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第三十七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分了三个部分,首先是共同加行,在此之前讲了闻法的方式。正论有共同的加行,不共的加行和破瓦。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共同加行,主要是让我们的心相续得以成熟,堪为修持解脱道的法器。要修持佛陀宣讲的解脱道,让这个妙法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中,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法器。虽然法很殊胜,但是如果没有成为法器,就没办法在相续中引起共鸣对正法产生信心,也没办法通过修持使法入于我们的心并安住在正法的状态当中。所以我们要学习外加行,通过闻思之后产生真实的定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修。
观修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打坐的方式对于前行当中所讲的内容,进行专注的观想,力争在观想的过程当中发现法里面的含义。然后通过不断的观修使这个法能够融入到心中,这种修行在论典当中称之为正所缘。要真实观修的对象、对境叫正所缘。除了正所缘的观修,另一个方面平常的积资净障和祈祷加持也很重要。这个也是在内心中生起状态非常重要的辅助因缘。这方面很多上师也提到过,慈诚罗珠堪布也是在很多地方讲过。
如果我们的修法很正确,时间也用了很多,但是仍没有进步的话,这说明我们缺乏资粮,相续中的障碍也比较重,就要通过勇猛的心来积资净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修行就可以进步,可以突破以前没办法突破的瓶颈,通过对现有法本中所讲内容的观修,使法义融入到我们心中。因此观修很重要。为了相续当中观修能够起到作用,这些辅助的因缘也很重要。积资净障和法入于心的清净的善果要成熟,它的因缘都要具足。主因是犹如种子一样的观修的内容,阳光、水、土、肥料等这些是助缘。观修如同种子生苗芽一样需要助缘,这些助缘就类似于积资净障。为了使内心当中生起这种状态,我们要积累资粮。资粮福德不够是不行的,障碍太重也是不行的。福德主要是集聚顺缘,忏悔则是消尽违缘。如果是在正确的观修道路上,顺缘都具足了,违缘都遣除了,这个时候再辅以时间等,观修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法就会逐渐可以融入到我们相续当中。
我们观修的时候两方面都一定要注意,积资净障方面包含了祈祷上师加持。为什么我们打坐之前都要观一座或长或短的上师瑜伽?是为了祈请上师在观修过程中给予加持和帮助。通过祈祷可以和上师相应,这是佛法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修持内容。当我们修行进展缓慢的时候,就可以祈祷上师诸佛菩萨加持,给我们修法进行帮助。上师、诸佛有这个能力和帮助我们的想法,如果我们自己放着这个资源不用就是大的浪费。我们不能认为上师和诸佛菩萨加不加持无所谓,我要凭自己的奋斗,这是没有必要的,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能过于强烈了。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完全是一个新手,有很多障碍是没法想象的。这个障碍主要来自于无始轮回中,我们相续中积留下来的种种习气,其力量之大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产生信心、慈悲心。另一方面也要借助证悟上师、诸佛的外部力量,因为他们有这种发心也有这样的能力来帮助我们,只要通过信心去祈祷便可以和他们的加持相应。外加行的观修都是为了使我们相续成熟,成为殊胜法器的必要修法。这个基础不打好的话,后面的内加行也修不好,正行也就修不好,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学习和修行了更了义的修法之后所产生的见解,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修持初级的修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加行中现在我们学习和观修的是寿命无常。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讲对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观修可以遣除对今生的执著,通过观修轮回痛苦、业因果可以遣除对后世的执著。现在我们对今生的执著过于浓厚,导致我们的心没办法趋向于修行佛法,耽著今生的思想已经阻碍了我们追求解脱道。要知道今生很短暂而后世却很长,解脱是对我们更加有利益的。通过这些对比之后就可以知道,如果耽著短暂的今生而去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是没有必要的。非常认真、详细地了知今生和后世之后,便知道解脱道给自他带来的利益才是真正我们所追求的。通过观修放下了耽著今生的思想而去追求解脱道,这会扫除修行佛法过程中很大的障碍,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想要解脱的意乐中。
