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74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现在学习《安忍品》中修持安忍的方法。上一课宣讲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痛苦,以及痛苦有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去除骄慢心、激发大悲心的功德。本课宣讲在面对令我产生痛苦的对境时,我们当具有正知正念,思维正法,认识到作害者身不由己,所以不应该产生嗔心。主要从作害者无有自主、无心两方面分析,并归纳总结一切烦恼罪恶是因缘而生,外缘没有想生嗔恨心,嗔恨心自己也没想产生。本课用了5组颂词阐述以上内容:
1. 作害者——无有自主。
很多人对他人生嗔恨心,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那对疾病这种经常令我们痛苦的来源为什么不嗔恨呢?有人说风胆涎等病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他们自己没有主宰。但他人是故意伤害我们,所以会起嗔心。实际上有情众生伤害我们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因为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因业风吹动才产生种种心念和行为,这些因缘和合时才有了伤害行为。就好像人们不愿意生病,但业力现前时、四大不调,各种病苦会不期而至地折磨自己一样,他人恼害我们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详见颂词1、2)
2. 作害者——无心。
因缘聚合时,人们内心虽然不想生嗔恨,但一般凡夫人往往无法自主,嗔恨会自动地爆发。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去想我要如何如何生起嗔恨,没有这种主动的心理预设过程,嗔恨也会自动生起。我们观察自己生嗔的原因、过程,会发现这些只是一个习惯的执着过程,并非有我们自主的力量。(详见颂词3)
3. 不由自主之摄义。
以嗔心为主的贪、痴、嫉妒、骄慢等烦恼,以及这些烦恼引发的罪业,如杀盗等佛制罪和自性罪,与嗔心一样,都是依靠因缘聚合才显现,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以自力生起。在嗔害事件显现时,只要我们能了知它是缘起法,嗔害法与嗔害者都是如此,根本无有自主,那就会平静地安忍他人的嗔害。(详见颂词4)
4. 无心之摄义。
在遭受他人伤害时,不能嗔怪他人,但是不是另有罪魁祸首呢?生起嗔害法的因缘,是不是该负责呢?答:不应该怪因缘。因为生起嗔害烦恼的种种因缘,也是没有主体的,它们并没有主动生起嗔害的意念。而且各个因缘本身,亦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从嗔恨等烦恼产生后去观察,因缘聚合后产生的嗔恼果,也是一个暂时的缘起现象,并没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因此也不会有自我主体的观念,不会有“我要生起”或“我已生起”的想法。(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颂词1-1
科判分析
上节课学习了苦害对修行人有一定的帮助和利益。有人就认为——身体忍受苦痛能带来利益我能接受,但是对于外敌制造种种违缘,我无法忍受。这个颂词讲,有情众生伤害我们如同风胆涎这样疾病一样,都是因缘聚合而产生的,因此不应该对作害者生瞋恨心。
颂词1-2
消文释义
如果你不瞋恨风、胆、涎病——这些痛苦的出生处,那为什么要瞋恨有情呢?他们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渊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这里形容痛苦聚集之所。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辩论:为什么对作害者要修安忍?
①世间人的认识:敌人对我制造违缘,让我内心痛苦,我不应该对他安忍。
②反问:
