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戒的关系
文|释圆麓
01
总说戒是修行之基
《赞戒论》云:“一切稀有增上定胜因,无垢律藏之别解脱戒,佛说此乃佛陀与佛法,世尊悲悯此戒留人间。”
1. 持戒是获得修行所依
如果想通过修行获得解脱,那么必须依靠暇满人身,而得人身的因缘是发愿和持戒。
《赞戒论》中讲到:“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
可见,欲得生善趣,需要守持净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的。所以,无论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还是为得到出世间的解脱功德,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
2. 三乘佛法的修行的基础是持戒
戒律是修行佛法的根本,修行没有了戒律,则如同树木等万物离开大地一样,无法生存。
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讲:“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
《集密意续》云:“犹如依大地,播下良种子,从中成熟果,依此得生存。若守一切法,根本此誓言,成熟无上果。延续圣慧命。”
修行者想在相续中生起三乘佛法的功德,必须要守持三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根据相应于出离心、菩提心、等净无二的见解精进修行,必将现前三乘相应的果法。
《毗奈耶经》中说:“诸比丘,若持戒则可长住禅定,若修禅定则可长住智慧,若修智慧则定会断除贪嗔痴,自心清净获得解脱。”
02
从见解不同导致三戒行持不同
1. 三戒对治重点不同
众生因俱生我执而导致流转轮回,不得解脱,而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遣除众生贪嗔痴三毒,而小乘、大乘、密乘对治的侧重点不同。
①别解脱戒着重对治贪心
小乘行人是厌离生死,希求出离轮回,而轮回主因是贪欲,如果没有遣除贪心,则易毁四根本戒中的淫戒。要断除贪欲首先要了知过患。
《大般涅槃经》中云:“贪缘生忧愁,贪缘生畏怖,舍弃诸贪欲,何有忧畏怖?”
《赞戒论》中讲破戒过患:“二身虽未接触犯淫戒,然以贪心眼看少女行,恐怖阎罗用以燃烧沙,反复涂入眼中真痛苦。”
虽然男女二根未接触,然而没有以稳固的出离心紧紧护持自相续,以贪爱之心引起眼看少女身姿的行为,则其异熟果报将是面目狰狞、凶狠恐怖、行为粗暴的阎罗狱卒们用燃烧铁沙反复涂入眼根中,真是痛苦难忍。因此,对治贪心立为别解脱戒的最主要内容。
②菩萨戒着重对治嗔心
大乘菩萨已经发了菩提心,不舍弃一切有情,而求正等菩提,如果生起嗔恨心,则和利益众生直接相违,是舍弃众生。《梵网经》云:“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③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痴心为根本,从中引生贪心和嗔心,如一棵荆棘树,贪嗔二者好比是树枝、树刺,痴毒则好比是树根。密乘是以殊胜的等净见解摄持,直接以如来的智慧对治痴毒,而迅速遣除三毒烦恼。《方便绢索续释》中说:“痴心是毗卢遮那佛之誓言,何以故?无明无所断,觉性无所成,于法界中一味一体之故……”
以上分析了三戒的对治侧重点不同,那三戒是不是各自分开而存在呢?
