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54.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若所待可成,待何成何法? |【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154.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若所待可成,待何成何法? |【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1-24

已二(破人我之能立)分三:一、破人我之比喻——观燃可燃品;二、破人我之所依——观本际品;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


首先讲第一部分,破人我之比喻——观燃可燃品。


十观燃可燃品


庚一(破人我之比喻——观燃可燃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火薪自性成立;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呵斥所破之见。

壬一(破火薪自性成立)分三:一、破火薪之本体;二、破彼之能立;三、彼二之摄义。

癸二(破彼之能立)分二: 一、破观待之能立;二、破现量之能立。

子一(破观待之能立)分四: 一、破前后之观待;二、破同时之观待;三、破成与不成之观待;四、摄义。


丑二(破同时之观待):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

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


藏文译本颂词:


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

若所待可成,待何成何法?



中观宗驳曰:如果同一时间当中, 一法依靠观待另 一法而成立,那么该法还将成为另一法的所观待之法, 如果所观待的法自性可以成立,那到底观待何法而成立何法呢?


意思是说,如果认为火依靠木柴而产生,那所观待 的木柴反过来又要依靠火而产生,在同一时间当中,两者这样互相观待而成立根本不合理。


颂词没有具体讲不合理的原因, 《显句论》和《般 若灯论》里阐释得也不广。但我们可以从火薪的本体同时已经成立、同时尚未成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如果第一刹那火薪的本体同时已经成立,这时是否需要再用木柴生火呢?根本没必要。因为所谓观待,是指一法依靠另一法才能产生,收集木柴的目的就 是要生火,如果现在火已经有了,观待木柴就没有任何 必要。反之,如果木柴第一刹那已经成立,它也无需再 依靠火来成立,所以,从木柴的角度讲,观待火也没有任何意义。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里用了牛角来比喻:对于 牛头上的两支角,人们都认为左角和右角互相观待而成 立,但实际上,两支角既然同时存在,各自住在各自的 位置,互相观待就没有任何必要。所以,如果两个法同时已经存在,观待关系就不能成立。


反之,如果第一刹那火薪的本体尚未成立,同一时 间当中,火需要观待木柴而成立,木柴又需观待火而成立,那么两者的本体最后都无法成立。为什么?


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的讲义里都用了一个比喻 来说明:两个人渡河时因船只毁坏而落入水中,由于两人都不会游泳,所以最后谁也救不了谁。


《前行》里有个公案也讲述了这个道理:以前,有 母女俩在过印度恒河时不幸落水,当时母亲想:“只要女儿不淹死,我死了也不要紧”,女儿想:  “只要母亲不淹死,我死了也没关系”,虽然两人互相紧紧搀扶着对方,但最终都淹死在水里。


前两天色达观音桥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三菱 吉普在行驶时翻车掉进了河里。车上载了一家人,司机 (父亲) 被甩出车外昏了过去,他的孩子和其他几个家 人随着车一同翻进了河里,当时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 大声呼喊着:爸爸救我啊!救我啊!……然后就沉了下 去。这时再怎么喊也没有办法,他的爸爸已经昏迷不醒,根本救不了他们。所以这样观待的法不可能成立。


(大家的眼神都有点不对了,好像马上就要哭起来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所观待法的本体是依靠能观 待法而产生,但现在能观待法自身都不成立,需要观待 所观待法才能成立,那两者到底谁观待谁而成立呢?最 后都无法成立。由此可知,如果两个法同一时间互相观待,则两者的本体都不能成立。


虽然人们一般会认为,这边那边、好坏、长短等法 是同时观待而成立的,也常说,比较而言他是个好人, 比较而言他是个坏人……但这些其实都是人们依分别念 而安立的假相,若详细观察,世间所有观待之法都不能成立。


当然,在安立名言时,在未观察的情况下,也可以 承许有这样迷乱的观待假象,就像在梦中喝水也能解除 梦中的干渴一样,但除了假相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实有之法。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144

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


145

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


146

如是常应燃,不因可燃生。

则无燃火功,亦名无作火。


147

燃不待可燃,则不从缘生。

火若常燃者,人功则应空。


148

若汝谓燃时,名为可燃者。

尔时但有薪,何物燃可燃?


149

若异则不至,不至则不烧,

不烧则不灭,不灭则常住。


150

燃与可燃异,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


151

若谓燃可燃,二俱相离者。

如是燃则能,至于彼可燃。


152

若因可燃燃,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而有燃可燃?

153

若因可燃燃,则燃成复成。

是为可燃中,则为无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