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7课* 甘露丸
念佛的利益
无论是眼见佛陀的身相或耳闻名号,甚至仅仅忆念阿弥陀佛垂念或手触佛像……,都必定成为解脱之因。这里是说,无论是眼睛见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像,还是耳朵听到他们的名号,甚至仅在心里忆念阿弥陀佛等圣尊时时刻刻都在垂念、观照着我,或者手触佛像等,这些都是解脱之因。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念佛、礼佛、观佛非常有意义,而且在有生之年当中,也应将这些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皆是解脱的资粮。
末法时代很多众生非常愚痴,他们一见到别人念佛就想:这些人精神没有寄托,所以才念佛;看到别人拜佛、供佛就认为:搞这些没有用……但在智者看来,真正可怜的恰恰是这些人。因为,明明凡夫的分别念是迷乱的,他们却自以为千真万确;明明这些事情非常有意义,他们却嗤之以鼻。但不管世人理解与否,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见解与行为,千万不能退转。
所以,我们无论能否明观佛陀身相等,但一定不要忘记其名号。因为人的根机不相同,有些人能观得非常清楚,有些人却不一定,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在心里面经常忆念佛陀的名号,这非常关键。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居士,曾对询问她的法师和居士这样说:“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经常想阿弥陀佛。”这种习惯非常好,大家也应经常想阿弥陀佛,乃至行住坐卧都念念不忘。
该念修哪位佛菩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犹豫不定:我是念阿弥陀佛好呢,还是念释迦牟尼佛,或者文殊菩萨?其实念哪一位圣尊都很好,只不过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所以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如果你喜欢念阿弥陀佛,那就好好念阿弥陀佛;如果你喜欢念释迦牟尼佛,那就念释迦牟尼佛;如果你喜欢念文殊菩萨,那就好好念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都很喜欢,那也可以都念。对佛菩萨来讲,无论我们忆念哪一位圣尊,其他圣尊绝对不会产生嫉妒心。如果是世间人,你对一个人好,对另一个人却很冷落,他就会不高兴,但出世间的佛菩萨并没有这种烦恼。所以,随自己的因缘定下来就可以。
想一一念修诸佛菩萨怎么办
还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我喜欢念的佛菩萨非常多,但却很难一一念修,那该怎么办?其实,没办法一一念修并不要紧,但你应选择其中一尊,然后观想其他佛菩萨融入他,并与之成为无二无别,那这样观修一位圣尊也就观修了所有圣尊。有时候我是这样的,因为自己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都有信心,所以我就选择在一个阶段念观音心咒,念完规定的数量后再念释迦牟尼佛心咒等。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舍弃任何佛菩萨,即使专念阿弥陀佛,也不应舍弃其他圣尊。
时刻不忘念佛
若能经常念佛,这的确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老年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非常好。的确,到了这种年龄,活在世间的日子也不多了,也应该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归宿了,但在所有归宿当中,投靠阿弥陀佛最有意义,所以老年人一定要好好念佛。藏地很多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即:口不离佛号或咒语、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但汉地很多老人并不是这样,想必大家都清楚他们不离开的是什么,这就不太好。但有人认为念佛只是老人的事,其实年轻人也应好好念佛。还有人认为念佛只能在家里念,到外面就不能念,其实时时刻刻都应不忘念佛,这非常重要。
以信心忆念佛陀
世尊在《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曾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而因缘又住在心上,所以,如果我们能以佛陀为对境,而至诚发愿、祈祷的话,那必将获得所期望的果;如果内心没有虔诚的信心,即使表面上念了再多的经、做了再大的善事,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功德。
《二观察续》云:“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意思是,即使一个人很愚笨,但他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他也能获得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既不懂现代科学,也不懂佛教的诸多道理,但他们却有一颗虔诚的信心,听到上师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时,他百分之百诚信:西方肯定有极乐世界,我一定要往生!凭这样的信心,他们一定能得到大的利益。我认为,这些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因为大智若愚之故!一般而言,知识分子的分别念重,他们很难生起真正的信心,所以我对知识分子传授密法等甚深教言非常慎重。其实,很多人的分别念并非真正的智慧,让他们学一下因明的三相推理时,则根本不能推导下去,那时候他们的智慧又很愚钝。
下一个教证是:“何者作意佛,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意思是:不管是谁,只要他以诚挚之心观想、祈祷佛陀,佛陀就会安住在他面前,经常赐予灌顶加持。《三摩地王经》亦云:“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王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意谓:能仁的身相极为庄严,任何人在行住坐卧时,若能经常至诚忆念佛陀的身相,本师就会安住在他面前。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我常伴随具信者。”在莲师离开藏地前往罗刹国时,很多信众都哭着劝他不要离开,此时莲花生大士承诺:“我经常伴随具有信心的人。”莲花生大士还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意思是,对于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来讲,莲师我从来不会远离他们,我的寿命没有灭尽之时,我会在每位信士前显现一位莲花生大士。
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在每一位具信心者前,他都会显现一尊阿弥陀佛。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彼人面前赐予加持。其实所谓佛陀的神通,就像只要打开窗户,阳光就会马上照进室内一样,所以只要我们以信心祈祷,佛陀的加持当即就会融入相续。虽然在胜义中,众生和佛陀悉皆平等;但在世俗中,众生业力深重,而佛陀具有无量功德,所以大家皆应以信心忆念佛陀。
……因为工布奔有佛像与佛没有差别的非常纯真的信心,所以才得到了这样的加持。可见,以信心忆念佛陀十分关键。现在有些老居士也是这样,他们对佛有非常虔诚的信心,自然也能获得佛陀的加持。所以希望大家今后皆应努力培养信心!