三戒各自的本体是异体存在的,因为受戒的时间、对境、所依均是分开的,它们是有差别的。如《三戒论释》中说:“受戒对境心仪轨,定故自体不混杂。”但从不被烦恼所束缚这一点而言,所护本体是相同的,因为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均是为了断除轮回的根本,成就涅槃。如弥勒菩萨所说:“佛说能断三界惑。”就非梵行来说,声闻乘是禁止的,而菩萨乘、密乘以方便摄持而行,是不会被贪欲所染污的。就像未服毒,或者依靠明咒密咒加持而服毒,以及将毒转变为药,这三种情况都不会受到毒害。
因此,大小乘守护的戒律自本体除了前者作为后者的所依以外,没有异体的实质存在。例如,由于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所依,若以菩提心摄持,可称为菩萨戒之别解脱戒。如同一个宝剑,分别由懦夫、勇士与大勇士所持时,以前是懦夫的宝剑,现在已不再是他的剑而成为勇士的宝剑,因为剑的作用不同了而更为显著。
别解脱戒的见解只是因为见到三界轮回的痛苦,而以出离心断除它的因烦恼,并未转为道用,就像不具备明咒密咒的一般人不能服毒一样。
菩萨戒的见解是以清净的意乐为了自己解脱及饶益他人之事,而不被堕罪所染,就像能将毒转为药一样。
密乘戒的见解是以快速成办自他二利的广大意乐而将现有诸法护持为天尊、咒语、法性,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就像依靠服毒而解毒一样。
所以,由于意乐的不同,戒的自体也只是各自的戒而已,不会成为他戒。
《分析三戒论》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性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普集续》云:“仅为自利欲获得寂灭果位为别解脱戒,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
这是从自利利他大利他的角度分析三戒。
总而言之,三戒表面上是分开行持,异体存在,但实际上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如果从不被烦恼所缚这一点而言,可以说是一本体;如果从烦恼的对治方法而言,则属于不同反体。因而以断除、转移、道用的方式,安立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如《三戒论释》中云:“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分开的,实际上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
2. 三戒的守持及转依方式
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从所护持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有断除烦恼、以菩提心摄持转变烦恼,及认识烦恼本性。但从转依角度来说,前戒守护的在上戒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失前戒而存在,比以前更殊胜。
举例说明:
1. 声闻乘需要断除杀生,且无有开缘之时,一旦行持杀生,在具足基、意乐、加行、究竟四支之时,即会违犯别解脱戒。
2. 菩萨如果以大悲方便摄持而行杀生,不但无罪,而且可以积累很多资粮,如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因短矛黑人企图想害五百商人,而五百商人是不退转菩萨,如果被杀害必将会在地狱中住无量劫感受痛苦。大悲商主知此事后,以大悲心杀死短矛黑人,以此大悲商主不但未堕入恶趣,反而即刻圆满七万劫的资粮。
3. 密乘具足大平等、大清净的殊胜方便摄持,可以成为大利他和修行方便。如《明誓言续》中云:“三宝上师怨敌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会列害众生,成具誓敌唯造罪,以及三恶趣众十,诸瑜伽士当诛之。”对于十大应诛的野蛮众生,在自己有降伏能力的情况下,应当以大悲心予以降伏。
一人相续中具足三戒,必须承许本体转依。如果本体没有转依有自相存在,那么小乘别解脱戒若以发心摄持,也难以变成大乘别解脱戒,或者由于各自仪轨而受戒,以前小乘的二百五十戒条加上重新受大乘的二百五十戒条,一人相续中就具有五百戒条。
如果说转依了但未舍弃小乘别解脱戒的本体,那不存在转依。如果舍弃小乘别解脱后才转依,那以前的二百五十条戒是已舍弃,还是未舍弃?如果已舍弃,就不具有三戒,如果未舍弃,说明已转依。
由此可见,这里的转依并未舍弃小乘别解脱戒的戒条,只是所护持的方法不同,而所护戒的本体转依,就像同一朵花,平凡人与圣者两次供养,它的作用完全不同。所以在未舍下戒的基础上,在上戒的本体时而变成它的戒。
《五十万真如成智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
