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我们在这个模式当中,自己是认识不到的——【ZCKB】《释量论·成量品》27(上) 返回

我们在这个模式当中,自己是认识不到的——【ZCKB】《释量论·成量品》27(上)

文殊密语 2021-09-2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27

(上)



上集回顾

资深的受苦者并不真正了知苦谛——【ZCKB】《释量论·成量品》26(下)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2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成量品》。《成量品》主要是引导我们对佛陀产生最真实的信心,因明和佛教其他经论的特点不一样,它能够帮助我们从非道,或者邪见、疑惑当中退出来,进入真实的正道,这种具有殊胜定解的信心对于我们的修行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没有修行过,内心有很多怀疑邪见的种子,所以在我们修道的过程当中,它们就会发挥作用,成为一种障碍。如果我们在修道时犹犹豫豫的,就没办法真实趋入到所修的法当中,因此对于导师、所修的道、修道的修行者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对于修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成道必须要依靠这些因素,对于引导我们的导师佛陀必须百分之百的信任。如果对于导师不信任,就像在古代取宝的时候,不信任向导,也没办法顺利到达目的地,不能得到真实的宝物。同理在修道的过程当中,如果对于导师没有信心,也会衍生出很多问题。如果对导师没有信心,对导师佛陀宣讲的修行之道,也不会有信心。如果对于佛陀和所修的法没有信心,我们凭什么获得殊胜的解脱呢!想要真正调伏我们的烦恼,尤其是通过殊胜的修行来调伏烦恼,佛陀和佛陀所宣讲的教义是至关重要的。

 

世间有很多人宣称自己获得了觉悟,比如印度以前的六师外道,基本上都说自己获得了觉悟,宣称自己的法是真实趋向于究竟涅槃的道。不仅在印度,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乃至于现在、以后都会有很多人宣称自己获得了最高的成就,创立了某个教派、某种修法,这些情况在世间当中层出不穷。在这么多观点当中,怎样确定哪个是正道,哪个是非道呢?必须要通过正理来进行抉择。如果仅凭教证,外道也相信他们的导师,宣讲自己教法中的道理,这样就会分不清楚哪些是真理、非理,或者似是而非的道理。

 

每个教派都宣称自己开宗立派的祖师是唯一的正量,因为他是可以信赖者,所以自己的教义是最正确的。既然包括佛法在内的这么多道理都是这样宣讲的,我们会不会认为都是好的呢?这是不会的。因为里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果我们把不对的认为是对的,世间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取舍了。虽然佛法说,在胜义理论当中一切都是平等的,空性当中没有对错是非,乃至于没有众生和佛,也没有迷惑和觉悟,但是在名言谛当中,是非对错是肯定有的。

 

在这么多的说法当中,哪个才是能够让我们产生信心的方法呢?有些宗派根本没有道理,就是你必须要信,如果怀疑或者不相信,就会如何如何,后面有一系列惩罚的说词。如果信能够得到一些福利,如果不信就会得到很多惩罚,至于为什么这样他们没有讲。有些宗派讲了一些理论,比如我们学习过的数论外道、胜论外道等等,他们也有很多通过思维观察决定下来的道理,这些道理在某些方面相应于世间的缘起,或者我们的分别念,有着似是而非的一些说法。

 

在这些有根据,或者进行了推理的说法当中,哪一个又是真实的呢?想要了知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深入的去学习,对于自宗、他宗所宣讲的代表性观点都拿出来观察分析,到底哪些经得起观察,哪些经不起观察,分析观察完之后,我们就可以确定。因为佛法弘传下来的时候,有专门的观察方式,对于佛法怎么样产生信心,或对于外道的观点如何观察辨别,怎么破斥,很多道理都留在了法本上面,我们可以去学习。

 

