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9)
辅导09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如来答定
阿难相合,被佛陀加持,接下来回答:
分二:
一、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
二、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一、阿难引灯喻自决同佛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佛陀说:阿难,汝心不在身内。
阿难特别感恩,赶紧顶礼:世尊我明白了,我的心确实不在身内,但是实居身外。
被如来当头棒喝后终于知道心不在身内,原来在身外啊。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 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如同一个灯烛在房间点燃,它的光可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室外。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一切众生见不到身体的内脏,只能见到身外,如同灯光在室外就不能照见室内。我没有照见五脏六腑,说明心在身外。
如灯在室外则外面的景象明明了了;又如太阳升起后,拉上窗帘不让一丝光亮入内,这样就看不到屋内,而屋外有光,可以见到室外的景象。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阿难特别开心:已经很明确了,我没有迷惑了。这就是了义的道理,不会有虚妄了吧?原来心在身外。
他认为,以一个灯光的比喻,就相合了佛陀的密意。
二、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
佛陀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相应众生根基说: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阿难有一个执著时,佛陀便从另一个角度提问。
比如刚才,阿难执著心在身内,佛陀马上问园林在哪里。
此处,佛和阿难说执著心在身外就拉得更远了。说:
我的这些比丘眷属们,从室罗筏城次第乞食后返回祇陀林开始应供。是不是一人吃饱,所有的人都饱了吗?如果可以,让一个人吃就行了。
有四种食:
1、段食——此为欲界众生食,欲界众生将食物分段(用刀切及用牙齿嚼)而一口一口地吃。
2、触食——此为鬼神食,诸鬼神触取食物精华之气味而得饱满。如烟供、施食法和放蒙山,在咒语的加持下,以七粒米观想周遍虚空,令鬼神享用到。
3、思食——色界天人,依“禅思”为食,此禅思食为依于第六识者。
4、识食——无色天人入于空定,其寿命为依于第八识而住,得以维持不断,故犹以第八识为食;又地狱众生亦依第八识而得延续不断,也是识食。
佛陀时代,出家人在接受饮食供养时,是次第乞食,人们做成饭团来供养(现在泰国也是以团饭供养,外面包着保鲜膜)。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说,虽然比丘们是阿罗汉,但彼此的身体、寿命及心相续都不一样,怎能说一个人饱了,众人就饱了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下面佛陀开始引导阿难:
你要这样觉察你的心。你刚才不是说心在身外吗?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如果心在身外,那身和心就分离了。如花在瓶子外,花和瓶子是互相分离的别别他体。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心所了知的,则身体无法觉知;身体所感受的,则心也无从知晓。就像花和花瓶是别别他体,没有关系。
如果别人碰了我一下,我的心就不能知道,因为在身外。但实际上我肯定能觉知。别说打我碰我,走近了都能知道,因为可以用眼看、耳听。以前判断军队的远近,可以将耳朵贴在地上听。
五根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使我不听,也能感觉到有人走近。
如果心在外面,那身体应是无情法,没有感知功能,但明显与实际不符。
可见,这个说法不正确。
下面驳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陀说,现在伸出我的兜罗绵手给你看,你眼睛看到时,心有没有觉知分别?
