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成长的礼物
NEW BOOK
2019
妙欲,就是物质享受。不用刻意地舍弃物质,也是第三转法轮或密宗的甚深见解。
虽然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过分追求物质,就会忽略精神的提升,一定会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要适当地调整,要少欲知足。但这也是阶段性的,在证悟以后,物质就不再会对修行构成障碍。
当年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苦行了六年。其间很长时间才喝一滴水,吃一粒米,甚至不吃不喝地修行,修成了四禅八定当中的第四禅,却一直没有成佛,最后身体也十分虚弱。后来,有一位放牧的女孩向悉达多太子供养了乳糜,喝了乳糜以后,身体得以恢复。太子意识到,不吃不喝地苦行与修四禅八定,都不能让人解脱成佛。必须找到真正的境界,才能获得解脱。悉达多太子于是决定离开当地,去到菩提迦耶,并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佛陀的这一切示现都说明,佛教徒不需要刻意做苦行僧,也不要太着重四禅八定,这些都不能彻底解决内在的贪嗔痴,这两条路都不能让人解脱。要解脱,需要内在的证悟智慧。没有智慧的苦行,仅仅是让身体白白受折磨而已。没有智慧的内心平静,也只不过像动物的冬眠或者发呆,都是与解脱无关的。解脱成佛需要的,是智慧。关于这些道理,密宗里讲过很多。
曾有一个佛陀住世时期的印度国王,他在给释迦牟尼佛供斋的时候告诉佛陀,如果要我放弃王位、皇后、财富、眷属以及其他的一切去修解脱道,我宁可呆在城市里面变成一只狐狸!有没有一种不需要放弃这一切的解脱方法呢?如果有,那我愿意接受这个解脱道。释迦牟尼佛立即给他示现了密集金刚的坛城,然后给他灌顶传密法。
这些事例都说明,美食、金钱、地位等等,并不绝对是解脱的阻碍。对待它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小乘的戒律,比丘托钵化缘的时候,不能看女施主的脸;同样,比丘尼也不能看男施主的脸,只能看着自己的钵盂,到现在也是这样,这都是避免产生贪心的措施。但如果有一天,这些比丘比丘尼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则哪怕有成千上万个英俊貌美的异性去勾引他们,也不会让他们的内心有任何动摇。那时他们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一切物质与外境的奴役。
律经中讲过,普通比丘尼只要故意接触男人的身体,也会犯根本戒。但女阿罗汉即使遭遇到强奸,也不会犯戒,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贪心。
但现在却有很多人以此为幌子,自称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等等,宣称自己不需要守戒,不需要断除烦恼,可以随心所欲。引得很多追随者也以此为借口,放弃基础的修行与善法,招摇撞骗、自以为是。
密法有记载,以解脱为借口而造作恶业,比杀盗淫妄与普通的五无间罪还要严重。哪怕造了五无间罪,也不会堕入金刚地狱,而这些人却会堕金刚地狱。
我们万万不能盲目相信这些人的把戏,现在的社会非常混乱,我们要用佛的理论去观察。只有再三观察,最后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以后,才可以相信,这叫作智信。唯物论者批判迷信,佛教更反对迷信。
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都要去看看他在做什么。如果对方真的是在一心一意地无私奉献,在以爱心帮助众生,那他是不是佛已经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完全可以崇拜他。如果一个人自称是活佛,但他的所言所行,却都是为了追求金钱、地位与名声,那他绝对是假的。一个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他做的事情才更重要。判断一个人的真假好坏,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这是唯一的标准。
特蕾莎修女虽然不是佛教徒,更不是什么活佛,但她的无私爱心,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她就像一位菩萨再来,就值得我们佩服、崇敬与爱戴。
我们不能相信任何神神秘秘的东西,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反复地思考。
以上的几个不拒绝,离我们尚有很远的距离。下面讲的这些不拒绝,是针对我们普通人讲的,所以对我们很有帮助。
虽说肉体上的病痛与精神上的痛苦,会给我们带来很不舒服的感受,却可以促使修行的进步,提高修行的境界,所以不要拒绝。如果身体健康、心情愉悦,那当然更好。但万一体弱多病、心烦意乱,就需要换一种心态来面对。
现在很多富二代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吃穿受用样样齐全,什么都不缺,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处理,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长期依赖别人的伺候,长期习惯于物质的丰厚,会滋养出脆弱不堪的个性,继而丧失了承担的勇气。如果有一天遇到一点点意外与打击,就根本没有承受能力。
常言道:苦难是一笔财富。痛苦可以让我们认清轮回的本质,从而生起出离之心。若从未经历任何痛苦,则很容易落入幸福的陷阱,井底之蛙般地沉迷在眼前的小幸福中,不知天高地厚,不问前程归途。
现在有些人,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会不屑一顾:我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
但今天的幸福,并不一定能延续到明天。很多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与精神打击之后,才如梦初醒,彻底改头换面,再也没有过去那种目空一切的口气,乖乖地开始学佛、念佛了。所以,痛苦成了他们扭转人生轨道的最佳机遇。
同时,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本来就有肉体的痛苦,如果精神再去抗拒,不但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苦上加苦。若能以开放的心胸接纳痛苦,反而有助于减轻乃至化解痛苦,让我们的心智逐渐增强,在突破痛苦的过程中,修行境界也会慢慢提升。
修行的境界越高,面对痛苦的能力越强。阿罗汉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却会有肉体上的痛苦。刀、枪等武器可以对阿罗汉的身体构成伤害,阿罗汉也可以被杀死;在没有食物的时候,阿罗汉也会饿死;生病的时候,也会病死。所以,在无间罪当中,就有一条是杀死阿罗汉。而一地菩萨则连任何肉体上的痛苦都不会再有了,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佛陀圆寂的时候,身边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一个人痛苦万分,其他人都如如不动,甚至还在谈论现在释迦牟尼佛应该进入了第四禅,现在应该进入灭定等等。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圆寂这么大的事情,他们都不痛苦?这不是因为其他人不在乎释迦牟尼佛,而是他们已经断除了痛苦。只有阿难还没有证悟,所以会难过哭泣。
虽说肉体上的痛苦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来应对,但要尝试学会接纳精神上的痛苦。
当然,这是针对我们这种人而言的,高境界的修行人已经不需要这些方式了。
To Be Continue
——慈诚罗珠堪布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