有些人修学佛法并不是为了解脱,只是为了得到平安,让心安定或者遣除障碍和违缘,还没有自己要解脱并帮助别人解脱的思想。但是慢慢就会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寻找一个身心的安乐,也不是为了遣除一些麻烦,而是真正从整个轮回当中得以出离,获得究竟殊胜的解脱。所以放弃今生来求解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我们的心思过度的耽著于今生乃至于后世的安乐,没有想真正从轮回当中出离,这种是不得力的修法,方向、目标没有找对。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出离轮回。
今天我们讲观修无常七个科判中的第六个。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这些词句的道理不像因明、《俱舍论》、中观和密法中的一些理论那样深奥。文字很简单,意义也不是那么难懂。佛法中有一些修行的次第安排,最前面的修行基本上是在我们现在轮回的分别心能够理解、修行和接受的高度,没有超过我们当前的状态。所以刚开始的这些都是在众生的分别心能够接受的情况之下告诉我们一些更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了知这些轮回和心的状态的实相。
再往上就会有些超越我们分别心的内容。比如说菩提心的思想就已经超越了当前我们为自己解脱、为自己利益的心态。它让我们完全放弃对自我利益的诉求,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利他,这和平常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再往上的空性更是和现在我们实执的做法,诸法实有的状态离得更远。所以前期的修法都是和我们的心相应的。后面修法观待现在的心来讲,会让我们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等,但是通过前期的闻思修行,在心到达一定高度时我们就可以接受后面菩提心的修法。如果站在出离心的高度再来看菩提心就很容易理解,有了菩提心再去看空正见就太容易理解了,从空性高度看密宗的等净无二也容易理解。所以次第修学就有必要性。
前五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第六个是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虽然我们知道每个众生必定要死亡,但是死亡的因缘、时间、方式方法都是不确定的。通过这些因缘不确定的观修来增强我们的紧迫感,让我们内心中不敢再放逸。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作为放逸的资本,所以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要精进的修法,为这种思想而做一个观修的铺垫。
我们南赡部洲的人,自从出生那一时刻起就必定会走向死亡,
这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归纳。不仅南赡部洲的人,实际上所有的众生,只要是在轮回中的所有有情,从出生开始就必定走向死亡,没有其他的路可选,就像生际必死所说的一定会死亡。为了让我们观修时内心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觉受,主要观想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关的南赡部洲,也就是现在我们地球上的人。【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必定走向死亡】,这个是决定的。刚才讲无常的时候,提到在人世间生下来不死的人你见过,听过或者怀疑过吗?其实都是没有的。这个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必定会走向死亡。通过前期的观修,内心当中应该产生一种定解。
无常中的三个次第的修法也是一样的,前面的修法应该要修到量。前面要着重的、刻意的观修必定死亡这一点。为什么要刻意观修呢?因为自从世间人懂事之后每个人都知道要死,但是没有刻意观修的话,还是会刻意躲开、逃避死亡的话题。但是佛弟子要反复刻意的观,把必定要死亡完完全全接受,不需要逃避什么,这个就是自然规律。如果第一期的修法“必定死亡”修好了,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个修法就容易修成。
法王如意宝在有些论典和窍诀的修法中,对死亡无常有三个窍诀分三步走的安排。第一个是我们内心当中必须要生起必定要死亡的定解;第二个是在必定要死亡的基础上,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是没办法确定的,进一步的对于马上要死亡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在内心当中要完全肯定;第三步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有利益。以上就是观无常中三个主要的脉络纲要。我们在观无常的时候,也是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来讲这么多的内容。当我们知道了必定要死亡之后,就要进一步的在这个基础上思维死缘不定。死缘不定是指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会到来,所以就要刻意观修死期不定。
