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1)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1)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2-10-14

佛看得见东西吗?

佛品尝食物吗?

他和我们一样运用六根和六识吗?

如果佛,无生,因此无住,

那么这有什么利益呢?

佛化现与利益众生的方式是什么呢。


今天的《宝性论》第二十一讲
会解释这些疑问
如果足够幸运,也许一念之间
我们就能学着像佛这样
去看见,去品尝,去任运自如的化现。   
那时候,
我们的心就是一部《宝性论》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金刚句 : 证悟(续)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在偈颂175中,以譬喻来解释证悟:

175

犹如具有无垢水,莲花渐荣遍满池,
亦如圆满之月轮,罗睺口中得解脱,
复如圆满之日轮,云聚烦恼中解脱,
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

佛是清净的,离于贪欲,我们以清净无垢的湖水作为譬喻。当你具有贪欲时,湖水受到染污,莲花无法在其中生长。

谈到「欲望」,通常我们会想到那些包含出汗、呻吟或喘息等的粗重情绪。Chakpa(贪欲)这个字非常好,它有「定居」或「着陆」的义涵,好像小鸟栖息或雪片落定于山头。当然,我们有粗重的欲望时是如此,但即使我们有的只是非常微细的执着、执迷或执取,它们也会着陆、栖止。不仅如此,它们还盖起楼房、迁移此处,并永久定居!执着如此庞大,占满了空间,因此好的功德没有容身之处。

在我们整个思惟方式里,都鼓励自己拥有更多的chakpa,更多的定居,更多的固着。它们占据所有的空间,因而莲花无法生长。佛没有这种执迷、欲望和执着,所以佛的殊胜功德有无限的成长空间,这些功德以莲花作为象征。

佛也离于嗔恨,我们以一则故事来说明。这本论著引用许多印度神话故事作为譬喻,这是其中一篇。我记不得故事的细节,不知道是因陀罗还是湿婆,把无死甘露分发给众天神们。阿修罗是天神的死对头,有位阿修罗王的儿子罗睺罗,他乔扮成某位天神前来领受无死甘露。太阳和月亮是天神们的探子,它们知道这个天神是阿修罗假扮的,于是立刻向因陀罗通报,所以因陀罗没有将无死甘露赐给罗睺罗。罗睺罗因此怀恨在心,每年都试图吞下太阳和月亮。可惜他只有嘴巴没有喉咙,因此每当他一吞下太阳、月亮,它们就又跑出来。在现代科学世界中,那种现象被称为日蚀、月蚀。由于佛离于这种怨愤与嗔恨,因此他对众生的慈悲如同满月。

第三个譬喻「无云的太阳」,我们已经使用过。此处的云象征无明,当云散去,阳光普照,这就是佛智慧照耀的方式。云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本初以来云不曾存在过,二是暂时的云已经消散。这会再详尽地解释。

176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实真金及宝藏,
果树无垢宝佛像,转轮圣王纯金像。

藏文tubpa的梵文是「muni」,这是释迦族的一个姓氏。释迦族有许多姓氏,另一个是「goramshingpa」,或称「甘蔗」,我们也称佛为「举世无双的甘蔗」!tubpa的字义是「能够」[1],我想佛有此名是因为当时存在着近亲通婚,人们对于有人竟然能够做出这种事而感到震惊。当然,在释迦牟尼获得证悟以后,我们顺便就将tubpa解释为「能够摧毁四魔者」(能仁)。不论如何,能仁、胜者或是佛,好比殊胜的众生(藏kyüchok:众中尊)。

我们使用各种譬喻来象征佛,例如优昙婆罗花,因为它如此的稀有。同样的,有四种具福德的动物也被比喻为佛──大象、狮子、水牛与独角兽。这些殊胜的动物各有其特殊的功德特质。例如当大象注视时,牠不带侵略和嗔意;牠们看着你,但牠们看的方式不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接着还有更多的譬喻。佛被比喻为众中尊、没有蜜蜂的蜂蜜、除去外壳的榖粒、泥中取出的黄金、地下掘出的宝藏、种子迸发出的枝芽、脏布被拆除的珍贵佛像、从普通妇人胎中诞生的国王,以及从一般铸模中取出的黄金塑像。

这些是简要的譬喻,接着还会再次解释

177

如水池等贪欲等,客尘烦恼得清净,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

先前解释的三个譬喻(长满莲花的清净湖水、从罗睺罗口中解脱的满月、没有云层遮蔽的太阳)表示佛离于执着、嗔恨和愚痴。像这样的解脱,它的起因是无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离于各种烦恼的无分别智慧。记住我们之前谈到的两种舍离之结果──「本初清净」与「净除暂时或偶发的染污」。如果能记住这两种离系果,那么所有这些功德便很有意义了。否则,我们就仅只是赞叹某个没有贪欲、愤怒和愚痴的人,但这无法真正描述佛的功德。

178

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

在偈颂177中,我们谈的是净除情绪、烦恼障或染污之后的结果。在本偈颂中,我们谈的是舍除认知遮障(所知障)后的结果。

你们可以看到,这里我们再次谈到「身」。我们讨论佛身(藏sangyey kyi ku),但显然我们都知道,谈到佛身时,我们谈的不是身体的特征,比如脸、手、身长、颜色、宽度等诸如此类的特征。那么我们为什么称之为「身」呢? 「ku」 或「身」通常指的是容器或所依,一切圆满功德的所依称为「佛身」。此处的「身」与「所依」就是空性。它是空,同时也是明,此即佛身,那是佛舍除了所知障而成就的。