兜罗绵手
【兜罗绵手】指佛陀的柔软之手。
兜罗绵为细香之意,在西域有兜罗棉花,极为柔软、白如霜雪。佛陀的手如同兜罗绵一样绵软。
可能我们见了佛陀的手,会马上心生分别:哎呀!佛陀的大手好有加持力,好温暖,拍在我的头上就好了;
或看到一朵花就会心生分别:它好鲜艳,应该很香吧?马上就想凑过去闻闻。
如是,世尊
【如是,世尊】
阿难说,我当然心生分别了。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佛陀说,你眼睛看到,心也知道,说明二者是互相了知的,那怎能说心在身体之外呢?如果心在身外,身体就变成无情法,不能与心相合,不能感知。
《楞严义贯》中说,此处有两方面剖析:
1、身心分离会有互不相知的过失。
如两个人是别别他体,一个人心里的想法,另一个人没有他心通是不知道的;或有两座山,一座山上开辟了路,不知另一座山是否有路,不然不用开另一条路自然就通了。如此与名言现量相违。
2、会有自他混乱的过失。
一旦身心分开,心到底感知谁,属于谁呢?如果它感知,会不会一切人都感知了呢?一个人吃饱,一切人都吃饱了?一花被触摸到,所有的花都被触摸到了?会有他体雷同的过失。因为是别别他体,就会产生混乱。
他体的法中,一个法能结合,则一切法都应结合、相应。所以佛陀之前问,一个比丘受到供养,吃饱了,是不是所有的比丘都吃饱了呢?阿难说不会。因为每个人的心和身互相了知,不会有他体之间各自错乱的相合。
再看图示,上面是比喻,下面是意义。比喻中:灯光在外,如果关上门窗,是不能照到室内的。
同样类比,如果心在外,只能看到外面,不能感受到体内的觉知;心在身体外,能感觉到身体吃饱了。
如果他体之间能感知,那它与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他体,便可感知所有的身体,这是类推理。但与事实不符。
总之,身心若分离,则不可以觉知到身体的一切感受。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所以你应该知道,心不在身体内也不在外,但它能看到屋内和屋外的东西,它在哪儿呢?能看的是什么?
眼根是能看的因缘。而识与根有关系,心才能觉受。
如果心在身外就不能觉知身体,身一定要跟心的习气相关,根与心悉悉相关。
第三处征心:
如果心潜伏在眼根内对不对呢?分两方面观察。
一、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
二、佛陀以法喻不齐为破
一、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说:世尊!如您所说,没有见到内脏等缘故,心不在身体内;身心是互相了知的,相互不离开的,所以心也不在身外。
我如今继续思维,觉得心应该在另外一个地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佛说:另外一个地方在哪儿呢?
阿难说:这颗明了的心不在内不在外,就在我的根内潜伏。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就像有人拿一个琉璃碗——不是真正的碗,是浅绿色的琉璃宝石或变色水晶,盖在眼睛上,但它对双眼看东西并不会有任何障碍。
随着眼根就能见到,心也可以分别。就像现在戴的眼镜,因为有趋光性,透过它看外面会看得更清晰。
此处,眼比喻为心,琉璃镜片比喻为根。
比喻 | 眼睛 | 琉璃 |
意义 | 心 | 根 |
根是直接见到对境的,而心就隐藏在根内。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
现在我发觉:心并不在身体里面,因为不能见五脏六腑,它应在眼根中。即正因为心潜伏在根里。
眼根与五脏六腑是分开的,所以只能看到眼根之外的东西,不能见到五脏六腑。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它能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的东西,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心是潜伏在根里。
如同人佩戴眼镜时,眼睛在里,外面是镜片。
因为心与五脏六腑分开,因而无法见到,但透过镜片可以见到外面的山河大地,所以心潜伏在根内。
阿难尊者回答得非常“聪明”。
二、 佛以法喻不齐为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陀首先重复了一遍阿难的问题:如你所说,心潜藏在根里,如同用琉璃眼镜罩着眼睛的人,能透过镜片见山见水,但他能见到琉璃眼镜本身吗?
阿难说,可以见到。
一个人戴上眼镜也能看见眼镜本身,即使戴的是隐形眼镜也能看见——此处的“见”不一定是以眼根取对境,是了知的意思。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陀告诉阿难,你的比喻看似合理。你能见到琉璃眼镜及外在的山河大地,但你能不能见到自己的眼根呢?
