,有了渴,才珍惜水,有了太阳的东升,才有西落,有失去的痛苦,是因为有拥有的欢乐。如果所有的负面的、不好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解脱的去处是什么样子的?
答: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舒服。这是龙树菩萨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用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适合。
问:如果只有一杯水,该给自己喝还是该给别人喝?如果慈悲的代价是害己,还需要慈悲吗?慈悲的限度是什么?
答:我觉得慈悲无所谓限度,能慈悲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内心开放的能力。如果只有一杯水,上等发心的人会选择给别人喝,中等发心的人会与别人分着喝,心量比较小的人会留给自己喝。
如果你还无法做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努力实现双赢也很好。即使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追求共赢也比只考虑自己更为聪明,更可持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其实总是有办法找到共赢点、平衡点的,当然这需要心胸和智慧。
问: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该怎么办?
答: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是骗人,能想出用这种法子骗人,还不是因为穷?我并不认为贫穷就能作造恶的借口,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宽容的理由。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问: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吗?
答: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布施乞丐就是在纵容犯罪,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大家平时吃饭、消费不就是在纵容造假吗?因为大家如果都不吃穿用度买东西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挖空心思去制造毒大米、地沟油、假币之类从中牟利。
你不能要求大家都不去买米买油,以让那些造假者没有骗人的机会。很显然,这没有道理。吃饭是正当的,就像乐善好施一样,没错,有些人迫于穷困出来乞讨,也没错,错的是造假造恶的人,真正应该阻止和指责的是这些人。
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我们要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和信息去做判断,的确很难,但是善行还是要继续。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若 一 众 生 未 得 度 我 佛 终 宵 有 泪 痕
文/希阿荣博堪布
图/PEXELS
摘自/《次第花开》《透过佛法看世界》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向上滑动图片获取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