179

由断贪欲之浊尘,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佛如清净之池水。

这是对之前的解释所做的广泛说明。佛没有执着或固着的尘垢,所有的欲望尘垢皆已净除,因此佛能传授佛法予莲花般的众生。这是为何佛被喻为清净的湖水。

180

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

佛没有罗睺罗那样的愤怒与嗔恨,这是何以他的慈悲无处不在,如同无垢的满月,照耀一切众生。

181

由脱厚重愚痴云,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之日轮。

佛没有如云一般的愚痴,他完全离于那种愚痴。再一次,请记得两种舍离的方式。因为没有愚痴之云,佛向众生放出智慧光芒,照亮众生的愚痴,这是为什么佛宛如太阳。

182

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佛身蜜果实。

佛,无与伦比,没有人像他一样,唯一可与之相比的只有他自己。这是对先前摘要的深入解释。佛给予众生无尽无穷的法味,他离于如谷壳般的两种障碍[2],因此佛有如拆除包覆的塑像、没有蜜蜂环绕的蜂蜜,以及去除外壳的谷粒或果实。

183

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

佛本初离于所有遮障,因而有无穷尽的证悟功德来遣除众生内在贫乏的痛苦。佛给予众生解脱的果实,这是为什么佛被比喻为黄金、宝藏与大树。

184

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主尊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佛好比如意宝,因为他具有法身无穷尽的功德。我想再次提醒你们,当我们讨论这些功德时,我们讨论的是离系果的功德。佛是人类中最殊胜的解脱者(两足尊),他能以许多不同的化现来圆满众生的愿望;这是为何佛被喻为移除泥模后的塑像、转轮圣王和去除污泥后的黄金。

185

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
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

佛身无垢,无情绪烦恼。此佛身、法身,周遍各处,无法毁损。它稳定,因为它不衰败;它寂静(藏:shiwa),因为它没有病苦;它恒常,因为它无生;它不迁转,因为它无死;它是自他一切善功德的所依与容器。

当我们谈到和平或寂静,指的是和平寂静之道或非暴力之道。了解此处「寂静」的意思十分重要。通常当我们提到世俗间的非暴力,指的是去除武装这种以博爱为导向的非暴力,但我们不会说参与反战游行是佛法的精髓,这里的「寂静」与那完全无关。当然,身为佛教徒,反战与反暴力是好的,但这里讨论的「寂静」远超越世俗的非暴力。我们在此所说的暴力是任何与二元分别有关的事物。任何与二元分别有关的都是嗔恚,因此,任何与二元有关的都是苦,而佛完全离于二元。再一次,当我们讨论佛的时候,别以为我们仅只是指一个人。佛也可以指佛性,那是《宝性论》深奥的面向。没有二元分别的痛苦,即是我们所指的「寂静」。

我们说佛是恒常的,为什么?很多有神论的宗教也许认为他们的神是永恒的,但他们同时也说他们的神是存在的。存在的特性是有生、住,最终也有寂灭,不论他们知不知道。然而当我们说佛是恒常的,那是因为他从未曾生。佛无生,甚至无住,因此他是恒常的。事实上,某个东西既存在又恒常的说法几乎是互相矛盾。存在意味着生,生意味着住,住意味着最终的灭,因此存在不是恒常。同样的,佛无死,因此无迁转。

这里我们讨论的不是释迦牟尼这种象征性的佛,当然讨论象征性的释迦牟尼、悉达多王子时,我们会谈到他的生日、入般涅盘的纪念日等等的事情。

所有这些内容可能会让你以为这种佛是无用的。他无生,因此无住,那么这有何利益呢?很多利益!因为佛是所有自他善功德的所依。这会再详细解释,但在此,简要地说明佛如何被比喻为虚空或空间。虚空不会想:「我要让这些人坐在这个空间里。」但因为虚空提供此空间,我们才能够在此运作。这是佛化现与利益众生的方式。这部份会再进一步解释。

186

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

问题是,佛看得见东西吗?佛品尝食物吗?他和我们一样运用六根和六识吗?既然佛身不是大种的产物,五大种未包含其中,因此,没有大种涉入就是他看事物的方式。所有的特性都被清净了,因此不再有二元分别;他听到的是无特性(无相)的美好清净之音。因为没有二元的概念,佛没有任何过失;无过失是圆满的戒律,戒律的圆满是他嗅闻的方式。因为没有分别,比如好或坏,所以一切现象都被理解为不二,尽皆平等;这是佛品尝一味的方式。

187

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相。

既然不舒适起于二元分别,佛住于不二,因此身体不会感到不适。佛心所见的事物自始即无生,因此无住亦无灭;佛是以自明觉看待一切。然而佛如虚空,我们若是去检视,也难以真正了解。他超越凡夫的理解。


「注解」

[1]  即偈颂176第一行的「佛身」。

[2]  烦恼障与所知障。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如欲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与网址;
  若转载时添加图文与内容,请自负相关著作权责。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