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沙龙感言】佛不弃我,法不远人
返回
10月16日,“你是超体”潜能课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灵魂的饕餮盛宴。在课程中,法师旁征博引,无论是对现代的好莱坞大片还是对佛学中的经典均是信手拈来,为我们宣说了《普贤行愿品》中的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人人都具有如来藏,人人都本具佛性。因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帮助我们修行的老师。故而,“请佛住世”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要真诚地祈请大善知识久住人世,还要祈祷正法兴盛法脉不衰,更要祈请身边的每一个人启发我们趣入佛门。对于那些制造缘起,引领我们悟法修义的众生,我们要心怀感恩,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们此生会与解脱之道失之交臂。这些引领我们悟法修义的众生,他们与佛无异。
牙牙学语的时候,外婆喜欢教我背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外婆只管教我背诵,她是不知道诗词的深意的,她也从不向我解释。因此,小小的我只知道,这些诗词貌似写得很不错。当时我并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心田上已经埋下了微小的种子。进入学校后,我如饥似渴地读书。那时候语文龙老师最喜欢苏轼,他告诉我:“苏轼是三教合一的代表。”什么叫“三教”?三教就是儒、释、道。为什么苏轼在晚年的时候虔诚学佛呢?他的启蒙老师不是一位著名的道士吗?苏轼对道法的理解不可谓不精深,晚年却“转行”了,难道佛法真的要比道法了不起吗?难道佛陀的思想比所有的思想更加直透人心吗?还是因为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几经贬谪才借由宗教的鸦片镇定受挫的神经呢?还有赵朴初,还有李叔同,还有季羡林。团团疑惑围绕着我:他们都是我最喜爱的文人,他们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佛门,这是为什么呢?读大三的时候,我到朋友家作客,住在梨树周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哦……”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你什么时候回学校?”爸爸没有解释,电话挂了。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我家与姑姑家很亲近,爸爸帮忙打点是很常有的事情。东北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到了晚上八九点人们就关灯睡觉了。从炕上往窗外看去,月色清清亮亮的,如此静谧的夜,人很快就酣眠。不知道过了多久,眼前似乎慢慢亮了起来,我以为要拂晓,不曾想,在那微微的光亮中,有一个人一点一点地出现了,谁呢?是谁呢?我眯着眼睛去辨别,看清时心里却一阵疑惑——是姑丈。咦?姑丈为什么在这里?他是怎样知道梨树这个小村庄的?他以前来过东北吗?姑丈的样子和往常一样,高高的,略黑。“学渊,以后姑姑和浩仔就靠你了。”姑丈说。姑丈没有说第二句话,就从那道极为微弱的光亮中隐没了身影。第二天醒来,我才发现原来是个梦。但姑丈那句离奇的话竟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多月后,我返回顺德,爸爸淡淡地告诉我:“姑丈已经故去了。”爸爸说:“一个多月前吧。因为喝酒过多,血压升高导致脑溢血。”我的心似乎被重重地打了一拳,我想起了小村庄的那一夜,想起了那张真切得不能再真切的面孔,想起了亲人以这种方式留给我的遗言:“以后姑姑和浩仔就靠你了。”对于这句遗言,我思忖了很久:这么多年来,帮助姑姑一家的是爸爸,爸爸能从处事智慧、人脉资源上给予亲人们帮助。而我,这个整日只知道念书的小屁丫头能做些什么呢?哪怕以后我走向教师的岗位,撑死了也就是一个校长,又能帮助姑姑什么呢?“以后姑姑和浩仔就靠你了。”这一句珍贵的遗言,是姑丈在体验到生死无常以后说的,是姑丈在体验到生死无助以后说的。这句话,应该很重要吧?六年过去了,我慢慢懂得了这句话的深意,姑丈的意思兴许是:姑姑和浩仔要靠你来渡了!人在死亡时,会深刻体会到:忙碌了一辈子,只有业力能带走,财富带不走;人在死亡时,会深刻体会到“人死并非如灯灭”;人在死亡时,才会发现,人与人今生的结缘,都是受着累生累世业力的牵引。姑丈这是以一个梦醒人的身份,在嘱托我这一个昏睡者啊。2008年秋天,受业力牵扯,我从最南飞到了最北,克服着地域距离、家境差距、文化差异和一个东北同学谈恋爱。