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和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
通过什么方式死,是比较平和的寿终正寝,夭折,横死还是其他的方式?这个我们是没办法确定的。如果接受了死亡的事实,每个人能都给自己设计一套最能够接受、最舒服的死的方式,但这也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已。以什么方式、因缘、时间而死,不是按照我们的意志力转移的,而是由我们内心中的业而决定的。我们在无数的前世当中造了什么业,哪一个业先成熟我们完全不知道也没办法了解,因为太复杂。
因为这个确定不了的缘故,所以自己死的方式也确定不了。到底是以平静的方式,比较恐怖的横死的方式,夭折的方式还是寿终正寝的方式而死?这个是没办法确定的。死的因缘也确定不了,是因为地、水、火、风,还是通过战争或者疾病?。如果我们看电视或者网上的消息和新闻,留意一下世间各种死亡方式和因缘,然后不断地放在自相续中观察:我和这些众生是一样的,他们在死亡之前选择的余地非常少,但也不是百分之百不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死,有一小部分人是可以确定死亡的方式的,绝大多数众生对死的方式、死的因缘没办法确定,是由于车祸、洪水,还是战争、风暴或者地震、爆炸,这些都不知道。
很多人在死亡的前一刹那,对自己将会以什么方式死是没有准备的,这导致了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定不下来。是在自己家里、公交车里、办公室里或是其他地方,死亡的地点定不了;是明年、后年、下个月、明天,还是下一刹那,死亡的时间也确定不下来,都是未知数。我们可能干脆就不去想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非常典型的消极心态,会导致我们不提前做准备。之所以要去观想死亡的方式、因缘、时间、地点都是未知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心态积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死,所以更加要抓紧时间做准备。这其实是面对死亡积极做准备的心态。
死期确定不了,让我们知道没有资格可以浪费时间,要趁着还没有死亡尽量的多观修正法,手上的念珠有空的时候念一念,不方便时就拿计数器计数。有时间都应该用来修行正法,为死亡的到来做准备。上等者在死亡到来之前早就准备好了,已经证悟了,死的时候一点都没有恐怖。如果没有证悟,但是已经努力了,那么也不会后悔。观修这些对我们修行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是很积极的心态。我们要通过听闻和思维,明确死期不定和我们的修行以及心态走向有什么关系,确定完之后没有了疑惑,就开始观修死期不定。因为内心中的目标很明确,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一遍遍的观修,让法义融入到心中。我们前期的准备就是闻思,首先把原理搞清楚,该遣除的怀疑遣除掉。因为内心已经肯定了为什么要这样修,打坐时就安住于这种正确的没有怀疑的定解中一遍遍的观修。多观几遍后,法义就通过定解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相应。
有的道友初学的时候观前行观不了,不知道它的意义,这个很正常。因为我们刚学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里面的原理,到底为什么这样观?它和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搞的很清楚。只是把词句背下来后一遍一遍这样想,一分钟就修完一遍,接着一分钟又修完一遍,最后就看着表就没办法了。刚刚学习佛法的人这样很正常,没什么需要沮丧的地方。当我们修完之后,学习了很多后面的法义,反过来的时候很多问题搞清楚了,再观修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内心中就会产生感觉。所以法是要反复的学,反复的思维和观修,一遍不行第二遍,要观修到我们内心完全和法相应为止。
在传记中记载,阿琼堪布的皈依只修了三万遍,上师就告诉他修量已经够了,不用修十万遍。根据阿琼堪布的情况,他的内心中和法相应了,数量有没有达到都可以。但是修量到了质量却没有跟上,这时候说我的数量修完了可以不用修了,这是不行的。虽然十万遍修完了,但是内心中没有感觉,那就还得来第二个十万遍,第二个十万遍没有感觉,还得来第三个十万遍。
数量其实也是一种督促,如果没有数量的话会自欺欺人,有了数量的约束,至少在完成数量的过程当中,没有去做其他的事情,还是缘法义在念诵或者观修。通过数量的累积,心会朝正法方面去发展并逐渐趋向于成熟。刚开始修行时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肯定需要扶持,需要经过很多次的跌倒和爬起来。等长大一点就可以走的快一点,接着就可以跑,最后大人都管不住了,这种能力也是慢慢训练的。我们修行佛法,心的成熟和修行的自在力也有反复的阶段。有时候会不想修了跟上师抱怨,上师会哄哄你,实在不听话就骂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的让你修下去,就一定会发生改变的。
即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以何因缘死亡谁也不能确定。
