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107 | 想要研究宗教,要避免这三个歧途
2017年11月6日,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了“向内看·向外走——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平静”的主题演讲,演讲者为大家分享了心灵与物质的失衡,并着重为哈佛的研究者及学子分享了如何研究宗教的建议。
这是演讲者第二次来到哈佛大学。他在 2013 年来过哈佛大学,并参加过一堂课的学习。那天那堂课的内容是大学教授为大家讲授《益西措嘉空行母传》,学生们围绕这一内容进行讨论。这堂课给演讲者带来了两个收获:第一,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师生围坐圆桌研讨的形式,老师讲的时间很短,之后的很长时间供大家讨论,这样确实效果非常好,后来他也让自己的学生尝试了这种方式;第二,目前很多地方的不少人对前辈大德和智者们的传记不够重视,实际上认真研读这些传记会大有收获,这方面他有了新的体会。
如何研究宗教
一、应避免的三个歧途
(一)盲目批判
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遭遇痛苦或者享受快乐时,内在的感受没有多大差别,但东西方的文化却不尽相同——东方文化讲求上进,西方文化强调批判。如今中国汉地、藏地的很多学生来到西方读书,再回家乡时,他们往往对上上下下充满不满,性格也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我认识的一些中国父母想把孩子送到西方,但是又怕孩子到了那里就把传统文化和道德全部抛弃,不再孝顺父母、尊重老师,“这么聪明的孩子,如果去西方学习,回来后对家乡的寺院和传统进行批判,会不会有大麻烦?”很多人有这种顾虑。
与此不同,一些西方人把孩子送到藏地寺院或学校学习,这些孩子的心态发生很大改变,变得遵规守纪了。
如今在全球教育领域,西方教育可以说是领头羊,尤其美式教育,被很多国家所推崇。一方面,西方的教育模式确实有可取之处,比如教材中编入动物故事,这在以往的汉语教材中不多见。不过,随着西方教育的盛行,批判主义思想也随之泛滥起来。
在美国,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竭尽所能地发表批判的论调。但是作为大学教授或者大学生,你的一句话也许将来会给世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应该有充分的研究,力求言之有据,不能毫无理由地诋毁或指责。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智慧并未成熟,理解问题有失偏颇,做出的批判也就不一定符合事实。不过要改变这种状况,也非常困难。
在藏地,有些年轻人不是很懂英语,但是懂一些汉语,于是运用有限的汉语模仿西方的观点,对于传统习俗和佛教信仰横加指责和挑剔。其实如果运用智慧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说法不符合真相。
当然,批判主义也并非一无是处,历史上人类也曾借助这种方法推出新思想,淘汰迷信的观念。但是如今有些人对于伏藏法、清净观,以及其他大乘法门,从各个方面进行批判,说某个伏藏法是假的,说某部大乘经并非佛说。这些批判如果正确,我们也愿意接受,但如果批判者对于佛教知之甚少,只是随心所欲地指责、毁损,那确实不合理,这样不仅对人类没有什么利益,还会带来损害。
(二)望文生义
曾经有一名西方博士研究章嘉国师的《正见歌知母》,并以此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主题。《正见歌知母》中有段话说:如今我们中的个别聪明人,耽著坚固成实等法,将朗朗的外境置之一旁,去寻找一个有角的所破,而无障佛母的容颜,从来不曾漂浮过杂染的斑点,不切实际的言辞讲得再多,恐怕本性的老母只会逃离我们的认识。
对于这段教言中“一个有角的所破”,这个西方学生误解为杀害带角的山羊、牛等,于是在论文里写道:章嘉·若必多吉出生于公元 1716 年,住世到 70 岁,他的著作中说,那个时代有些年轻人去寻找并杀害了很多动物,章嘉的母亲于心不忍,由此引起家庭不和,他的母亲准备逃弃。
其实《正见歌知母》的那段话是在讲述空性:抉择空性时,如果只是破斥一个“实有”,就会与般若佛母失之交臂。然而个别人的解释已经离题万里。
未来最让人担忧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些老师和学生研究藏传佛教时曲解其义,这会给东西方文化都造成很大损失。
(三)不守秘密
昨天在芝加哥大学,我了解到有些教授在研究色拉空行母(也即卫萨空行母)的传记,这部传记很好,珍妮教授也在研究《晋美朗巴自传》,这也非常好。另外,对于其他佛教内容,诸如中观、因明、俱舍、密法总续部等,如果去研究,也很有意义。不过对藏mi中的直指引导和修行窍诀,如果想研究,必须首先得到灌顶和引导。
以前西方有的老师看到mi续后,认为公开宣说也没什么,于是跟我说:“mi续不用保密。”我当时以开玩笑的方式说:“你们一些老师对于家中存款、个人年龄都讳莫如深,那藏mi中的甚深法理更应秘而不宣。”
如果mi法著作中附有“萨玛雅,密密密”字样,即便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大家也应谨守秘密,否则可能会导致佛教走向衰落。
一般在藏地也是这样,寻思者和实修者完全不同:寻思者喜欢用分别心思维、辨别,常常驳斥他人;实修者喜欢实际修持,注重培养信心和清净心。这两种人常常发生“碰撞”,实修者非常害怕寻思者,把他们当成鬼一样。
二、用尊重的心去研究
在座的如果要研究宗教,首先要了解这个宗教,学会尊重它的教义和习俗。
不过还是有很多研究者缺乏尊重心,比如一些大学生以宗教为主题撰写论文时,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但他们说“吃猪肉没有罪过”,印度教不吃牛肉,也不杀牛,但他们说“杀牛可以,吃牛肉也无所谓”,这样信口开河不是很好。
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以后研究宗教时,应该清楚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教义,并学会尊重其传统,这非常重要。
不仅是研究宗教,如果要学习某个宗教,也需要细致观察和了解。佛陀曾在经典中教诫:不论出家的比丘,还是在家的智者,对于我的教言,都应像冶炼黄金一样,首先仔细观察,如果觉得合理就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就舍弃,不要因为是佛的教言就恭敬遵从。
以前有位智者说:“通达了义教证、理证的人,与具有经验的瑜伽士,最后观察和修行的密意是一致的。”如果精通了义的教理,同时也有修行的经验,那么在他心中所有意义都不相违。否则,如果认为处处矛盾,到处都是敌人,不仅自己不快乐,对世界也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
另外,研究宗教的过程中,怀着一种利益全人类的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WPS”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