其实是见不到的,因为“根不自见根”。这个比喻实际是不相合的。
佛陀首先破了阿难的比喻,看图表。通过琉璃镜片能见外无碍及见到琉璃镜片,但见不到根。
所以,比喻不正确,喻义不相应。
下面破意义。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如果心能见到眼睛,那眼睛就应该成为我们的对境,但外面的色法才是对境。所以观点不成立。
当眼睛成为对境,就不能成为随即分别的,不是永远、随时可见。如今天可见,明天就不一定能见。
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常人的眼镜是随时可见的。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
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若眼根不可见而琉璃可见,那怎么可以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呢?
如果心在眼根内,如同戴上眼镜一样,则能见到山河大地,也能见到眼;如果不能见到眼,则此比喻不合理。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所以,你觉得“心潜藏在眼根里,如同被琉璃盖住”的说法是不对的。
总 / 结
此处分三个方面破。
1、首先破比喻。
戴了眼镜能见到山河大地,能见到眼镜吗?比喻中可以见到眼镜,但意义上,心能见到根吗?不能。
2、若比喻成立,心可见根。
如果有人非强词夺理说:心一定能见到眼根,否则怎能通过眼镜见到外面呢?我明明可以透过镜片见到外面的事物。
佛陀先随顺众生,说:可以。如果你能见到你的眼根,拿眼根就变成了你的对境。对境与有境不可能恒时在一起,二者是分开的。那就变成有时见到根,有时见不到根;你偶尔是明眼人,偶尔是盲人——见到时就是明眼人,见不到时就是盲人。但这与事实不符。
3、若比喻成立,心不可见根。
如果实事求是,不能见到自己的眼根。而你又说“我的心潜伏在根里”。你没有见到根,居然还说心潜伏在根里,就好比你没见到石女儿,却说“自己潜伏在石女儿的怀抱中”一样荒谬。
总之,如果我们能见到根,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不清楚,只想当然的认为。其实你既看不到根也看不到心,却将二者安立为潜伏的关系。
后面的推理都差不多,只是角度不同。
既然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是潜伏在根内,那它在哪儿呢?
一、 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
第四处征心:此时阿难很认真地思考,说:心在明暗之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
阿难说:世尊!您刚才说心既不在外,也不在内,更不在中间。
我现在又这样思维:所有众生的身体,五脏六腑在里面,而窍穴——眼耳鼻舌等在外。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因为五脏六腑藏在身体内,所以称为暗;而七窍(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个口)对外,称为明。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我若把眼打开而见到光明,称为见到外境;我若把眼睛闭起来,而见到眼前一片黑暗,称为见到内身。
我睁开眼就见到外(见外),闭上眼就见到暗(见内)。
“有藏则暗”,一般来说内脏是无法看到的,因此是一种不明的、暗处的法。但我闭上眼睛就等于见到了。
如此以眼睛的开合而定。您看这样的道理可不可以?
二、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
此处破闭眼。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眼对?
佛陀问阿难:你刚才说你闭眼时就是见暗。那这个黑暗的境界,是否与你的眼根相对?若相对,则黑暗成为眼根的对境。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黑暗成为眼睛的对境,就变成了眼前的东西,眼前的东西怎么说“内”呢?
即如果闭上眼睛所见为黑暗,那黑暗在哪儿?在身外还是身内?也就是它否成为你的对境?
如果成为你的对境,就应该在身外。那怎能说是“身内的五脏六腑”呢?这不应理。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
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1、佛陀以比喻来说明:如果眼前的黑暗称为内,就像我们进入一个既无日月光芒也无灯光照耀的暗室中,暗室的黑暗则等同你体内的五脏六腑了。
没有光明之处都成为你的体内,那你的腑脏也太大了!天一黑,所有的众生都成为你的腑脏了。岂有这样的道理!
既然腑脏是黑的,那到底是谁的腑脏也不知道。难道没有日月光明、凡是黑的就是你的腑脏吗?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2、如果你所见的黑暗不成为眼睛的对境,那你是怎么见到的?
