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21 返回

365颗钻石的约定‖321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06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 月 06  日 佛 历 2565 年



钻石
365





第321颗钻石



དམ་པ་གོང་མ་དག་གིས།རྩ་བརྒྱུད་བླ་མའི་བྱིན་རླབས་སྙིང་ལ་ཞུགས།།ཡི་དམ་ལྷ་ཡི་ས་རྗེས་བཟུང་དངོས་གྲུབ་ཐོབ།།མཁའ་འགྲོ་དམ་ཅན་ལུས་དང་གྲིབ་བཞིན་འགྲོགས།།གང་བསམ་ལྷུན་གྱིས་གྲུབ་པའི་བཀྲ་ཤིས་ཤོག།ཅེས་གསུངས།


古大德:
本传上师加持入心间,诸天本尊摄受得悉地,空行护法如影而随形,成办一切所欲增吉祥。













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


上师是三根本(本尊、空行、护法)的总集


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


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通常来讲,上师是加持的来源,本尊是悉地或成就的来源,空行是事业的来源,三根本要分开修。但究竟而言,上师就是三根本的总集。


有些大德认为本尊和上师不是一体,见到本尊时,选择向其顶礼,而没有向上师求悉地,最后本尊坛城全部融入上师,以这种缘起,他这一生没有获得金刚持果位,解脱成就因此而拖延,这种现象在印度高僧的传记中也比较多。


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讲,上师应该胜过本尊。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也说:“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面相不能改变。为什么呢?因为续部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能即生成就,而全部说是依靠上师迅速成就。”


--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广释》


上师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上师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噶当派的喀喇共穹格西说:“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


我们一般认为,出世间的修行靠上师,但实际上,即使是世间法,离开向上引导你的善知识,恐怕除了造业以外,也很难圆满。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师。


如省庵大师云:“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世间的礼义,要由善知识传授;出世间的佛法,更要经由上师讲解才能悟入。


读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永嘉大师看《维摩诘经》开悟以后,还要六祖来印证。所以,即使是出世间的开悟,离开世间师承的话,也不圆满。


 当时,永嘉大师开悟以后遇到玄策,一席深谈之下,玄策问:“请问仁者,你的上师是谁?” 大师说:“我听闻方等经论时,都有师承,但我是在后来读《维摩诘经》时,自己开悟的,不过还没有人为我印证。” 


玄策说:“无师自悟,是天然外道。”大师说:“愿仁者为我印证。”


玄策说:“我的话份量不够。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求法者云集,你要去的话,我和你一起。” 


于是,永嘉大师与玄策同去参拜六祖。经过一番对话以后,六祖为其印证,并让他留住一宿,从此人称“一宿觉”。后来永嘉大师著有《证道歌》,盛行于世。


可见,汉传佛教历来也都重视师承,这种师承,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多余的事情。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多看书、多研究就能开悟,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要知道,在证悟方面,来自传承的加持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依止上师的传统在藏传佛教中一直倍受重视,而且已成为这一教法的不共特点。


不敬上师则无所收益


喀喇共穹格西又说:“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 


《水木格言》中也说:“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意思是,枯木即使沉落水中百年,也绝不会生出绿叶,同样,心存傲慢、不敬上师的人,即使精通百部论典,也毫无实义。


有些人就是这样,学了点知识就远走高飞,对有过法恩的上师也不屑一顾,其实这种人是得不到真学问的。


不过在末法时代,这种现象太多了:求法时心很迫切:“您老人家与真佛无别……”但一旦有了成功,稍微有点财富和眷属时,连一句“我曾在某某法师面前得过什么传承”,都说不出口了。这种人心高气傲,不懂饮水思源,恐怕很难有大出息。但可惜的是,藏地、汉地都有很多。


年轻的汉僧,因为年轻,有些增上的机缘和趋势,也不难理解。比如,一个人曾在某个班里闻思,几年以后成了辅导员,慢慢地又成了法师,成了法师以后,也许眷属的数量也超过以前的法师了。


那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对于有过法恩的上师,不要觉得你已经超过他了,不要心存傲慢,不要不恭敬,否则,你的行为本身就说明你不懂佛法。在这方面,以后一定要注意。”


当然,我本人也是一样。一方面才疏学浅,很难有出众的地方;一方面,就算表面上稍微超越了某些上师,特别是有过恩德的上师,我都会立即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傲慢!否则,这种心态不符合佛法教义不说,眼前暂时的成功,也会因此而迅速消失的。”


 你们法师们也都想想,不管男众法师、女众法师,在你求学的过程中,哪些法师曾对你有过恩德?不要忘了他们。


他们也许没有名声,也没有财富,但从佛教的传统及价值观来看,师承的确是我们获得佛法的基础。如果把这一点推广来看,就算是给我们世间学问的老师,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任何一位老师,也都应该恭敬。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老师只给我讲过一堂课,但现在一说到我,他总是“我的学生、我的学生”。这个,我也不得不承认。(众笑)


上师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尤其是,在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我也再再讲过,不管你是闭关,还是平时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


早上起来念一遍上师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这些规律性的念诵以外,平常生活中也会时时祈祷上师,甚至像前辈大德一样,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观为上师的加持。


这样的话,在上师的幻变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会现前证悟的。但如果对此缺乏认识,丝毫也不知祈祷、观想上师,仅凭自己的智慧、学问,想通过研究与分别实现证悟,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师瑜伽超胜一切生圆次第


其实,上师瑜伽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都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 祈祷佛陀、修持本尊的功德,这是谁都知道的。


文殊、观音、大势至,任何佛陀、本尊、空行、护法,如果你能修一年、十年、千年、万年,那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但即使你在千万劫中修十万本尊,也不如在极短的一刹那中,忆念你的根本上师殊胜。比方说,你就念一声“喇嘛钦”,同时心里也作意、观想并祈祷你的根本上师,就这么一个简短修法,已经胜过你修十万本尊的功德。


这个道理虽然不可思议,但的确是续部的教义。不信佛法教理的人另当别论,你信的话,这些金刚乘续部的教言,就是最殊胜的窍诀。


因此,我们都应该将“上师瑜伽”当作最重要的修行法门。虽然有时依靠这一修法要顶礼、忏悔等,稍微累一点,但功德特别大,所以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


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按宁提(心滴)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依靠上师瑜伽,便可获得证悟。在下乘宗派中,要凭借因明、中观的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在下续部中,要先获得共同八种悉地之后,才能取证究竟的殊胜佛果悉地;在其他的上续部中,则要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沾染破誓言之锈一般、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并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这是自宗大圆满的不共特点。在我们的传承上师中,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等,他们在传法时常讲:“我的传承清净无垢,在我的传承上师与我之间,从未被破誓言的晦气所染。”


能依止这样一位上师,传承及誓言清净,又具有证悟,是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一定要如理依止。如果不具有证悟,只要传承未被破坏,在他面前听法也是可以的。


但最好是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止这样的上师,视其为佛陀,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一心祈祷,自然会现前证悟的。就如前面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胜义俱生智慧,依两点而证悟:


第一、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二、具有证悟之上师的加持。


这两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视积资净障,常修忏悔、念经行善等,这是非常好的。


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积资净障的同时,还要依止具有证悟的上师,依教奉行,依靠上师的加持便可证悟。除了这两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获得证悟,是非常愚痴的。


--《前行广释》第126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