A. 风胆涎等疾病,经常折磨我们,是痛苦的来源,为什么不瞋恨他们?
B. 风胆涎的疾病和怨恨的敌人,同样都是痛苦的来源,为什么只对怨敌恨之入骨,对疾病的来源身体不生嗔恨心呢?
③世人回答:
A. 疾病是业力、四大不调等因缘不由自主而形成,所以没必要嗔恨。
B. 怨敌伤害自己是故意而为,所以才生嗔恨。
④解答:
A. 怨敌造违缘作害也是因缘而生。
B. 世间任何一法,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如同镜子与镜中的影像一样。
C. 如果没有因缘,成千上万个怨敌聚在一起也不会对你构成伤害。
重点2. 教诫初学者。
①困难:初学者万事开头难,学习安忍时进时退的现象很正常的。
②坚持:要长期反复串习,反反复复去观察嗔恨的过患、安忍的功德。
③结果:修行会有明显长进(如自相续烦恼得到调伏等)。
④总之,只要努力,修行一定会增上。不串习,永远无法圆满(安忍度)。
重点3. 以公案教诫。
①通过“百忍堂”的主人在接受考验时,被改成“不忍堂”的公案。
②上师提醒我们平时应时时提醒自己安忍,现实中的种种对境会来考验自己。
(颂词2)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颂词2-1
科判分析
上一颂学习了疾病和怨敌对我们的伤害都是因缘聚合而产生的,这一颂用比喻说明这个问题。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是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生病的伤害。
大家都不喜欢生病,然而一旦因缘具足,如四大不调、饮食不当,以及前世杀生、殴打众生的业报成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各种疾病也会不期而至。
重点2. 死亡的伤害。
身体是五蕴假合之躯,到了一定的时候,谁也没办法控制业力。
重点3. 怨敌的伤害。
①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恼害他人,让自心处于烦恼中。(没有人天生就想伤害他人)。
②由于前世习气、嗔境现前、非理作意,烦恼爆发,自己无法克制。
③如同众生不愿意也会生病一样,怨敌也是被烦恼左右。
④结论:怨敌对我们的伤害是身不由己。
重点4. 如何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嗔恨心 or 慈悲心。
①有觉知、有智慧的人都会明白,怨敌伤害自己都是因缘所生。
②故,不仅不应对他人生嗔恨心,而应生起大悲心。
(颂词3)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颂词3-1
科判分析
上一颂讲怨敌对我们的伤害是身不由己,这一颂讲怨敌并不想生嗔恨心,却不由自主地生起。
颂词3-2
消文释义
心虽然没有思维“我要嗔恨”,但人们仅以外缘自然生起嗔恨,而此外缘也未曾思维“我要生起嗔恨”,但嗔心还是同样会生起。(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对作害者要修安忍?
①世间人的认识:胆病等没有想作害,而怨敌却有加害我的想法,所以我要嗔恨他。
②观点 1:嗔恨心并没有思维“我要嗔恨”的作意。
A. 不具因缘:若没有我的存在和他的烦恼等作为因缘,他想嗔也生不起来。如安忍修的好的人,让他使劲对一个人生嗔恨,也很难生起。
B. 因缘具合:怨敌依靠烦恼的吹动,加上前世我害他等因缘,今生才对我生起猛烈的嗔恨心。
③观点 2:嗔恨心无人主宰。
A. 嗔恨心不是非理作意、不快乐意识、不悦意外境等聚在一起,共同商量让它爆发。
B. 烦恼就像冒烟一样,只要外境的因缘齐全,就自然而然产生。
④结论:不应对怨敌生嗔心,因为他没有力量自主,因缘聚合一定会随烦恼而转,无法约束自己的身心。
重点2. 教诫:
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否则一旦因缘聚合,在不愿意情况下,可能对严厉的对境生嗔心。
重点3. 公案及启示。
①某将军求出家,宗杲禅师见他习气重,劝其慢慢来。将军心急,早起到庙里拜佛, 禅师开玩笑:“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很生气:“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禅师却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②启示:
A. 有些人一遇到对境,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嗔恨心就突然爆发了。
B. 看见别人发脾气,应该学会理解他,毕竟这是他没办法控制的。
(颂词4)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颂词4-1
科判分析
上两颂讲了怨敌伤害我们是不由自主和无心的,这一颂讲烦恼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没有一点自主权。
颂词4-2
消文释义
所有的大小过失,各种各样的轻重罪恶,它们都是由外缘力而产生的,完全没有自主的力量。(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众过失:以嗔心为主的贪、痴、嫉妒、骄慢等五种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烦恼。诸罪恶:烦恼引发的自性罪和佛制罪。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烦恼及罪恶如何产生的?