这是对前面的原文展开讲,没办法确定哪个时间死亡。到底是明年、后年,三十年之后,还是我们平常说的百年之后,这是没办法确定的。何地死呢?是在当地还是外地死,家里还是路上死,办公室还是电梯里死?这个也没办法确定,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因缘成熟。
我们内心中造过很多杀生、伤害众生的业,这些业有些已经成熟,有些还没有成熟,就相当于埋在心中的定时炸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业一旦成熟,在桥上走就死在桥上,在床上躺着就死在床上,在卫生间就死在卫生间里面。所以谁也没办法确定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何种方式、何种因缘而死。有的看起来没有什么因缘,突然就倒地就死了,这样的很多。
我们在看报纸、新闻时,用意正确的话对修行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是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满足自己想知道新闻的需求的话,意义不大。看到这些新闻时应该有正知正念,因为有些消息对我们修行心态会有影响。有些容易让我们生起贪心,有些则让我们生起嗔狠心敌对心,这些我们还是要鉴别,一定要注意。
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而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
当今这个世界,越往后人们的烦恼和业越重,灾祸也越来越多。按照佛经的讲法,这个世界正是处在减劫,众生的福德、寿量都逐渐的递减,减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往上升。现在这个阶段是减不是升,所以大的方向肯定是越来越差的。不好的事情越来越多,生缘越来越少,死缘也就越来越多。比如灾难、战争、人祸频发。在这个世界中让我们能够生存的因缘越来越少,让我们死亡的因缘却非常的多。我们要很努力才能具足生缘,却很容易就会遇到死缘。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时间才能够生存下去,需要挣钱买米、买菜,要住房等等,但是死亡的因缘一到,马上就会让我们前功尽弃。所以死缘多如牛毛。
圣天菩萨在《宝蔓论》是这样说的:【“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即便是生缘,最终也会变成死缘。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理解是,比如说吃饭穿衣一方面是让我们生存下去的因缘,但是这种因缘本身有可能会变成死缘。有些衣服可能会粘上病毒,或者含有害物质,我们所吃的食物里面,会有毒大米,菜里面有过度的农药残留等等。这些看似让我们生存的因缘,却会引发一些病变而让我们死亡。另外一种理解,即便没有前面说的这些情况,生缘最终也会变成死缘,因为生际必死,人只要一生下来就走向死亡。貌似是生的因缘,最终还是会成为死亡的因缘,生缘没办法让我们永远不死,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理解。
诸如火、水、毒、险地、野人、猛兽等等,所面临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
死缘包括火的因缘如火灾,水的因缘如水灾,还有毒水,毒药、险地等。【险地】就是很危险的地方,比如坐车的时候路很窄,夏天有泥石流或者是路基塌陷而翻车,这也是一种险地。还有险地是指非人很厉害,心胸很狭隘,非常喜欢伤害其他有情,所以有非人的地方也称之为险地、凶地。还有一些野人,现在野人不多但还是存在的。一些深山老林中会有猛兽、毒蛇。夏天的时候会有蚊子携带一些病菌比如登格热,或者有蜱虫等等。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面临很多死缘。观察就可以发现到处都是死缘,非常的多。而且人的心如果不控制也会因为恶心导致别人死亡。有疯狂的人为了发泄内心中对社会不满,没有什么理由的,拿着刀看到路人就砍杀,也有可能突然就降临恐怖袭击,这些都有可能的。所以死亡的因缘真的是非常多,生缘非常的少。
而且自以为是生缘的衣食等也有成为死缘的,食用有毒的食物或者自认为是无毒食品而抱着有利于身体的希望来享用,可是也有变成毒物或者发生不适应中毒以致于成为死缘。这种现象频繁出现。
即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缘也有变成死缘的。此处讲了食用有毒的食物,像毒蘑菇或者有些分不清楚的有毒植物,还有自认为是无毒的食品,抱着有利于身体的希望而享用。可是这些也有变成毒的时候,虽然有的单独食用没有毒,但是配合起来就有毒性,或者在调制、烹饪过程中产生毒性,发生不适应中毒而成为死缘。
现在这个世间中,有很多食物有毒的素材可以供我们观想死缘众多。有的大米也是有毒的,甚至都不是米做出来的,我们吃的面,粉条等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毒,有的牛奶也不敢喝,也会有毒。因此可以观想的素材是非常多的。本来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食用有毒的食物,反而成为死缘的也非常多。有的食物吃了很快就死,有的吃了会变成重病或者癌症,这种情况也会频繁出现。