他的家里并不宽裕,大学的几年里,他的家里甚少给他接济。于是,我把爸妈给我的生活费掰成两份花。他对我很好,为了能让日子过得宽裕一些,他一周里至少有三天要去给有钱的小孩做家教。大学的几年里,我们一起走南闯北,一起排过话剧、写过歌曲,一起唱,一起醉,一起笑,一起哭。我们曾多次发愿,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莫失莫忘。毕业季如约而至,国家教育部要求免费师范生都必须回到生源所在地执教,原则上不允许跨省。我们三番五次地前往吉林省教育厅,希望寻求解决的办法。然而,每一次的央求,只能换来让人沮丧的答案。各方打点,我们终于求得了同省工作、异地相恋的结局。于是,我们开始了周末两地奔波的生活,这种生活又维持了三年。这三年中,只要我们相见,就会尽情地遍尝美食,享受口腹之欲——在海底捞吃牛羊肉,在海鲜街吃虾蟹贝壳。许是杀业太重,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接踵而来。2014年,他得了抑郁症。他对我说:“我们无法在一起了。”经历了将近半年的纠缠,我也无意把这段痛苦的感情继续下去。8月,我们和平分手。六年的感情画上了句号。回望前尘,不禁悲从中来——曾经的山盟海誓呢?它们都是水中的月、镜中的花吗?为什么我曾经认为无比坚固的东西,竟像海边的沙砌城堡,说散就散?半年后,因缘具足,一本名为《能断金刚经》的书进入了我的生活。我苦苦思索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如久旱遇甘霖的人一般,疯狂地汲取着书中的智慧。《初善题目篇》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金刚经》要以“金刚”为喻。“金刚有一个不共的特点:能坏一切,却不为一切所坏。同样,般若空性也是如此,它能摧毁各种各样的邪见执著,却不为任何一种邪见所毁。”啊!“能坏一切,却不为一切所坏”,这不就是我苦苦思索的“坚固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吗?翻看封面,我记住了那位红袍僧人的名字——索达吉堪布。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参详了这位红袍僧人所写的所有书籍,经过谨慎的思考,细心的辨别,我确信了他的话语是真正的“醒世恒言”,是真正的智慧甘霖,是对世人的慈悲救渡!慢慢地,我惭愧地意识到过去的我是那么地痴愚,是那么地傲慢!有人说:“困境使人奋发,绝境使人觉醒。”是的,我很感激这段违缘,它让我思索人生,它让我接近究竟的真相。索达吉堪布的著作中,有一本叫《有求》的。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藏地二十一度母的功德。他说,藏地的度母其实是汉地观世音菩萨的另一显现,是最慈悲的,加持力最迅猛的。堪布对于度母的信心非常大,哪怕是放牧时丢了牛羊之类的小事,也会求度母加持。他说,佛门之中,度母就像是众生的母亲,慈祥的妈妈,有求必应。相比于长寿佛、莲花生大士的心咒,度母心咒算是比较短的,很容易记。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时常在心中默念度母心咒。2014年11月,我参加公办教师的招考,到了说课这一关了。在这一轮的考核中,我需要从六册语文书共计180篇课文里抽取一篇来说课。很显然,抽到熟悉的会事半功倍,抽到陌生的会毁于一旦。至尊圣度母不是有求必应吗?进入试室前,我虔诚地默念了三遍心咒。抽题的卡片递到了我的面前,我闭着眼睛随意抽出了一张纸片,展开,一看,大喜!《行路难》!那可是我讲得最出彩,最有特色的一篇课文啊!我能用粤语吟诵的方法,把这一课讲得别开生面!在其余的179篇课文里,没有一篇能比这一篇让我表现得更为出色!感恩度母加持,公办教师的招考显得无比顺利。在竞争的人里,不乏比我优秀的人,然而,我却成为了几百位竞争者中得分最高的一位。从此以后,我路过殡仪馆前要念诵心咒,我上公开课前要念诵心咒,我参加比赛前也念诵心咒。乃至在睡梦中遇到危险时,我也念诵心咒。据此几种因缘,我对佛法产生了不退失的信心。那些促使我在闻思道路上前行的人,或亲或怨,或生或死,我都心存感恩。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此生我会与解脱之道失之交臂!慈悲的佛陀虽然已经涅槃了,但是他从未远离,他为我们这些可怜的六道众生留下了珍贵的法。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所有的因缘都可以成为我们精进修行的助缘,所有的众生都能成为指导我们修精华义的导师。http://www.wybuddhist.com http://weibo.com/u/3573842014www.facebook.com/wyb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