比如三种不同种类的石头,通过融化以后,分别变成铁、铜、银,最后依靠真实点金剂,全部变成金子。同样,三乘戒律虽然在发心上有差别,但在我们承许下戒已转依为密乘戒时,由于它已转依为上戒而无需再考虑下戒的戒限,就如同平民变成国王一样。
又如《密行续》中云:“譬如石成铜,铜成金子相,铜时无有石,成金不现铜,持明内比丘,存在别解脱,以及菩萨戒,佛陀未宣说。”比如石头变成铜,铜变成金子,成为铜时不存在石头,变成金子时也不显现铜。同样,佛也未宣说,转依为密乘戒时还明显存在别解脱戒、菩萨戒,因为已转依上戒的本体。
其实对于本体转依也必须要与内证和行为相结合,虽然说是具三戒,但在初学阶段不能将杀生转移,因而必须断除。如果是以慈悲心摄持,为他众而想成佛,则成为菩萨戒,此菩萨戒以大净等摄持则成为密乘戒。
《时轮金刚大疏》中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正如阿阇黎莲花生大师所说:“外表身披袈裟,持比丘相,内持密宗无上瑜伽。”这是从三戒本体转依而言的,如果三戒本体不转依,那么相续中不能获得灌顶,只能停留在前面别解脱的断除上。无有转依与道用的能力,二者直接相违,而无法行持密宗。所以,必须承许三戒本体转依而非异体存在。
03
三戒如何圆融无违守持
1. 显宗是密宗的阶梯
《三戒论释》云:“显宗如实开显深广法门虽然不可胜数,无边无际,但未如理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与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而以下八乘的道均无法获得佛果。”
束缚于轮回中的因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
堪布云丹嘉措引用佛经教证作了解释:虽然布施了头目手足,已经圆满布施度,但心未清净的缘故,仍然不能获得菩提果位。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讲到,没有依靠密宗断除三现习气的智慧,仅仅依靠显宗很难断掉,最后的习气未断除之前,不可能获得佛果。
为什么呢?因为在十地末尾时入于金刚喻定,诸佛菩萨的心间会发光对他做大光明灌顶,实际上十地菩萨于此时也是趋入密宗道,最后断除最细微的种子习气。《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等佛经中都有这种记载。所以依靠大密金刚乘能成熟之灌顶,以能解脱之生圆次第的殊胜道,是密宗道。
那么,说显宗没有成佛之道该怎么理解呢?
①显宗自宗可以成佛。智悲光尊者在《集密意续释》讲到一个比喻:不太锋利的斧头砍木柴时,我们说不能砍木柴,实际它可以砍,只不过拖得时间比较长,因此加上否定。同样,显宗虽然可以成佛,但时间非常缓慢。
②显宗没有像密宗那样宣说能清净三现习气的生圆次第。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也说,密宗能遣除或者根除三现习气。众生无始以来具有一种三现习气,这种三现习气需要依靠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才能真正得以清净。因此,密宗诸续部中说未依密宗不能成佛。
③显宗虽然从道理上宣讲了光明和空性,但未讲到具体的修法。
因为下八乘都只是暂时获得自果,人天乘只是出离恶趣,声闻、缘觉乘只超出轮回,菩萨乘和事行瑜伽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所以他们仅仅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而已,实际还未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
2. 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
一切有情自性本来清净,但由于未证悟此理而在轮回中感受难忍痛苦,要想从此解脱出来,仅仅以其余不了义的因果乘之佛法极难摧毁灭尽,也不能迅速去对治调伏。而对于此等众生生起难忍的大悲心,依靠能成熟的灌顶在相续中获得密乘戒,之后护眼珠般如理护持三戒所有学处,通过密宗等净见解摄持,不断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
见解和行为相结合修持,上根者即生就能成就双运身,中根者于临终光明中得到双运身,下根者于转世中阴依靠法性真谛的加持,于自性化身刹土中面见金刚萨埵等五部如来,得受灌顶、菩提授记的安慰后成就真实正等觉佛果。
摄义
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戒各自的本体为异体,从时间、对境、所依讲均是分开的,它们根据发心的不同,在不舍下戒的基础上,上上戒更为殊胜。如阿里班智达言:“三戒一人相续中,自体不混遮需圆,本体转依德上具,应时主行要不违。”
因此,如果知道三戒的密要互不相违,就可以通达诸大德的意趣互不相违,及三乘佛法的究竟意趣大智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