观察这些主要是说明死缘是不定的。作为佛弟子,看到这些报道和消息,不注意的话很容易产生嗔恨心、愤世嫉俗,对于修行者来说要注意控制这种心态,修行是要把我们的心修得善良。我们通过自己的业转生在这种环境当中,制造这些毒食品是因为有些人追求暴利,不能说他做的对,这是他自己的恶心做的坏事。但是转生到这种环境中享受这种食物,一部分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因缘。如果我们在观想时对别人产生愤恨的心,或者对社会产生愤世嫉俗的心态,这对我们身心的健康和修行都没有利。
我们可以通过观无常心追求解脱,或者通过大悲心、菩提心的摄持,对于制造这些不好食物以及假药的众生生起悲心。通过念诵佛号,咒语等方式替他们忏悔,加持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修行人的本色,慈悲、菩提心、智慧的心不变。否则我们在好的环境中赞美一切,在不好的环境中就咒骂这个,咒骂那个,心没有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对于真实修行佛法来讲,这种心态是一种不利的因,这个方面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在这里附带讲一讲。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由于过分贪爱荤腥食品而肆无忌惮地享用血肉,因此似乎没有不染上“玛敦”病或“夏珍”病的。
【当今时代】是以作者华智仁波切(一百多年前藏族的一位学者、成就者、传承上师)的口吻说的。那个时代很多人喜欢荤腥,牧场上也没有什么蔬菜和植物可食,基本上以牛羊肉为主要的食品来源。很多人贪爱荤腥的食品,享用血肉已经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吃法非常多,煮熟、半生半熟、烘干或者直接啃吃生肉。因为肆无忌惮享用血肉的缘故,染上了很多和肉食有关的如“玛敦”和“夏珍”的病。现实社会中,通过肉食引发的不只这两种,还有很多其他的疾病。比如排毒系统的肝出问题、高血压、肠道疾病、或者是由于非常喜欢生食海鲜而染上疾病。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到流行的肝炎、禽流感、猪流感等等,这些病和荤腥食品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此外,由于饮食不当,患肿瘤、涎分、水肿病而成为死缘的也不计其数。
因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的缘故,患肿瘤病的也非常多,涎分病具体是什么不清楚。如果要了解的话去医院看一看,分了很多科室,有各种各样的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肉食或者其它各种因缘引起的。大医院里人山人海的比市场还热闹,自己去看病或者是陪家人看病,很多医院都有这样的情况。可见通过饮食不当等引起各种疾病,最终可能导致死缘的也不计其数。
观想这些主要是提醒我们死亡离我们不远,并不是离我们十万八千里,不知道哪天因缘成熟自己就变成其中的一部分了。要知道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有非常多的死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死,如果死时还没来得及修行就很遗憾。在死亡到来之前,让我们看破今生,生起修行正法的理念,带动我们尽量多地修学善法调伏内心,减少罪业的形成并累积安乐的因素,乃至于修持解脱的要法或者念佛等等做很多来得及的事情。否则真正死亡到来的那一天就来不及了,没有时间去准备,以上主要是让我们来观想这些的。
为了追求财富和名誉等而奔赴沙场或者遭遇凶猛野兽、随意渡水等成为死缘的事情不可胜数。
有些人是想要追求财富、名誉而奔赴沙场,有些人打仗就是为发一些战争财,或者通过打仗而升官(古代都是这样的)并得到很多奖赏,得到一个英雄或一个常胜将军的名声等等。为这种名号而奔赴沙场,被杀死的几率是很高的。即便有先进的武器,也不一定就能够完全保证功成身退。为了追求名誉也会遇到凶猛野兽,如去深山中挖灵芝、打猎等等,会遇到凶猛野兽而死亡,随意渡水成为死亡原因的也很多。
从近期看,大恩上师也讲了国际上和叙利亚的难民问题(三千多人死亡),他们为了追求什么?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国家发生战乱;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偷渡成为难民。在漂洋过海的过程中,可能是因为渡海的工具非常简陋,组织偷渡的蛇头只想着自己赚钱根本不管其他人,随随便便就把难民扔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船上,船一翻就死了。因此为了追求财富而死亡的非常多。
这样看来这个世界太平的地方不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会发生恐怖袭击、战争、天灾、人祸等等。生缘不太容易具足,死缘却非常多。即便千辛万苦到了你想去的国家,之后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你,我们一定要好好的观察。中国很多地方还是相对安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学习、观修、讨论、念佛等。假如哪一天前面说的情况到来,我们的心就不在佛法上面了,连闻思修行的想法都产生不了。如果在这种状态中死亡,你会怎样?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