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法师辅导|第07课 返回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法师辅导|第07课

有愧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1、总说

无愧还有几种表现:白天经常饮酒作乐或赌博等,沉迷在损害名誉的诸法中,晚上对不净行非常有兴趣。白天晚上都不安住在善法中,都安住在颠倒的行为中,这也是没有惭愧的人。

2、分说

(1)白昼饮酒

世间饮酒过患:一种让心性迷乱的很大的外在助缘,能够让有情产生贪执、上瘾的助缘;致病;败家。

出世间对饮酒要求:

小乘:戒律第一条(不同教证中观点不同,也有说戒律第一条是不杀生的)

大乘:应该遮止,密乘中虽然有些地方说荟供的时候要有酒,但是像荣索班智达、堪布慈诚罗珠、大恩上师等大德在讲密乘戒时讲到,所谓荟供时的饮酒,是用手沾一点点酒在嘴皮上抹一下,就表示已经接受了荟供的物品,没有舍弃誓言物。

法师忠告:所以对于初学者,为了在世间当中保持佛法的清净,不使人去诽谤密宗,很多大德在讲解密乘戒的时候,对饮酒的问题讲的也是非常的清楚(遮止饮酒)。对我们来讲,在灌顶、荟供的时候遇到酒,就这样处理比较好。

(2)赌博

世间赌博过患:贪欲;自律性差;耗尽心智。

出世间赌博过患:是一种空耗暇满的行为。

知识扩展:在《亲友书》中讲到了六种损害名誉的法,其中也有赌博,还有聚会、结交恶劣的朋友等,都属于损害名誉的法。

(3)“夜间唯作不净行”

苦:对于损害自己的名誉、财富的不清净、不高尚的行为非常耽著。

集:晚上不思考有利的事情,也不打坐修行,只是耽著于不净行。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1、总说

在无义的琐事中耗尽了一切时日,不修善法,造种种不善业。对这种行为不知道惭愧、羞愧,这些也是属于无愧者。

2、分说

(1)首先做无义琐事

世间:

苦: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集:打牌、逛街、网上聊天。

灭:对于自己的工作、家人的责任、社会的回馈、利益他人等方面多做有意义的事。

道:修练高尚的行为。

出世间: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修禅定、打坐、念咒、闻思,或者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且造种种不善业”

    1)从四谛角度分析

苦:无改正心,连羞愧心都没有,就是无愧者。

集:在无意义中耗费时日,还造很多不善业,经常喜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灭:对自己的修行,对别人内心的调伏,都有利益。

道:要知惭有愧。

    2)知惭有愧功德

功德1:很多的恶行就不敢做,不愿意去做,或者没有兴趣去做。

功德2:会遮止很多恶业。如果没有惭愧心,很多事情没有顾忌、经常去造。

功德3:在迫不得已情况下造恶业,如果这个时候内心有惭愧心,虽然造了罪业,但因为惭愧心力量的缘故,不会太重。

功德4:惭愧是一种力量很大的一个善的心所法,所以如果一个人在造罪业的时候有惭愧心,就会受持戒律。

功德5:如果有惭愧心,造的罪业忏悔起来也很快,很容易清净。

    3)不知惭有愧的过患

过患1:有些时候虽然是很小的罪业,但是没有惭愧心,以一种无所谓的心去造罪业,显现上面罪业很小,但是因为无惭无愧的缘故,罪业就很重。

过患2:没有惭愧心就是一种轻视的心,比如对这个戒律很轻视,觉得佛陀就这样规定的,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问题,以这样的轻视心,即使去造一些很小的罪业,忏悔起来也非常困难。

    4)善用信息化媒体

自己做任何事情不用广而告之,因为多一个人了解,就分散了别人的心。如果是不好的事让别人产生随喜、分心,这样对自己来讲也是不好的。(法王老人家曾说: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1、总说

在现见圣教和正规的时候,不产生喜乐的心,也不产生希求、追随的心意,这样也是无愧者。

圣教和正规分别代表两种,一个是出世间法,一个是世间法。二规:一个是法规,一个是世间规。圣教是属于出世间的法规,正规是属于世间规。

2、分说

法规:内心有善根、有惭愧的人,当他看到圣教中规定地或者描绘地,要让自己心地贤善、禁止恶业、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或者讲空性等等正言的时候,他就非常高兴。内心看到这些教言就非常欢喜、高兴,而且在欢喜心的基础上,发起一个我一定要产生这样的功德,追随殊胜的印迹去修持,产生追随的心。如果是这样,对于善法或者是破恶方面,有想要追随的心,就是知惭有愧者。

世间规:如果看到世间上一些劝善的书籍,劝善的行为,或者做为一个世间人,应该孝敬父母,对于兄弟姐妹等应该有比较好的心态,对上面要有恭敬,对下面要保护,对其他人,应该随时准备帮助别人等等,这些都属于世间的正规。