具信者得加持
虽然我们自己看不到,但佛陀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犹如盲人面前有一位具明目之人一样,大家一定要产生这样的信心,否则不可能得到利益。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意思是,具有信心则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远离疑惑才能如愿以偿。如果没有信心,内心一直怀疑,那形象上无论再怎么样做,也不可能得到加持。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的确,信心就像宝轮一样。在轮王七宝中,轮宝最重要,所以它排在第一;同样,在圣者七财中信心最重要,故它位居首位。所以,没有信心的人,修什么法、做什么功德都很困难,若想积功累德或证悟法性,首先必须产生信心。
可见,只要有虔诚的信心,就一定能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若没有信心,那所谓的学佛也只是口头上的游戏。因为在他的眼中,佛经只是一张故纸,佛像也只不过是铜或铁,上师只是普通的老师,僧众也只不过是同学。以前有些人说:“我才不相信加持呢!”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凉了:这个人已经完了,因为他连加持都不相信。世间人不承认加持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跟着老师只是学一点知识;但佛法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不承认加持,那上师三宝的加持就无法融入相续,自然也得不到实际的利益。
怎样能生起信心
这有很多渠道,比如:通过闻思遣除相续中的疑惑来产生信心,或通过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来产生信心,等等。在汉传佛教中,还有顿信与渐信之说。所谓顿信,即依靠宿世的殊胜因缘,今生以一点点外缘就能生起信心。比如往昔曾与阿弥陀佛结过善缘,那即生当中善知识稍微一开导,就能生起强烈的信心。所谓渐信,即最初很难产生信心,但通过培养慢慢也能生起信心。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连佛和神、上师和老师、佛法和法律都分不清,但通过长期闻思,也渐渐对上师三宝产生了信心。不管怎样,我们应以一切方便来引发信心,这非常重要。
阿弥陀佛能一一加持每位信众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多众生都在祈祷阿弥陀佛,他要一一加持的话,那会不会很累?根本不需要这样担心,因为他在因地发了无量度化众生的大愿,现在全部已经圆满成就,自然就能于十方世界无勤度化众生。这就像一百个人同时打开窗户,大家皆能同时看到空中的太阳,而太阳并不会觉得自己很累;同样,在每位信士前,阿弥陀佛也会任运显现他的身相。
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彼人面前赐予加持。其实所谓佛陀的神通,就像只要打开窗户,阳光就会马上照进室内一样,所以只要我们以信心祈祷,佛陀的加持当即就会融入相续。
仅以忆念阿弥陀就能往生
对于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仅以忆念阿弥陀佛也可往生。如《弥陀经》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汉地打佛七的传统就来自这个教证,而我们学院举办的极乐法会,本来也只有七天,但为了保证念修质量,于是便增加了一天,这样就成了八天。根据传承上师的教言,若人能按仪轨于八天中,一心一意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满三十万遍,且远离五逆罪与谤法罪,那这个人就能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而打佛七,若能在一至七日当中一心不乱,也能往生。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一般遗体都要保留七天,其原因是《闻解脱》中说:人死后的第七日,会显现阿弥陀佛,那时若能观想自己的心识融入阿弥陀佛,就能获得解脱。总之,不管是修显宗还是修密宗,对阿弥陀佛的忆念、观想都很重要。
临终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可往生
要提醒大家的是,人在临死时千万不要贪执财产。若在死时自己有许多财产,而且又来不及布施给他人,为了避免对它们产生贪执,按照传承上师的窍诀,这个时候就要观想将它们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不但对财物不能贪著,乃至对亲人等世间一切皆不能贪执,若能以毫无贪恋之心一心一意祈祷阿弥陀佛,那他就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也有多种情况,有些是中阴往生,有些是临死往生,有些则带着眷属一起往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