①烦恼过失和罪业与嗔心一样,都是依靠因缘聚合才生起,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以自力生起。
②贪心。
A. 上师如意宝:“从贪心的角度而言,贪心并非以自力生起,它是依靠因缘聚合才起现的。”
B. 《俱舍论》中说:“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贪心。”
③嗔心。
上师如意宝:“对怨敌生嗔也是同样,依靠非理作意、对境现前、习气存在,嗔恨心就会马上出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怪别人,这完全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重点2. 公案。
①安世高法师累世修行,有宿命通,身为太子却主动到有缘地区偿还命债,最后又投胎太子,做了法师。通过安世高法师三世经历说明有些不如法的事情和前世业力有关。
②只要有因缘,果报会以各种方式成熟的。如我们无意中打了别人、踩人一脚,这些过失,相当一部分与前世有关。
③有些人遭到他人的无端诽谤、加害,自己就非常想不通,其实这不一定是今世的冤仇,很可能来自于遥远的前世。
颂词4-4
相关教证
1. 《释量论》:“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
2. 整个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全部都是因缘而成,因缘一旦聚合,其果必然产生。
(颂词5)
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
颂词5-1
科判分析
上一颂讲烦恼及其引发的罪业是因缘而生,是不由自主,这一颂从另一角度讲因缘相聚必会产生嗔恼,嗔恼并没想过我要产生。
颂词5-2
消文释义
那些聚合在一起的引生嗔恼的众多外缘,没有“要生嗔恨”的动机;而因缘所生的嗔等烦恼,也没有“我要依靠这些外缘而产生”的想法。(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释义分层。
①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能生的角度(观待因)聚合在一起能产生嗔恼的形形色色外缘,并没有“我要生嗔恨心”的念头。
②所生诸嗔恼,亦无己生想——所生的角度(观待果)而所产生的果——嗔恨烦恼、罪业,也没有“我要依靠这些因缘而产生”的想法。
重点2. 外缘不想生嗔。
①嗔恨心的产生条件:眼根、外境、心识。
②嗔恨心的产生过程:如外面有一个人(外境),我看见(眼根)他的行为不如法,心里接受不了(心识),这三种因缘结合起来,才能引发我的嗔恨心。
③分析:没有哪个因缘主动生起,共同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只要对方的行为跟你的非理作意结合起来,必定会产生嗔恨。
④结论:这是一种因缘,不是哪个因缘去故意造的。
重点3. 嗔恨心自己也没想产生。
①因缘所生的嗔恼之果,本身也是一种假合,找不到真实的本体。如同土片瓦石等材料建造的房屋,是暂时的缘起现象,无有实存的主体。
②嗔恨心从本体、因缘、体性上观察,也是了不可得,因此嗔恨本身也是假合,并无真实本体。
③嗔心既无本体,也就没有“我要产生”的念头了。
④结论:嗔恨作意“我要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完全不可能。
重点4. 遣疑——现量感受到嗔恨心,不可能说它不存在。
①虽然嗔恨心不会有“我要生起”或“我已产生”的作意,但对方确实以嗔恨心在加害我。
②佛早把真相告诉我们了,“诸法缘起生,是大沙门说”。
重点5. 如何克制嗔心?
①世间人的方法:林则徐写“制怒”警醒自己。
②佛法:
A. 要知道嗔恨心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梦如幻,无有本体,既无本体,对方以嗔恨心伤害我,我为什么要忿忿不平呢?
B. 对方的嗔恨心如梦如幻,我的嗔恨心也是如梦如幻,若通达了这个道理,生活中就不会太执着,没有执着的话,便会束缚的网(烦恼)中解脱出来。
③古代故事中的圣者教言:
你要知道一个字——怒。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心就被它踩在脚下,永远做它的奴仆。而你一旦离开了愤怒,就会得到自在,获得解脱。
重点6. 上师教诫:
①相续中一旦生起嗔恨心,善根会被摧坏毁无余,心也时时处于痛苦当中。(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②如果离开嗔恨心,生活会非常快乐。
③因此,大家在接触人的过程中,尽量要克制自己的怒心,摧毁相续中的嗔恨心,修持到一定程度,行为会变得非常调柔。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