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行论》第181课笔录(上)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现在我们学习到第九品。第九品主要是抉择一切诸法的空性,打破一切众生对万法的实执。在打破实执的过程当中,对于人我的执著和对法我的执著,已经做了观察、做了抉择。
其实不管执著人我也好,执著法我也好,都是一种错误的、颠倒的分别念。分别念有很多种:粗大的、中等的、微细的。当然最粗大的如执著轮回、执著世间八法、执著一切的世间快乐等等,这种分别念不打破的话,生不起想要解脱的心。
中等的分别念就是执著自己想要解脱、想要成佛的这种心,如果不把这种分别念打破,我们的心态被局限在很狭隘的状态当中,所以必须要经由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方式,来打破这种我爱执。修持世俗菩提心的重点主要就是利他,虽然世俗菩提心有发心利他和发心成佛两个部分,但是利他是它的原动力、主要的动力,为了利他发誓成佛。所以我们说,发世俗菩提心主要是为了打破我爱执。
最细的分别念就是执著胜义当中存在显现、存在所得的佛果等等,对这些我们也必须要打破,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的的确确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如果自己的心不相应于本性而安住,其实心还是在攀缘、还在执著戏论,那么这种执著戏论的心就和真正的法界的本性不相应、不相合,所以当然就没办法现证空性、现证本性。因此必须要通过修持万法无自性的殊胜方式,来让我们和究竟的法界相应。
如今我们学习到第九品的内容。第九品就是通过修持空性、学习空性的方式,来让我们打破最微细的执著、最微细的分别念。当然平时这样讲是从三要道的这个角度说,最细微的执著通过空性来打破。其实从众生所执著的实有、恒常这个方面来讲,众生的状态不一定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也不是讲外道执著的常我等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其实在空性当中,从三要道修行的角度来讲要通过空性来打破最微细的执著。这个最微细的执著主要是耽著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的这种微细执著。而现在所学习到的《智慧品》当中,一般的众生的执著没有细微到这种状态。
现在我们所要观察、破斥的,包括众生执实有的人我、法我在内,乃至于外道执著的主物或者神我等,像这样的法都需要观察,因为这一切万法其实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如今我们在“己三、破除所断实执”的科判当中,前面讲到了破斥有情的他生。
子二、破由微尘所生:
其他的科判当中提到,“破由微尘所生”这个科判也可以理解成无情的他生。
前面是有情的他生,比如说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个有情,而通过大自在天为因,创造其他的万法(果),这是以大自在天为例。还有一些讲法是以梵天作为一切众生的生因,在《俱舍论》等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梵天执著自己是产生一切众生的因,众生也执著自己是由梵天所产生的,比如说,高贵的婆罗门等从梵天的口中产生、有些从梵天的肩上产生的、有些从梵天的下身产生,所以他们认为种姓也有高贵与否的差别。还有上帝所生等很多观点。上帝、梵天、大自在天都是属于有情。通过有情产生其他的众生、其他的万法,这属于有情的他生,因为它里面有一个有情的特征,也有他生的特征,所以合起来就是有情的他生。
“破由微尘所生”是无情的他生,以无情法为因而产生其余的众生、山河大地。
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
字面意思:有些外道认为,常有的微尘作为一切有情界和器世界的生因,“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在这就不广破了,因为在前面破微尘的时候已经观察完毕,已经把微尘存在的道理破完。既然微尘都不存在,那微尘作为生因的观点当然更不会存在。所以这就是破由微尘所生。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介绍。