虽然通过道理可以分析,但是进入解脱道也不是完完全全都要通过道理。凡是相应于我们分别念,或者在分别念的范畴当中,虽然通过宣讲,然后观察分析,可以确定一些道理,但是不一定完完全全要通过这个入道的。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善根,就是说在前世的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积资净障,或者发愿回向等等很多相应于解脱道的因素,也会发生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道理观察,一方面宿世的善根也必不可少。就我们来讲,除了一些有善根,或者对佛法产生了信心的人之外,如果因缘成熟的时候,还是应该学习一下存在于世间中各种各样的说法。

 






当然法称论师也说了“邪见无边故,一一难尽破”,只要众生还有分别念,就会有很多想法。邪见是无边的,没有必要一个个去破,也破不完,但是要把具有代表性的邪见拿出来。比如把邪见归纳成常见断见来破斥,在常、断见当中又分了若干类,观察这些不合理的观点,一一指出它的症结所在,哪里是不合理的。观察分析完之后,就可以建立自宗,对合理清净的观点做出判断。

 

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分别念可以接受这样一种方式。虽然佛法究竟来讲,的确是超离分别念的,证悟最终不靠分别念,必须要息灭分别念才能达成,但是最后我们真实的息灭分别念,现前无分别智慧的步骤,和我们现在的状态还有差距,也就是说凭着我们现在的状态,一下子要证悟无分别智慧,或者趋入最究竟的实相,相续当中的障碍违缘太多了,根本不行。必须要通过佛法的教育帮助我们遣除相续当中的邪知邪见,缺少的资粮,还有相应于实相的见解,也要通过佛法的引导来树立。

 

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该得到的得到,该抛弃的抛弃。如果我们想要通过佛法的引导来做,首先对于佛法本身要产生信心,这是一个我们长驱直入、毫无疑惑地修持佛法,以及趋入成佛之道的前行。因明的论典可以帮助我们做这个工作。虽然内外道都有因明,但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是佛法的因明。一方面来讲,佛法和其他因明共通的是三相推理,或者正量非量的辨别。另一方面,本论的不共之处是使用正确的推理来抉择佛陀为殊胜的量士夫,我们所随学的佛法的的确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方面对于我们生起决定的定解非常有帮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愿意跟随佛陀所开示的法门,去修证我们的身心,慢慢趋入于究竟的实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修持佛法中不共加行的皈依等等,才会有一个真实的基础,这时的修行就没有什么疑惑。

 

如果好好学习因明,尤其是学好《成量品》,生起的信心是比较稳固的。因为平时让我们信心动摇的因素,不外乎来自于我们的怀疑等分别念,因明主要是善巧地使用第六意识来把不如法的观点破掉,我们的分别念具有破掉内心邪见的功能。虽然这是分别心产生的,但是现在用分别心把这些不合理的说法,通过详细的观察一一对治之后,它再产生起来也是没力量的。为什么没有力量?因为运用观察理证的力量特别强大,所以我们内心潜伏的邪知邪见等分别念,再起来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能够产生对治的功能。

 

第二种让我们怀疑的因素来自于外在的观点,外在的观点也是由分别心发动起来的各种各样思想和言词,也离不开分别念。不管是自己的分别念,还是他人的分别念,已经形成某种体系的分别念,或者某个人突然出现的某种观点,都是属于分别念的范畴。我们应该通过因明把自己的智慧训练好。在因明的论典当中,观察破斥的有些是现成的观点,这种邪见怎么对治,那种邪见怎么对治,有些是法本当中已经讲过的,我们拿过来用就行了。还有一些没有出现的怎么办?法称论师出世的时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在他出世之前,或者入灭以后,乃至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邪见,有些在法本当中不可能出现。那怎么办呢?学习因明可以把我们的智慧训练的很好,如果自己有了这种殊胜的智慧,无论出现任何怀疑、邪见的说法,都可以去观察,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自己就不会受到影响。

 

不管是自己内心生起来的分别,还是别人灌输的观点,如果学好了因明,他的定解很稳固,智慧很深细,基本上不会受影响。他是有主见的,而且这个主见是来自于真实的依据。有些具有定解的人显现上也很顽固,佛法学得很深,别人说什么都不会随随便便去听的;有些没学问的人也很顽固,二者还是有差别的。学习因明的人这种所谓的顽固,契合于正理,不是随便讲讲而已的,这是摆在法本当中,谁都可以来看的。以前佛陀或者法称论师把它们宣讲的正理放在这儿,让大家来学,这是不是佛弟子自己的说法而已?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来看来学,都是摆在这里。



