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5课-隐藏窍诀&名词&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一
要忏悔的罪业有哪些
(一)忏悔谤法罪
1、对显教起邪见诽谤
2、对密教起邪见诽谤
3、对于佛法,执着一者是成佛障碍,另一者是成佛方便,贪执自宗,嗔毁他宗
4、对某宗佛法轻视不恭敬,在不通达密意时,随口批评、贬低、呵斥
5、对显密经续论典,轻视、亵渎
6、以上罪业是否教他作、见作随喜
(二)忏悔五无间罪
1、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2、教他作、见作随喜以上罪业
(三)忏悔近五无间罪
1、对比丘沙弥恼乱、辱骂、打缚
2、轻蔑、损坏法衣
3、毁坏女众戒律,或制造违缘
4、毁坏、贩卖佛经佛像,对经像亵渎、谤讪、不恭敬
5、毁坏佛塔或妄加评论,在佛塔前不恭敬等
6、毁坏经堂,在经堂内睡觉、丢口水、鼻涕、茶渣、放屁等
7、在经堂内坐污秽的座垫
8、毁坏三宝殿堂、法座、供器等
9、占三宝地
10、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四)忏悔杀生罪
1、杀人,堕胎
2、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
3、钓鱼、射鸟、填穴、覆巢、破卵、伤胎、发蛰、惊栖等
4、是否有以下不慈悲众生的行为
5、见杀不救
6、见人畜死,不起慈心
7、役使畜牲至精疲力竭,不怜其苦,强行役使或鞭打
8、欺弄损害盲人、聋人、病人、愚人、老人、小孩; 笼系禽畜
9、见鳏寡孤独、贫民、饥渴、寒冻等不做救济;
10、看暴力片、战争报导等而随喜
11、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五)忏悔不与取罪
1、不与取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
2、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损坏不赔偿
3、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借贷不还
4、偷税漏税,威取诈取,小出大入
5、公款挪为私用; 因果差错,非专款专用
6、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六)忏悔邪淫罪
1、非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而行淫
2、欲染娼家
3、婚外恋
4、见良家美色,起心私之
5、观看、传播淫秽书刊、绘画、影视
6、鼓吹欲爱
7、于不清净场所过往观听
8、意淫、手淫
9、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七)忏悔妄语罪
1、未见佛菩萨、鬼神等而说已见;
2、未得证相、授记等而说已得;
3、未通达法义而说已通达;
4、对正法、上师、僧众无理诽谤;
5、欺骗上师、父母等;
6、为求名闻利养妄说功德,欺骗信众;
7、世间经商等时为求名利而说妄语;
8、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八)忏悔离间语罪
1、挑拨上师大德与其眷属之间的关系
2、破坏佛教团体之间的关系
3、破坏道友关系
4、离间他人骨肉
5、破人婚姻
6、离间同事、朋友、邻里、主仆、师生等关系
7、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九)忏悔粗恶语罪
1、对上师、三宝、尊长、父母、平交、卑幼说粗恶语
2、出损德之言
3、扬人之恶
4、取人外号
5、刻意搜求先贤之短
6、辩论生嗔而恶口
7、指责佛像佛塔
8、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十)忏悔绮语罪
1、宣说斗讼竞争语
2、乐说无关语
3、对外道论典、外道咒以爱乐心受持讽诵
4、在大众场合喜谈王论、臣论、盗贼论等
5、说戏笑、游乐、爱欲等语
6、说醉语、颠狂语
7、说邪命语
8、念诵经咒夹杂世语
9、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十一)忏悔贪欲罪
1、占人财产之心
2、贪求供侍之心
3、贪求恭敬之心
4、贪求利养之心
5、炫耀功德、贪图名声之心
6、贪求天人妙欲之心
7、贪求权位之心
(十二)忏悔嗔恚罪
1、心想如何令他遭受杀缚
2、愿他由他缘或自身任运损耗财物
3、念他已作正作无义而思报复
4、愿他现世丧失亲属
5、愿他现世丧失资产
6、愿他现世事业失败、功名不成
7、愿他闻思修等善法失坏
8、于他遭遇不幸内心欢喜
9、愿他亲友以自缘或以他缘而衰损
10、愿他后世堕落恶趣
(十三)忏悔邪见罪
1、谤无前后世
2、谤无业果,认为修善无功德、造恶无过患
3、谤无三宝
4、谤无净土
(十四)忏悔具力重罪
1、以犯戒身受用僧物
2、以已施僧众比丘物,自用或转施在家者
3、毁犯尸罗而受信施
4、缓学处而受信施
5、道友之间互相嗔恚
6、对菩萨忿恚、厌背,或起不悦意心
7、轻毁菩萨、说菩萨恶称
8、障碍菩萨善行
9、对上师轻慢,生起胜过上师等恶心
10、对上师语不恭敬,说上师过失
11、对上师身不恭敬、不承事
12、违背上师言教,不依从、不重视
13、对上师起邪见
14、障碍上师事业、善行
15、舍弃上师
16、对父母有失敬养
17、违背父母合理训诫
18、父母责怒而生嗔、抵触
19、父母有过不善巧劝化
20、父母殁后不超度资荐
21、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参考资料:《净障修法文(益西彭措堪布)》,建议:阅读通篇《净障修法文》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5-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我的上师,虽已获得了究竟的果位,但为了接引凡夫行者,仍然示现次第修学——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一修学。
资粮道
通向涅槃之本,积集顺解脱分善业所摄广大资粮;由闻及思通达无我总名总义;修四念住、四正断及四神足,以厌患断除引轮回苦粗分应断;证得天神、神通及法续定所有功德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加行道
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与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即“见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修道
行位三道之一。
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三界修惑之位也。
菩萨乘十地之间断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也。既于见道,一旦照见真谛,更修习真观,故谓为修道,四教仪六曰:“二三果去重虑缘,真名修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学道
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见《成唯识论》卷六。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原文:我的上师,虽已超越了轮回与寂灭二边,但为了度化众生,仍以善知识形象在三有中示现,而且与一般人无二:有行住坐卧,也有生老病死。
寂灭
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不管是修显、修密,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和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显现证悟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罪障
罪恶为得善果之障。又于闻妙法为障者。随求陀罗尼经曰:“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灭,即得生于三十三天。”法事赞曰:“阎罗司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习气
习惯。内心对种种善、不善、处中之外境、长期惯习之气隐存沾染于心识之上者。
——《涌莲藏真》
佛教所谓烦恼在心中接续不断形成的余习,如说生前习气发作。
——《佛学词典》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儿子又说:“唯有用佛陀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才能净除我们的罪障和垢染。”于是他们去依止佛陀,最终获得了圣果。
八解
一、有色,观诸色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祖庭事苑(北宋·陈善卿 编)》
原文:佛陀为他剃度以后,将他带回精舍。他也通过精进修持,获得了阿罗汉果。
精舍
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这时,鼻揉多罗菩萨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印三昧”,并从身上显现出无量如来,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圆满。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听闻这个偈子当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梦如幻,从而离开一切缠盖,获得无生法忍。
缠盖
缠与盖。缠与盖都是烦恼的别名,缠有十缠,盖有五盖。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无生法忍
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5-定解B09-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第115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