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ongsar Monlam | 10月23-24日来自宇宙中心的报道
&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讲过的一段话:如果有一辆木车,一次能承载五百位阿罗汉,却找不到能够拉动木车的牛马。这五百位阿罗汉积累的所有福德,都不足以使佛陀,哪怕只是动用他的脚趾来拉动这辆巨型马车。然而如果在他们中间突然出现一位凡夫菩萨,一位还没有证悟的凡夫菩萨,只因为他曾听闻、并稍微萌发了菩提心。以彼功德,就能令佛陀来为他拉动这个马车。“
以下选自10月24日的部分内容, 建议大家去完整浏览讲座视频。
为什么大乘的见地更为广大
我们要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教法。我所讲的大乘指的是:见地更为广大,发心更为广大。因为见地广大,所以发心也更为广大,因此,行持也是更为广大。
所以乍看之下,好像说佛陀的教法,主要是讲要脱离轮回,证得涅槃,乍看之下好像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在大乘中是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我们需要超越轮回与涅槃两者。
为什么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在大乘当中,轮回并不真实存在,因此我们不住轮回。因为没有轮回,因此也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涅槃,这也是为什么说,相较于其他乘来说,大乘的见地是更为广大的。
所以在大乘当中,我们需要将这个愿文以这样广大的见地来理解。这个愿文是来自于《华严经》。对那些已经读过《华严经》的人就会知道,在《华严经》中,当佛讲这部经时,佛是在菩提树下讲法的,同时佛也是在天道,像是三十三天那些地方,也同时都在示现,在讲法。
在佛经当中也显示了那些大小、方向,像是微尘或者是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的概念造作,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大或是小。所以,在藏传佛教里有一位无与伦比的瑜伽士,他就是密勒日巴尊者。
有一次,密勒日巴和他的弟子在旅行的途中,突然他们遇到了冰雹,当冰雹降下时,密勒日巴躲到了一个牦牛的角里面,然后他唱起了道歌,他跟弟子惹琼巴说,如果你已经证得无二见地的话,你也可以进入这个牛角,这里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你。
时间就像一场幻梦
另外,还有一个佛经的故事是讲,有一个菩萨在修持菩萨行很长时间之后,感到非常的疲惫,因此,他回去跟佛陀禀告说,他实在没有精力再继续从事菩萨行了。然后,佛陀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累呢?他说这是因为我做菩萨行已经修了一劫了。
然后,佛陀说: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时间只是相对的,时间就像一场幻梦。如果你仔细思维时间的话,你就会知道从发菩提心到累积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然后经由金刚玉而获得菩提果位,这个时间的长度只不过像火花一闪的瞬间。
如果你能了知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你在行持菩萨行时,就不会感到疲惫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是讲,有一位菩萨在从事利益几位有情之后,被利益的有情众生出现了让菩萨失望的行为,所以这个菩萨感到很气馁,他回去跟佛陀说:别说是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或者说要利益无量的众生,我连一位有情众生都利益不了。
这时,佛陀说:你应该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思维,你要想象有一位母亲,她只有一位独子,然后在梦中洪水把这个小孩冲走了。当母亲看见儿子被洪水冲走时,母亲肯定毫不犹豫马上跳入洪水要去拯救儿子。然后,这位母亲会经历一切的磨难,在水中只是为了要拯救自己的孩子不被淹死。
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事情是真正发生的,洪水并没有冲走小孩,小孩也没有被淹死,母亲也没有跳入河中,母亲也没有拯救任何人。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够了知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当他拥有这样的见地,这位菩萨就不会感到疲惫,就能够有信心的持续地行持菩萨行,持续地利益众生......
因此关于这个圣者菩萨的发愿,就是发愿不要落入二元的边界,其中包括时间、方向、空间这样的二元分别当中。然后以这种不落入二元边界的目标来发愿的愿,就是圣者菩萨的愿。
- 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