这种通过真实的依据,观察完真理之后产生的理念,完全不会受到内心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它叫做定解,不能叫顽固了。为什么叫定解呢?这是属于褒义了,顽固基本上没有什么根据,只是自己的习气、业力使然。虽然道理是正确的,但他就是听不进去,这方面就是一种顽固。两个方面表现差不多,但一个是有真实的推理,经得起观察的,一个是根本经不起观察。即便观点站不住脚,也不愿意承认的人也有很多,让他说道理根本说不出来。

 

顽固有两种,一种是契合于解脱道,第一种是不契合于解脱道。第一种,是契合于解脱道的人。他有没有定解呢?没有定解,但是让他改变对于佛法的看法是不可能的,这种稳固不一定是不好的。第二种是不契合于解脱道的人。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邪见,不管是否伤害众生,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事情需要一分为二来看。

 

现在我们学习的就是怎样通过因明的训练,来让我们获得有真实依据的深细智慧,而不是那种泛泛、笼统的智慧。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刚开始的智慧可能是很笼统的。我们所说的话和思维都有很多的漏洞,但是越学智慧会越深细,自己所说的话或者认知的观点会越来越契合于实相,它是契合于实相之道。为什么说有些不契合实相的观点说出来之后都有漏洞呢?因为它不是实际情况。如果用相应于本性的事势理进行观察的时候,总能挑出毛病。就像中观应成派的理论可以碾压下面所有的理论,乃至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也会碾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完完全全地相应于万法的究竟实相,这种相应于究竟实相的观点没办法找出漏洞,它就是本性了,而其他观点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实执,而这种实执都不是法界的本性,所以用了这么多的理论还有漏洞,只不过这种漏洞有层次,下面的宗派看不到上面的漏洞。

 

我们通过这种观点,一旦形成了殊胜的定解,那我们对于佛陀的信心会是牢不可破的。因为对所修的正道、佛法本身信心牢固,所以自己不容易退失的。不仅自己不会退失,也可以帮助别人不退失。如果别人也在守持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者受到似是而非的观点影响,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站出来给他分析这些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让他重新建立信心,这也是自利利他的殊胜途径。

 

我们在建立佛陀为量士夫的过程当中,前面分了两个科判,一是欲等顺式依道说,这个科判其实就是分析佛陀成佛的过程,每个步骤都是经得起观察的,通过前前的因圆满了产生后后的果。佛陀是自利圆满的,然后也是圆满了他利。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修道的次第、原理,以及正确性都可以成立。一方面成立了佛陀为量士夫,另一方面也是顺便成立了这个道是合理的。因为这个道是合理的,所以佛陀才通过这个道成佛。如果这个道不合理,佛陀也成不了佛。所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的同时,也成立了佛陀所经由的道是合理的。现在我们当然可以放心地依靠的这个道学习,也可以放心地去修行了。

 

通过欲利生,然后是导师、善逝和救护者,前面顺式依道说已经讲完了,我们现在学的是第二个科判,救等逆式说能知。通过救护者推出善逝,通过善逝的能知推出安立的所知就是导师,再通过导师推出他是欲利,而且是发了心的。逆式说能知就是前前为能知后后为所知,最后不管通过顺式、逆式观察都是合理的。

 

第一个是安立救护者,因为我们说佛陀是救护者,怎样成立佛陀是救护者呢?首先是欲等顺式依道说,然后是救等逆式说能知。第一个能知是救护者,即通过佛陀是救护者来成立佛陀就是善逝,就是说这么圆满的利他者佛陀是真实能够救度一切众生的。既然佛陀能够圆满地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就说明佛陀已经离苦得乐了。他是一个善逝,自利已经圆满了,这是第一个推理。