圣教是通过佛的遍智,很多菩萨的智慧抉择传递下来的。很多古人的行为比较贤善,有些可以和佛、世间的天人交流,把能让大家得到利益的行善的规矩制定下来,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功德等。虽然没有佛法讲的透彻,但按照这些贤善的人品、好的道德规范去实行,天人会很欢喜。

天人和人的关系:从佛法的侧面来讲,天人也非常依赖人间,如果人间行善多,仙人的力量就会越强,受用等其他方面也会得到很大利益。反之,如果世间恶业非常兴盛,天人的受用,尤其是天人的力量就会减弱,天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伤,黑法方面天神的力量会越来越大,人间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少。所以不欢喜圣教正规,“此等亦是无愧者”。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1、总说

总而言之,所取所舍的一切事情没有标准,随意按照自己的分别念去行持,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已经脱离了世、法二规,这个人就是愚笨的、无愧的人。

2、分说

苦:脱离了世、法二规即是愚笨无愧者。

集:随心所欲,完全凭自己的喜好行事,没有定准随便取舍。

灭:安住于比较正确的心态和行为,果也会善妙。

道:

出世间:佛弟子应当依靠佛祖语言做为标准来取舍。佛陀是遍智,对于因果、处非处的问题看的非常清楚,所以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就是一种定准。

世间:遵守道德规范、法律。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1、总说

一个人具有惭愧心,就能够遣除颠倒和散漫的行为。“设使无惭无愧”,一个人无惭无愧,教言对他就没什么用处。教言是帮助有惭有愧、知惭有愧的人做取舍、修持善法的。但如果是无惭无愧的人,面对这些教言,就好像把青草放在狗面前一样,是不会有丝毫兴趣的。

2、分说

苦: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会一无所得。

集:一个无愧者对于圣教、世规没有希求心。

灭:断除颠倒的行为,则护法神、白法天神会非常欢喜,也会鼎力相助;对自己后世趋入善趣,获得解脱道的帮助也会非常大;自己的行为就可能会变成别人参照或者效仿的对象。传递这样好的行为、好的功德,很多跟随行持的人也会得到利益。

道:具有惭愧心,就可以断除颠倒和散漫的行为。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复次心具惭愧者”,如果一个人的心具有惭愧,“终不远离世法二”,那么这个人始终不会远离世规和法规这两种“殊胜善妙之规道”。第二句“终不远离世法二”和第三句“殊胜善妙之规道”连起来看,世间的规道和出世间的规道都不会远离。所以“恒常行持不放逸”,自己就可以经常安住在不放逸当中。

此颂词是有愧与不放逸之间的过渡。如果一个人有了惭愧,不会远离世规和法规,就会恒常行持不放逸,具足不放逸的种种功德。

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1、什么是不放逸?

全知麦彭仁波切首先定义什么是不放逸。

非常小心翼翼地守护自己身心的状态叫做不放逸。所以“恒时郑重谨慎者”,一个修行者或者世间人恒时非常郑重谨慎,这种状态叫做不放逸。

2、教证

《入行论》中也有一个不放逸品(第四品)。

3、从四谛角度分析

苦:世间人失去世间正直者的身份;修行者也会失去修行者的身份。

集:放纵身体会造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放纵心就会产生贪欲、嗔恨、愚痴、嫉妒、傲慢等罪业。

灭:了知取舍,郑重谨慎,护持自己身语意的行为,不会有烦恼。

道:非常小心谨慎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身体不要造恶业、不要做非法的事情,不要违背世间的法律;心安住在善念中,不胡思乱想,郑重谨慎。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1、总说

从孩童、成年人、老人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如果没有小心谨慎,没有安住在不放逸的状态,就会沉迷于各式各样放逸的状态中。

2、分说

苦:放逸的人。

集:“孩童沉迷游戏乐”:小孩对于游戏、玩具非常耽著,身心沉迷于游戏中,没有办法出离。但毕竟是小孩子,他的智力等各方面还没有成熟,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地方。

“成年沉迷贪嗔境”:成年人贪嗔的对境比较多,贪嗔的习气比较重。他对于贪嗔的外境会越陷越深,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追求。为了得到所贪的东西不择手段,如果谁阻止自己得到这些,嗔恨心也会非常大,而且通过贪嗔会引发很多身语的行为。

“老年迷惑身心衰”:老年人迷惑于身心的衰败中,担心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担心自己走向死亡、身心没有,从此开始终结。

灭:不放逸的人。

道:安住在殊胜的世间规、法规中,修行者全身心地修持佛法。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1、总说

此处讲放逸的过患。

2、分说

苦:沉溺在恐怖轮回的淤泥。

集:被贪嗔痴等所迷惑。

灭:暂时压制或者究竟上连根拔除。

道:

世间角度:当产生一些非理的贪嗔等时,尽量制止自己的愤怒,不要去发脾气,要知足少欲。

出世间角度:系统学习佛法,并长期地闻、思、修佛法。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1、总说