在《入行论》的颂词当中,常有的微尘产生万法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对印度的外道也提到很多。有些总的外道下面分了很多支派,这些支派的观点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以看起来有些是密行外道,有些是自在天派,有些是胜论外道等等,名称总的来讲是一切外道,下面还分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时我们学习到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都是胜论外道,但他们的观点不一样,这是由于他们的总派下面还有很多支派所导致的。
此处胜论外道承许胜义谛当中有一个常有的微尘,首先这个微尘是最小的微尘,然后它的本体(自性)是常有的。前面也提到,小乘也承许微尘,但是小乘宗所承许的微尘虽然是实有的,但是无常的。基本上所有承许解脱道或者有解脱道的佛教宗派,没有一个真正承许分别念面前的法有恒常不变的自性。恒常不变的自性是绝对没有的。诸行无常是四法印之一,因此一般来讲都需要承许一切万法无常。所以小乘派等虽然承许在胜义(究竟)当中有实有的微尘,但它是刹那生灭。
同样也是微尘作为万法的生因,但外道就把这个微尘承许为恒常的、常有的微尘,而且这个常有的微尘是一切有情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的生因。他们是这样承许的,但是这一切承许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微尘常有的这个观点,前面我们在分析身念住的时候,把它“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在观察的时候,已经把微尘的自体(本性)已经作了最为详尽的观察,了知这种微尘其实是不存在的:把粗大的微尘组成的粗大色法逐渐剖析,到了微尘,微尘再分析到极微(最小的微尘),真正分析这个无方分的极微,其实它的本性也是绝对不存在。
前面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来观察,即六个微尘围绕中间这个最小的极微,中间这个最小的极微有没有朝向六个方向的部分呢?如果有朝向六个方向的部分,其实就说明最小的微尘还可以分为至少六份;如果没有朝向六个方向的部分,那么两个微尘其实就融为一体(它们就没办法接触,必须要融为一体),如果是这样,整个山王最后就会消失不见,也没有办法组成粗大的色法。所以说前面对微尘存在的道理也一一做了观察。
除了六尘绕中尘的观察方式,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讲了离一多因的观察方式,以离一多因来抉择所谓唯一的微尘(或唯一的刹那),它的具有一体法的本性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些道友在学习这个问题时,承许常有但不一定承许唯一,因为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以文殊菩萨手中的宝剑来观察微尘的时候,前提就是微尘是唯一的微尘,没有很多支分。
有些道友说:“这个常有,它可以承许很多法,但是它可以是常有的。常有和多体不矛盾”,所以他们就说,如果用离一多因破唯一的方法不一定能破常。比如说,它的本性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但是这个具有很多法的部分是不变的、常有的,所以说常有和唯一可以不矛盾,又是多体又是唯一,所以他们觉得用破唯一的理论来破常有,感觉好像不是那么相应。
其实这属于没有仔细观察的结论。常有其实是实有的一部分,只不过对于实有,前面讲,有些承许实有的法属于无常的实有,有些实有属于常有的实有。所以说,恒常的实有其实也是实有的。真正实有的法(我们说这个法是实有存在的),不能够离开两种情况:这个实有的法是多体的;这个实有的法是一体的。离开了多体和离开一体之外的实有的法在哪里?绝对没有。所以说恒常的实有,它是包括在实有当中的,因此当然可以用观察一体多体的方式来进行观察。