第一个能知是什么呢?第一个能知就是讲救护者,通过救护者来推出善逝。但是问题又来了,确定佛陀是救护者的根据是什么呢?这个地方要讲根据,这个根据是现量的。怎么通过现量的根据来推知佛陀是救护者呢?就是通过佛陀出世所讲的经典,这是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眼前的。虽然经典在不同的语系当中,比如南传佛教,或者藏传、汉传等等,在弘扬、翻译的过程中,它的增减不一样,有些多一些有些少一些,但是总的思想没有变化。

 

佛陀宣讲的正法,核心就是四谛。为什么佛陀讲了这么多法都归摄在四谛当中呢?谛是真实义的意思,观察起来完完全全符合于实际情况。佛陀所宣讲的四圣谛中,苦谛和集谛二者宣讲了众生的苦果和苦因,不仅宣讲了一切众生痛苦的状态,并且进一步宣讲了导致这种痛苦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众生流转的因,然后也讲了灭掉苦因的方法。完全灭掉苦果叫灭谛,灭掉集谛的因叫道谛。佛陀也讲到了如何对治苦果的苦因,如果苦果没有了,苦因也没有了,众生所有的痛苦就会息灭,在众生没有完全息灭一切痛苦的时候,从这个方面来安立为安乐,而且这种快乐没有退失的因素。因为让它退失的因素已经灭掉了,所以可以安立为永久的安乐。

 

如果让我们永久地离苦得乐,必须要把苦和苦因全部灭掉。佛陀讲了这种灭掉苦因苦果的方式、还灭的次第就是道谛和灭谛。即通过修道来对治集,这个集的因一旦灭掉之后,它的苦果也就没有了,这个苦果一灭就可以安立为灭谛了。这就是一个众生怎么样流转的过程。

 

后面两个讲到了息灭痛苦的过程,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法义完全可以归纳在四谛当中。只不过在大乘当中讲的集谛,要比小乘当中多一些,然后大乘当中所讲的道谛也要比小乘深广,比如说无我,小乘讲人无我,大乘讲二无我,除了人无我之外,还要讲法无我。从这方面来讲,因为大乘的道谛更大,所以灭掉的集谛也更广大。灭掉的集谛越广大,所获得的灭谛也就更圆满。

 

小乘获得的是暂时的解脱,大乘是真实的解脱,但是都可以归纳在四谛当中。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可以归纳在道谛当中,它可以息灭相续当中的烦恼障、所知障,这就是集谛。这个集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方面清净掉之后就会获得暂时,或者究竟的解脱,这个灭谛也是圆满的。

 

佛陀的灭谛叫做无余涅槃,真实无余没有剩下的。前面我们讲善逝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讲过,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大乘道乃至于密乘道也是一样的。如果要归纳密宗的法,也可以归纳在四谛当中。密宗的前行也会讲痛苦和苦因,在讲这个修法的时候,不管是通过灌顶,还是其他的法,都是相应于实相来修行,相应于实相的修行也就是道谛,最后不管是现前本具的佛性,还是安立离垢的涅槃,反正灭谛是肯定会获得的。不管怎么安立,都离不开四谛的体系。

 

佛陀所有的体系都可以安立为四谛,展开的时候,有小乘的四谛,显宗和密宗四谛的方法,都可以如是地安立,只不过后面有它的特点,第二转F轮没有安立为四谛F轮,安立是无相F轮,三转F轮安立的是善抉择F轮。不管怎么安立,核心都是这个。我们现在是众生,只要是众生就有苦,有苦就有苦因。在密乘的修法当中,也是存在苦谛和集谛的。如果修了密乘的法要之后,获得了证悟,乃至于一生成佛或者成就虹身,也就是现前了灭谛而获得佛果,也没有离开总的原则。

 

在声闻乘、菩萨乘、密乘当中,或者在一转、二转、三转F轮,小乘道和大乘道的经论,还有修行的窍诀当中,能够观察的都包含在四谛当中。从佛陀的经典,乃至于后面弟子解释佛经所造的论典,都是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眼前,我们都可以去观察。