总 / 结
(1)如果黑暗与眼镜相对,则黑暗在你的身体之外,就不能称为内。
(2)如果一定要执著黑暗为你的五脏六腑,天幕降临之际黑暗都将成为你的五脏六腑。
(3)如果黑暗不与眼睛相对,这样它就成为你的内部,那你怎能见到黑暗呢?不能。
所谓指尖不能自触,自己不能对自己起作用。(如果认为自己帮助自己学习,那只是你的心在第二刹起的作用而被了知。)有实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
此处破开眼。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佛陀说:阿难,如果按你所言,离开外见,内见已成立。闭眼见“暗”就是见内,那睁眼见“明”时,为什么不能看见自己的面部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1、【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如果实在看不到自己的脸,那内对不能成立。你开眼就应见到自己的脸。
连自己的脸都不能见到,内部和黑暗怎么见?这是第一个太过——身心应成分离。
按理,我们见不到自方,只能见到他方。但按你的观点,既然能见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就应该见到自方,能见到自己的脸。如不见脸,则见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1、【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如果能见到自己的脸,则不符合事实。
如此一来,你的指尖就能自触——自己能对自己起作用;
如果能见到自己的脸,则说明脸不是我的——身心分离;
如果能见到自己的脸,了知自己能见到自己的脸,则心和眼根是挂在虚空中了,因为只有脸在对面,才能见到。
我们如何见到自己的脸?照镜子。
照镜子是照见真正的脸吗?不是,是见对面镜子里的影像。
只有成为对面才能见到;成为我的自面,是见不到的,就像我见不到自己身后的事物。这就是“对”的含义,即《入行论》中讲的“接触”之意。
既然心和眼在虚空中与自己的脸相对,那你就成了无脸之人。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如果你的眼和心悬挂在虚空中(灵魂出窍一样),与自己的脸相对。那自然脸就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如今如来在你面前,与你的脸相对,且能看到你的脸,难道如来也成为你心的一部分了吗?若如此,如来也应变成阿难的心和根了——凡是能见到你脸的都变成你心和根的一部分。
这是不合理的。
如此有佛身变成自身的太过。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假设你的心和眼能在虚空中,当你的眼有知觉时,身体就不应有知觉。因为眼和身体一个在虚空,一个在地面,彼此不能互相觉知。
这是第三个太过——根身不能互相觉知。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如果你坚持认为身眼二者都是有知觉的,则身和眼就有了两个觉知。
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这样一来,一个身体就有两个不同的相续——地面上的身体和虚空中的眼,有各自的相续。
最终成佛时,理应成就两尊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所以,你认为“闭眼见到一片黑暗为见内”的观点不合道理。
第四处征心有人说难理解。因为破析内容长,因此便觉得难,其实内容不难。
再看一下图。
总 / 结
开眼见明就是“见外”,闭眼见暗就是“见内”。
分析:暗在身内还是在身外(暗与眼睛是不是对境)?
如果眼前之暗是身内就可见到五脏六腑,但实际上看不到。
后面连发几个太过:
1、如此一来,世间一切黑暗都成为你的焦腑了,没有日月灯光之地都是你的五脏六腑。
2、你说开眼见明,那你有没有见到你的脸?如果没见到,你就是无脸;如果见到,脸就成为你的对境。
3、但你不是说脸在身体上吗?如果脸在身体上,那你的心在哪里?它就应该悬浮在身体之外的虚空中,变成身心有两个觉知、两个相续的过失。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通过佛陀与阿难的一问一答,讲述了很多太过。只是分析的内容比较细,会让人觉得有些难。
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会寻找本心。
《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现在努力刻苦地学法,一定要仔细找一找,自己的心到底在哪里。
课后思考题
1、如果心在身外会有哪几个过失?
2、佛有百千亿无数化身,与此处第四征心中“身眼有觉知则会出现两个心相续”的过失相违吗?为什么?
3、第四征心处说“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脸,如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如指尖不能自触”,但为什么有“自证”这一说法?(拔高题)
往期链接(请直接点击文字)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