所以说破常有的时候,也完全可以直接用破唯一的理论进行观察。如果它是实有(常有)的,那它到底是多体还是一体?多体的显现是以一体为基础才能出现。如果有一,就会有多;如果没有一,那当然就不可能有多。所以在分析、破斥的时候,也可以着重观察这个唯一:这个微尘是不是唯一的?这个实有的唯一,这个一体的自性到底存不存在?其实所谓的唯一是没有的。即便是到了最小的微尘上面,我们说它上面已经没有部分,已经是最小的唯一了,但其实这个唯一仍然是假立的,所以这时,我们不需要也可以不用六尘绕中尘的方式来观察。我们直接就从微尘的本体(本性)上作观察、作抉择:它是不是真实符合最严格的这个唯一的定义呢?真正观察时,它是不符合的。
为什么不符合呢?因为在微尘上面,它本身从它不同的侧面(反体),也具足了很多多体的部分。比如说这个微尘,它是微细的色法,它是色法的自性,必须要有质碍的法相。它是色,这是一种支分;它是有质碍的,是另外一个支分;它是最小的、不可分的,这是一个支分;还有很多,如它不是心法,它是一切粗大的法的因。或者这个微尘它作为能取心识的所取法,我们说这个微尘是谁知道的、谁能够去观想观察的?是心识。所以观待心识来讲,它成了所取,它又变成了所取的身份。在一个微尘上面,它具有这么多的反体,具有这么多的部分,那么它怎么可能是唯一的呢?如果是唯一的,那就只能有一个,决定只有一个,其他的部分在它上面都不会存在。那在这么多的它的分支(具有它的特色)当中,到底选哪一个?如果选所知,它就不是微尘,但如果它不是微尘的话,就违背它自己是微尘的这种自性。如果选择它是微尘的话,那就必须要抛弃它是色法的本体。如果要选它是微尘的话,必须要选抛弃他是所知的本体,但是如果把它所知的本体抛弃,那谁来了知微尘的存在呢?真正来讲,唯一的一个“一”绝对没有。
不管怎么样,这个微尘上面,我们说是唯一,只不过是一种世俗的假立而已,分别念的假立而已,真正通过这个最为深切的理论来观察时,真正的唯一的“一”,绝对找不到。这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在破实有法的时候,使用的一个最为尖锐的、最为有力的理证。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证来破斥一切的实有的法,不管我们是承许心识、微尘、胜义谛、空性、佛果、如来藏,如果它是常有的、实有的,要不然就是多体,要不然就是一体,多体的基础是一体,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个实实在在的一(胜义谛当中的不可变的一)破掉之后,之后知道其实没有办法安立的。
真正要破的话,也很容易。一方面从肯定的角度来讲,这个所谓的唯一,它有很多它自己的法相。比如前面我们以微尘为例,从肯定的角度来讲,它是什么?它是色法,它又是极微,它又是所知等等。它本身上面有很多肯定“它是”的角度。那么从“它不是”的角度呢?它上面也具有很多否定它的角度。比如它不是心,它不是粗大的法,它不是胜义谛,或者它不是众生的分别念可思可议的,从“它不是”的角度来讲,也有很多。比如在整个世间当中,存在着无量无边的所知法,即使眼前见到的林林总总的很多东西,数量都很多。所有在世间当中存在的,比如说七十亿人口、无量无边的飞虫等等,这些都不是微尘。所有这些存在于世间的“都不是微尘”的这些反体,都在微尘上面具足。从肯定的角度来讲,它上面具足了很多的它自己的本体;从否定(不是)的角度来讲,它上面也具有无量无边的反体,所以这怎么可能是唯一呢?如果是唯一,它不可能有这么多否定的“不是它”的部分,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肯定的“决定是”的部分。所以真正分析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实有的、唯一的微尘,没有办法安立。
如果我们真正懂得直接观察破实一的这种理论,在我们分别心面前,绝对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所谓实有的法、所谓的不可破的法(包括如来藏在内)。如来藏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如果我们分别念面前认为如来藏是恒常不变的、是实有的,其实也可以通过这个来观察:它是胜义谛,它是常乐我净的,它不是世俗谛,它不是什么什么,它不是众生分别念的行境等等。真正从这些方面分析时,在这样的如来藏上,它同样也具足很多“是”和“不是”的反体(侧面)。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实有的法绝对不可能存在。