有些人已经拥有了宝座、伞幡等等,虽然有了一定的地位、声望,但是如果自己的行为放荡不羁,有可能因为一件事情,在刹那之间,就会让他从高位堕入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中,就像被魔王的铁钩牵引,一点儿都不自在,马上就被他控制了一样。

2、分说

(1)“拥有宝座伞幡等”,

世间:虽然国王、官员处在这么高的位置上面,如果他们小心谨慎的话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如果他们的行为放荡不羁,没有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调伏自己的心、小心翼翼地取舍,很有可能会刹那之间堕入险恶的环境当中。有些是失去了以前的宝座、高位,有些是被关押或者判刑,或者造了罪业则死后就会堕入恶趣,这方面也叫险恶处,就像被魔王的铁钩所牵引,没有自在一样。

出世间:高僧大德、上师等如果自己按照佛法的教义、清净的戒律而行持,对于自他的今生后世都会有很大利益;如果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认真观察,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去取舍因果,行为非常放荡不羁的话,自己也有可能会在一刹那中就失去这种身份。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1、总说

这里面讲了三类怨敌可以毁坏三类众生。

2、分说

(1)“妙龄少女僧人敌”

苦:放逸,僧人就会失去修行的身份。

集:没有经常安住在正念中,没有忆念自己的戒律,没有通过闻思修来增上自己内心的功德、修持等等。

灭:不放逸的人。

道:对自己的身心观察地比较频繁。

(2)“贿赂国王法师敌”

三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贿赂国王或者官员,从而为法师制造违缘的人,这是法师的敌人。法师要在世间弘扬佛法,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有些人对于法师的名声、智慧、召集很多眷属心有不满,产生了嫉妒,他就有可能会想其他的办法,贿赂这些国王、官员,因为他们的权力很大,有可能就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制止法师传法。

第二种解释:最近一次大恩上师讲《二规教言论》时说,贿赂是国王和法师的怨敌。就是说不管国王、法师,只要遭遇了贿赂的话,这个贿赂会变成国王的怨敌,也会变成法师的怨敌。

接受了贿赂,国王就会失去判别的底线,如果国王都没办法用国法去做公正的判决,国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贿赂法师也是一样的,如果法师接受了贿赂,也不会再通过自己内心当中因果、法义的标准再去利益有情,通过钱财等好处,在判别或者对待弟子的时候,就会对贿赂他的弟子好一点,另外的弟子可能就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

第三种解释:大恩上师这次是这样讲的,国王、法师接受贿赂,贿赂就是国王和法师的怨敌,让国王没办法安住在国王的正直的状态,也没办法让法师安住在他自己真正应该取舍的状态。所以一旦接受了贿赂就会变成国王和法师的怨敌,这样解释也是非常好。

(3)“守护劣眷主人敌”

如果国王轻信一些小人、奸臣、太监等一些劣眷的话,国家就会有被灭掉的危险;如果领导对恶劣的员工加以守护,这个就会变成他的怨敌。

所以守护劣眷是主人敌。这些都是放逸导致的,没有仔细观察、小心翼翼地辨别,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4)“此等怨敌毁诸众”,这个怨敌就会毁坏各式各样的众生。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1、总说

这个颂词是让我们不要再放逸了,因为没有放逸的理由。为什么让我们放逸、安心而住的理由是没有的?因为我们还没获得解脱,没成佛也没成为阿罗汉。在这个世间、轮回中还有很多伤害我们的东西,我们还是在随风飘摇的状态中,没有任何让我们放逸、安心而住的基础。

2、分说

(1)“众生财富如闪电”

财富如闪电一般不可靠性,很快就消失。

(2)“身如浮泡无常性”

身体如水泡一样,刹那生灭,如浮泡一样没有恒常可靠的本性。

(3)“我等陷于病魔中”

病魔伴随左右,无时无刻不存在。

(4)“甚多逆缘围困故”

在轮回中有很多逆缘、违缘把我们重重围困,伤害我们。

(5)“犹如风中之残烛”

用比喻方法说,现在的众生就像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6)“无有少许可依赖”

总摄世间:财富、身体、健康、顺缘,真正观察起来,没有可以真正信赖和依赖的。那怕是想修法的心态、机会也可能因重重违缘所放弃。所以我们在世间中,还没有到达那种可以安心而睡、不需要操任何心的状态。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何故不思当来事”,为什么我们不思考一下现在我应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我以后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不想呢?应该思考,之后应该去做对现在、未来都有意义的事情。

《中观四百论》第一颂就是这样讲的:“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在整个世间,死主一步步逼近,但是我们现在每天好像没有死主、已经战胜死魔一样,像阿罗汉一样每天都安然而睡,也不思考以后怎么样流转,现在的行为对以后有利吗?有害吗?也不小心翼翼地做取舍、修行,非常放逸很安心而住。

对现在有利的事情:调伏烦恼、积累善根,或做一个非常清净的正直者,调伏自己的恶行等等,让自己品行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去做;对未来有利的修解脱道、菩提心、空证见、积累资粮,这方面也要做。

编写师兄:定解G05

审核师兄:定解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