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解释|《佛子行》第5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证1
寂天菩萨也说:“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
意思是:痛苦能引生许许多多功德,第一个就是生起出离心,第二个是去除骄慢心,第三个是对轮回中的可怜众生生起悲愍心,因此痛苦有很大的利益。(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2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弱。”
意思是:纵然我们像饿鬼一样,无吃无穿,身无分文,受尽别人的蔑视,那也应该坚强起来。(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3
正如阿底峡尊者说:“怯懦心现时,当提高心力。”
意思是:当怯懦心出现的时候,要使自己坚强起来。这就是大乘佛子衰败转为道用的行为。应该想:“这是上师三宝的最好加持,我要将痛苦运用起来。”(摘自上师讲记及个人理解)
教证4
寂天菩萨云:“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 “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
意思是:傲慢的人很容易堕入恶趣,有些领导和富翁将来去的方向,恐怕大多是地狱、饿鬼、旁生。所以有了财富时,一方面要观想如幻如梦,一方面尽量去除傲慢心。(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5
博朵瓦尊者说:“绕十个城市虽不得斋食也不应怯懦,利养恭敬虽如雨般降临也不应欢喜、贪执。”
教证6
寂天论师也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意思是:因为野蛮、顽劣的众生如虚空一样无穷无尽,同样,有嗔心的众生、看不惯自己的众生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层出不穷。如果真想灭除一切怨敌,或者灭掉一切怨敌嗔恨心的相续,因为太多的原故,根本没办法实现。“岂能尽制彼?”怎么能完全制服这些众生?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我们能够息灭自己内心当中的嗔恨心,就等于把一切怨敌和一切怨敌的嗔心已经泯灭了。虚空般无量无边的众生,怎样才能把它们完全灭尽呢?不要说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时间,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但灭除内心的嗔恨心是完全可以实行的。(摘自生西法师辅导)
教言7
阿底峡尊者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
意思是:如果内心真的调伏,不管地水火风的危害,还是人和非人的违缘,都不可能伤害你。尤其是假如有了慈悲菩提心,一切外敌都会消失。(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8
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会堕入恶趣。”仲敦巴的教言里也说:“若不离慈悲菩提心,便不可能转生恶趣。”
意思是:有了慈悲菩提心,所有敌人都会消于虚空,且来世根本不会堕入恶趣。(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9
佛陀在《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意思是:贪心非常大的人,即使面前出现一座金山也不满足。(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0
寂天菩萨说:“今生或他世,贪欲生祸殃”。
意思是: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耽着五欲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使人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在来世更会有堕入地狱受苦的巨大苦果。(摘自《入行论》讲记)
教证11
《般若经》云:“了知诸法无生空性理,此乃胜行智慧波罗蜜多。”
意思是:了知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实在的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2
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也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意思是: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住于心前,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佛陀的寂灭境界。解释这个颂词时,有些大德说是一地菩萨的境界,有些说是佛地的境界,以前法王也有几种解释方法,但不管怎么样,若真正通达了这种境界,一切相都是没有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3
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也说:“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意思是:这一切的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为何不与我(寂天菩萨)一同受持这样的境界呢?这个偈颂,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摘自《入行论》讲记)
教言14
博朵瓦格西曾说:“本来对商人们而言,下雨下雪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商人却将下雨看成有益于马蹄,晚上下雪盗贼不会出现。”
名词解释
出定
(术语)出禅定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境相
瑜伽名所缘相。显扬十九卷十页云: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器世界
本指有情共业所感之国土,即一切众生所居之世界,也叫国土世间,因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名。【《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 编著】
唯识宗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戏论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义谛
指用超乎世俗见地以上的一种见地来认识宇宙,也就是从绝对的意义上看待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者合起来就是大乘佛教对世界的看法。【《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虹身成就
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乐莫寺的堪布阿琼上师,于1998年8月29日下午两点,身体无恙,手持佛珠,吉祥卧式,口诵六字真言,安详而逝。当天傍晚七时,弟子们按照藏传佛教处理大德法体的仪式脱去上师的衣服,准备覆盖法衣,就在这时,奇迹发现了:上师全身上下,衰老的皱纹已消失不见,皮肤完全变为七八岁孩童一般,白红细嫩,根本就不是生前老态龙钟之身。8月30日早晨,侍者到上师禅房供灯,发现法衣下的躯体缩小了许多。以后,躯体一天比一天缩小,弟子们不知所措。七天过去了,第八天早晨,上师的亲属赤诚加措、根桑朗加和一个小喇嘛,以及洛桑宁扎、索朗加措、仁青才让等三名侍者,一共六人到屋里,拉开床上的法衣,大家顿时目瞪口呆,床上空空如也,甚至连一根毫毛也没有。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血肉之躯,一未入天,二未入地,在人们身边,完全虹化了。当地的罗布卓玛母子五人,曾看见扁平形的五色彩虹由上师屋顶伸没空中,后来还有许多人看到这一景象。贡波吉等很多人看见从上师禅房两侧,发出几个光束般的彩虹,上端入于缥缈虚空。在上师住处的天空,还有许多人曾看到连续几天出现五色彩虹,这些彩虹不时遍满天空。另外,远方甘孜县也有人看见在新龙乐莫寺方向上空彩虹一片……
这的确是一个二十世纪末即身成佛的典范,1999年1月30日的《甘孜报》也专门为此进行了报道,新龙县宗教局现已确认这是续班玛登德之后的第二则虹身成就的事例,并以正式官方文件向上级部门汇报。【《佛教科学论》 KB.SDJ 著】
游舞
这个游舞就是幻化的意思,就是幻化变化的意思……【《前行广释辅导》生西法师 讲】
外所取
外境、对境。引发感觉的事物,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或六尘,均是外境。【《藏传佛教辞典》V1.1 】
内能取
能取,即“能把握”;所取(梵 gra^hya),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寂灭
为梵名涅槃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空
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