因此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主要是抓住:真正实有存在的法只有多体和一体两个方面。多体可以忽略不用观察,因为一体是组成多体的基础的缘故,所以重点放在破“一”。真正的“一”不是假立的“一”,平时说我有一个房子或者说一个人具有很多器官,这些是假立的,很多法可以组成一个“一”。但是这里的“一”,是实有的、恒常的一,是真实的一。真实的“一”上面就不可能有多,既是一、又是多,就矛盾。
所以说我们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微尘万法因,于前已破讫”。一切真正的微尘(恒常的微尘),完全是不存在的,前面分析过了。既然恒常的微尘不存在,那么它作为万法生因的立论、观察方式或安立的方法,也绝对不可能承许了,所以说“于前已破讫”,我们可以再温习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
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再看第三个科判“破由主物而生”,有些地方牵扯到开始观察数论外道的观点。前面是胜论,再前面是大自在天派,下面是数论外道。数论外道、胜论外道属于印度的两大主要外道,势力最大。所以下面对数论外道进行观察。
数论外道的观点其实前面已有所接触。第八品的时候,数论外道认为一切万法不是因缘所生的。修安忍的时候我们说一切生嗔的对境都是因缘和合的,有些外道说这不是因缘所生,是由自主的,前面也接触过一部分数论外道的观点。在前面抉择人无我空性破遍计我时,对于数论外道的神我部份也作了破斥。数论外道主要的观点,胜义谛当中恒常不变的一个是神我,一个是主物。神我部份前面已经破完了。从下面开始,主要是针对主物进行破斥。
丑一、安立观点:
“安立观点”就是对方他所承许的观点。对方所承许的观点是这样的: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字面上意思:“常主”,“常”就是恒常,恒常的主物。科判当中有个“主物”,主物有时也叫自性。恒常的主物是显现一切众生的因,这是数论师所承许的。所谓的主物(自性)是什么呢?“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说彼为主体”,这三句是讲主物是什么状态。“喜乐”,这个叫喜,然后“忧”和“暗”,平常讲喜忧暗,喜忧暗对方承许为三德,喜忧暗三德平衡的状态就叫做主物(自性)。“失衡变众生”,当主物不平衡的时候,就显现众生了。
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上师讲记当中也介绍了数论外道。数论外道的创始人是淡黄仙人,所以有些地方把数论派称之为淡黄派。淡黄派,这个不是鸡蛋的蛋,蛋黄派好像是一种蛋糕,但其实不是那种蛋黄。这个淡黄是淡黄色的淡,很淡很淡的那种淡。淡黄仙人,有些地方讲他是在人寿两万岁的时候出世的,他具有一定的禅定功德,通过禅定引发一些神通。他在禅定当中观察一切万法的生因(起源),相应于自己的禅定的功德,发现了二十五谛。
创立外道的有些时候是以恶心所造的,比如前面的顺世外道,一个天神为了鼓动天人作战,就造了没有前后世、没有因果的论典。
有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一切万法的起源、一切万法的生因是什么?或者通过一些有限的根据进行推测,比如现在认为的万物起源,很多都是通过考古的岩石、化石等,开始推测万物起源是怎样的。
有些是通过禅定来观察,因为他能够入禅定,他的智慧就比一般人纯粹通过意识要来得深,有了禅定之后,他的智慧很深,开始观察。禅定有深有浅,当然佛陀的禅定智慧是最深的,一般的外道也有些有漏的世间禅定,能够看到一些一般众生看不到的,比如说通过修禅修引发神通,通过天眼通等等引发神通,或者有些宿命通,他就可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前世或者看不到隐密的事。他就通过自己的禅定,在他的功德达到极限的时候,就观察一切万法的生因是这样的,所以他就开始写下一切万法是怎么产生或显现的。