 

佛陀主要利益众生的方式就是四谛,怎么样安立救护者呢?因为佛陀讲了四谛,所以可以帮助众生永远离开痛苦,获得究竟的解脱。众生对于佛陀所宣讲的四谛认认真真地修持了,就可以断除苦谛,然后完完全全可以获得灭谛的果位。这不就是已经获得了救度吗?被救度了。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众生,有业和痛苦,如果通过观修佛法的意义,就可以灭掉苦果和苦因,我们也就获得了救护。



谁救护了我们?我们说是佛陀。怎么救护的?佛陀宣讲了四谛,我们观修了四谛,所以它的核心就落在了四谛当中。佛陀是救护者是因为他讲了四谛,我们被救度了是缘四谛法修持了,然后获得了解脱,核心就是在四谛法上面。因为佛陀讲了四谛法,而且四谛法的的确确可以发挥作用,以前的前辈修四谛法获得解脱了,虽然现在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完全全地依靠四谛法解脱,但是在学习四谛法的过程当中,也是初见成效。一些粗大的烦恼已经被压制了,或者已经找到了症结的根源。我们正在学修治愈的方法,这时候其实已经是走在道上了。如果不停止,总有一天会到达圆满。

 

通过佛陀宣讲四谛的观察,可以成立佛陀是真正的救护者。现在我们的核心就是在观察四谛。到底什么是四谛?四谛当中的苦谛、集谛、道谛、灭谛又是什么?不是说随随便便就来了,也是把四谛摆在桌面上,让我们来观察、学习,看是不是像这里面所讲的一样,因为佛陀讲了四谛,所以他就是救护者。四谛法本身也经得起观察,对不对?

 

我们就要观察四谛,一方面要把佛陀讲的四谛法要反反复复地观察。以前我们讲了,佛陀有这种自信,随便别人观察。为什么佛陀这样讲呢?因为他知道这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所以根本不怕观察。佛陀的自信来自于什么呢?通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他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了,没有什么害怕的,也不会遮遮掩掩。观察完佛陀安立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正不正确,最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法称论师的引导,对于四谛法有了真实的认知。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四谛法非常合理。

 

我们通过这样的法要修行就可以成就,也能够了知佛陀宣讲的四谛,就是做了最大的救护。虽然世间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救护法,也有很多暂时的救护法,但是这些都不是究竟的救护法,真正究竟的救护法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认识,或者我们首先认识到苦谛,然后是断除集谛,再现前灭谛,并修持道谛,就可以真实地救护,这是最究竟的救护。

 

学完四谛法要的理论之后,我们对佛陀是救护者这一点,能够完全地产生信心。而且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将要学习的四谛法也可以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知。以前可能对于四谛懵懵懂懂的,好像有一个四谛,究竟是什么呢?有些时候不太明确。但对于这方面我们不能含糊。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现在要获得解脱的,永远离开痛苦的主要体系,所以四谛我们必须要知道得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去拓展四谛的范围。拓展四谛的范围不是说它不圆满,而是说小乘当中讲的四谛范围和大乘当中不一样,刚刚我们分析了这个原因。我们要有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观察,无外乎就是道谛的深广度,还有集谛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总的体系和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观察四谛。

 

前面我们讲了,要了知什么是苦谛,认知了什么是苦谛之后,才能知道现在我们正处于痛苦、疾病当中,这方面类似于什么呢?就像我们做了一个全方位的体检之后,发现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疾病。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病,但是一检查之后,不仅有病,而且还有点严重,如果没得到治疗、不服药,可能还会恶化。了知苦谛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了知现在所处的状态,有些是正处于某种痛苦当中,还有一些是将要承受的痛苦。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所讲的苦谛,包括了三界六道,而一个众生不可能同时拥有三界六道的身份,对不对?我们同时在三界六道当中都有一个身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六道当中,只能有一道,而且在一道当中,我们也只能感受部分的痛苦。即便如此,这方面我们也要学,为什么呢?因为不修学的话,这一世的身份丢掉之后,还会转到另外一个身份,其他痛苦还在等着你。现在我们所学习的苦谛,不是说现在正在感受什么痛苦,而是说如果不注意的话,你的身体会引发什么“病变”,除了现在身体的情况之外,还有很多隐患。因此我们对于痛苦的方式、种类都需要了知。







