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空性打个照面
这个世界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学说和教派,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和生命。那么,为何佛弟子会选择紧跟释迦牟尼佛的脚步?是什么使佛陀的教育在众多宗教和哲学中显得尤为特别?对此,慈诚罗珠堪布不止一次开示过:
“虽然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宗教、哲学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说过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学派,都说不出空性这么深奥的道理,这是佛教唯一的特点。”
我们对于自己身处的世界以及所有苦乐感受的真实性,未曾有过丝毫的怀疑,这种执著就像坚冰一般牢不可破。然而,空性理论的出现,开始动摇了我们固有的世界观。佛陀也曾说过:不要因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要自己去检验他们。就让我们跟随慈诚罗珠堪布的智慧之语,尝试和空性打个照面吧。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这里首先就要问一问,谁知道物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呢?这种观点是自学来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觉?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主要不是来自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从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呢?譬如说,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经上的理论后,觉得很有道理,才开始信仰佛教。我们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开始没有,在接触了一些理论后才产生的呢?不是。我们在刚刚出生时,就有这种先天性的感觉,那时就执著我的存在,继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们从未想过我及我所的存在有无证据,而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观点。所以说,是我们自己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
佛曾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论”,就是佛从世俗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是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不仅如此,包括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恶。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
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观点。我们能推翻吗?能。因为我们每一个执著的基础,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稳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
佛经上是如何教我们思维的呢?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明示。假如,我们有一块布,用肉眼观察这就是一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但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一堆线。当我们面对这一堆线的时候,刚才那块布去哪里了呢?这时,我们就应该思维,刚才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过呢?或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说从未有过布,那么请问:我们平日里买来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么?如果说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就没有,那么请问:布去了哪儿?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维的,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主张或说法,而是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下面,我们继续一拆到底,来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布拆了以后,通过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布是由线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线拆开,又得出一个结论:线又由更细微的线、丝或羊毛组成。
又请问,这根被拆的线去了哪里?它存在过吗?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们看见的是什么?构成布的又是什么?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后就消失了吗?消失到哪儿去了呢?……这样先有后无,难道不是像彩虹一般如梦如幻吗?
我们再接下来看拆剩的这一堆羊毛。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一根细羊毛已经是观察的极限了,但还可以把这根羊毛切成很多犹如微尘般大小的段落。这其中的一份,已经不能称之为羊毛了。把微尘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尽头不能再分(即变成空性)为止。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虚空的观点不易理解,也可从一辆车、一幢房屋、一块布的构成来观察物质的虚幻性。比如,用一块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认为布是真实存在的。若将布分解,则只见线不见布;再将线分解,则只见羊毛不见线(假设线是由羊毛纺成的);再将羊毛分解,则只见微尘(或称粒子)不见羊毛。那么请问:刚才的布去哪里了?线又去哪里了?羊毛又去哪里了呢?它们都一一消失了。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做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的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了达,在每天的24小时内,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数据所显示的虚幻世界之中。我们以前认为接触到的那些实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向内观察这个所谓的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也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个“我”与外境一样,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不存在的。眼识至意识的六识或八识也都是空性。
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只要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就会存在;一旦用心去观察,就会一无所获。这是物质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规律,是它的本质,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来,让我们去观想的。如果这仅仅是规定,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接受它。如果接受,就是生搬硬套,就是教条。而真理是有根有据、经得起考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于此,我们要奉劝那些希望拥有外境的人,千万不要去观察和思维,就好比,如果你想继续“黄粱美梦”,就不要醒来。一旦你学会观察和思维,就会如同大梦初醒,“失去”梦里的一切!所以,要想圆满世间物质享受的人,就不用去做观察和思维。当然,这样走下去,永远都无法脱离痛苦。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不但物质世界不存在,包括精神世界也不存在。而世俗谛仅仅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两种世界中,它们都不存在了,还能存在什么呢?这就说明,没有一物是存在的,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目前,我们虽然知道这两种世界是不存在的,但这只是意识的肤浅感觉而已,不是真正地体会空性。
空性有很多层次,证悟也有很多层次。前面所讲的,是最初步的一种境界,若能在此之上不断发展,最后就可以证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时就可以彻底推翻我们原有的执著。因为无我的见解和有我的执著是水火不相容的,无我的见解发展、稳固了,自然就推翻了有我的执著。
最后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为什么要证悟空性呢?从小乘的角度讲,证悟空性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讲,证悟空性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
为何证悟空性就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因为,如果不证悟空性,就始终有我执,若是这样,即使我如何努力地,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自重他轻的念头还是不能彻底放下,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那么,它必然会阻碍我无自私、无条件地奉献,所以我要把它推翻。推翻了它,我执就不复存在,它就再也无法控制我去谋求自利,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益众生,到那时,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是为自己得解脱而证悟空性,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益众生而证悟空性。明确证悟空性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一册《二谛——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
《慧灯之光》第一册《中观的基本观点》
《慧灯之光》第五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