有些外道师的禅定只能看一世、两世。比如说观察到有些天人生因的时候,他为什么就能生到天界?一观察的时候,这个天人前一世是一只白鹤。他就观察这只白鹤主要的习性是什么。白鹤主要的习性就是喜欢一只脚站着、一只脚提起来,他就以为如果能够随学模仿一只脚站立,就能够生天。所以有些外道在修法当中就金鸡独立,他经常修持金鸡独立,觉得这样修起来就可以生天。有些观察这个天人的前世是一头牛,他就以为模仿牛吃草就可以生天,所以也出现了一些食草外道。还有通过一些其他的因缘,模仿猪狗的禁行,这样的外道也有很多。他们的神通很有限,只能看到一世,就误认为这些狗、猪、鹤、牛行是持这些行为而生天,就觉得“我如果这样模仿,我也生天。”他不知道,其实生天的因缘在前面还有更细的,再往前的这些善业他就看不到了,这样就出现一些很古怪的外道的修行或苦行的方式。所以说显现外道的因缘各种各样。他的禅定有深有浅,他的神通看得远或看得近,有很多差别,所以出现的外道类别也非常用多。
数论外道的创始人是淡黄仙人。淡黄仙人的神通还是比一般的人要强,但比佛、菩萨这方面就差得很远。他通过禅定观察之后,就发现了万物的所谓起源和生因,于是他就创立了二十五谛,有二十五种法包括一切的所知。因为二十五是数字,通过数字来立论,所以称为数论外道。
数论外道的二十五谛法,前面我们也大概做过介绍。二十五谛法中,有两个法是胜义谛的法,一个叫神我,一个叫自性(即这里所讲的主物)。神我是具有心识的,它是享受者、不是创造者等等,前面已经观察了。第二个就是主物,主物其实是一切万法、一切众生真正的生因,所以这里叫“常主众生因”,它是恒常的,它是一切众生的生因。
主物也具有五种特点。第一个是唯一,当然这个唯一前面是很多共同的,比如大自在天也是唯一的。第二个是恒常。第三个,它的本性是无情法。前面的神我是有情,这里主物的本性是无情,没有思考能力。第四个,主物是谁也看不到的,众生的分别念没办法观察到。第五个,它是一切的作者,是一切众生产生的因。
真正开始显现的时候,前面介绍过。神我要起心动念,它想要享受万法。神我要享受万法,起心动念的时候,主物(自性)就了知,了知之后,就开始从自性当中幻变出其他的二十三谛法让神我享受。刚开始神我在享受这些万法的时候,它没有觉得自己的心在外散。按照数论外道的观点,当它轮回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它的种性苏醒、善根成熟,有一天它就发现很累,“为什么自己这么累呢?为什么自己有这么多的痛苦呢?为什么是这样呢?”它一观察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耽著于外境(色声香味触),它就生起了厌离心,就想修道。修道之后,通过师父传授的修道方法或者它自己去寻找修道的方法,就开始禅修,禅修之后得到一点能力,得到一定的禅定,然后获得了某种神通、某种智慧,所以它一观察,自己所耽著的这二十三谛法其实都是假的、都是自性的幻变。当它这样了知之后,自性就觉得不好意思了,就收摄了,就把二十三谛法收回到自性当中。这个时候我们面前的大地、身体等这些法都消失不见了,神我就独自安住,这个时候它就没有执著的法了,没有这些显现的外境了,这个时候就获得了解脱。所以他们也承许有修道、有解脱、有轮回等。
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提到,数论外道的神我相当于平时内道当中所讲到的意识,因为它可以分别、它可以观修;显现一切万法的主物,相当于佛法当中的阿赖耶识。数论外道承许,二十三谛法(外在的所有的世俗谛)都是在自性当中本来存在,从自性中显现。内道当中讲,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识上面的种子、习气,然后从这个种子习气变现,显于外面。像这样,这两点就比较相似。而且它也承许修习善法、修禅修、生起解脱道,这方面和唯识宗有点相似的地方。所以麦彭仁波切说,相对而言,数论外道在外道中,从教义的角度来讲还是比较善妙的。当然这是相对来讲,当然它不能和佛教比,是同外道比较的时候相对来讲比较贤善。
但不管怎么样,因为它毕竟没有发现真正的解脱道,如果按照这种修法修下去,众生就会被误导,会把这种道认为是真正的解脱,然后就修持,修持之后没有办法获得解脱道,因此针对想要真正修解脱道的人来讲,这种道没法作为依止处。而且这里所讲到的,胜义当中存在的神我和自性,其实通过空性的理论观察时,也没有办法真实安立。所以此处我们要去对他的观点进行破斥和观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