学习苦谛就是要我们对整个三界六道的痛苦全部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彻底的出离心。首先安立苦谛的时候,就说苦即流转蕴。所谓的痛苦是什么?就是流转的蕴,蕴的流转就是苦。这个蕴的流转,它流转的载体本身就是五蕴,然后在五蕴上面会发生“病变”。五蕴上面会有变苦、苦苦的出现,只要这个蕴还在流转,不是苦的本体,就是苦的因,或者属于苦苦、变苦,只要蕴的流转期间,都会处在痛苦,这就是众生现在的实际状况。这个事相就是说,我们流转的蕴本身,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其实就是苦,只不过这个苦当中有些是属于苦因,我们的五蕴流转就是苦因,或者痛苦的自性,比如苦苦、变苦,反正离不开这样一种本体,这就是三根本苦。

 

前行当中观察的时候,也有三根本苦,就是说在大的苦这个前提之下,还有很多分支苦。比如说,拿人道来讲,就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等等,这些苦基本上都是属于苦苦的范畴。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怨憎会、爱别离,只要你在人道当中,这些苦基本上都要遭遇。有些时候还有天人,或者地狱的苦,只要在六道当中,这些苦都会存在。不管怎么样存在,都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上安立。

 

只要五蕴存在,基本上离不开苦。五蕴本身除了是一个受苦的载体,其实五蕴也是一个痛苦创造者,不断地创造苦因。苦因不在别的地方,而是一直在我们的五蕴当中,所以五蕴既是受苦者,也是苦的创造者。流转的蕴就是苦谛,形成苦谛的因也是五蕴。五蕴当中心占主导,身体和语言做辅助,在不断受苦的同时,也创造了苦因。

 

我们要真正离开苦,必须要修行。最究竟来讲,粗大的五蕴本身在小乘教法当中也是不存在的。蕴的意思就是集聚体,色蕴是很多色法的集聚,受蕴就是很多受的集聚,实际上它是比较粗大的。小乘就把粗大的蕴观察到微尘、刹那为止,这时候就是没有了,在这个上面完全息灭,从而证悟蕴的不存在。最后入灭的时候,粗大的五蕴就会散掉了,它的因没有,也就散掉了。粗大的五蕴集聚不起来,流转蕴就没了。怎么流转蕴?蕴都没了,因为小乘的修法当中,人无我空性的法中,粗大的五蕴是不存在的,在上面修人无我,获得证悟以后,当他入灭的时候,五蕴消散之后就没有苦了,永远获得了解脱,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

 

苦就是流转蕴,只要蕴存在,一定还会有苦,而现在我们的见解、行为就是在创造让五蕴延续的因。我们好像是在给自己争取福利,让自己过得更好,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因为没有没有了知集谛,不知道流转的因,所以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在创造让五蕴延续的因缘、我们现在的见解、行为都是怎么样让五蕴延续下去?五蕴延续下去又会怎么样?苦即流转蕴,五蕴延续下去就是在创造苦。

 

众生为什么愚痴呢?虽然众生想要离开苦,但是自己在创造苦。我们在这个模式当中,自己是认识不到的,这时候必须要通过觉悟者的帮助。觉悟者佛陀已经从这个模式当中摆脱了,再帮助我们来认知这种苦,苦因是什么,对治的法、道谛又是什么,我们这样修行,慢慢也可以不执著蕴,断除了造业、我执,慢慢就可以通过道谛让集谛停止运作。集谛不运作,没有新的业,就会消灭以前残存的业和烦恼,这时逐渐就可以走出这样一种模式。四谛总的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反复讲反复去思维,就是因为这些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一旦我们通达了四谛的法理,在修学过程的当中,方向也就定下来了。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