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349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月 06 日 佛 历 2565 年
神变月.藏历一月
དཔལ་ས་ར་ཧ་པའི་ཞལ་ནས། སྙིང་རྗེ་དང་བྲལ་སྟོང་པ་ཉིད་གང་ཞིག།དེས་ནི་ལམ་མཆོག་རྙེད་པ་མ་ཡིན་ཏེ།།འོན་ཏེ་སྙིང་རྗེ་འབའ་ཞིག་བསྒོམ་ན་ཡང་།།འཁོར་བ་འདིར་གནས་ཐར་བ་ཐོབ་མི་འགྱུར།།ཞེས་གསུངས།
吉祥萨绕哈巴:
远离大悲入空性,依彼不得殊胜道,
倘若唯一修大悲,住此轮回不解脱。
如果我们没有通达无我,仅仅通达一些其他道理,那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就只能压服,并不能完全根除。
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
我们可以通过修大慈大悲心来对治自相续当中的嗔恨心,修不净观来对治相续当中的贪心,修喜无量心来对治嫉妒心,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治我们相续当中的各种烦恼,能不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呢?不能。
因为慈心等与我执并不是完全相违,所以虽然修了悲心和不净观等,但是并不能根除我执,因为这些观想只不过暂时压伏自相续当中的烦恼而已。
实际上,完全要斩断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必须要有无我的智慧。这一点在《释量论》的颂词当中也是有的:慈等与我执不相违的缘故,并不是究竟的对治法,“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
原来有一位老堪布,他经常背诵这两句“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 他非常好,虽然不是很聪明,但却经常思惟法义。
他提水路过我门口的时候,有时候会坐一会儿,常说:《释量论》是这样说的,《量理宝藏论》也是这样说的,慈悲心不违我执!慈悲心好是好,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我执。对对对!然后又拿着水桶慢慢回去了。
那个时候,我们山沟里面的修行人也不太多。当时我的院子很大,他的院子在很远的地方。那时并不像现在学院这样,一个房子接着一个房子,空间很宽广。他经常喜欢用这个颂词。
--《量理宝藏论》第58课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
作者回答说: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
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对大乘菩萨来说,虽已了知万法皆空,但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这即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
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会像声闻一样,认为轮回火坑特别可怕,度化众生难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污言秽语、邪见如山,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宁愿独自一人趋入安乐的涅槃。
然而菩萨不会这样,他们虽住于世间,但以胜义空性的加持,于世间不断救度有情,而不会为轮回烦恼所染。
如《华严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华生长在淤泥里,却纯洁无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虚空中,但能自在洒脱地运行,不滞于任何一处。(有些论师认为,假如日月住在一处,当地人就会生起酷热之感、厌烦之心,不断运行才不会有这种后果。)
又云:“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菩萨不会离开世间,也不会耽著世间,他的一切所行毫无障碍,犹如空中的风。
所以,证悟空性的大乘菩萨,在智悲力推动下,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轮回。
既然如此,那菩萨会不会有痛苦烦恼呢?绝对不会。因为他已证得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胜义大空性,并通达世俗万法犹如幻化八喻,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有了这样的境界,即使入于地狱,也像逛花园般自在快乐,没有丝毫痛苦。
弥勒菩萨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了悟诸法如幻的圣者,在恶趣中流转投生,也像入于花园一样快乐,纵遇兴盛衰败,也不会被烦恼染污。(不说菩萨和佛的这种境界,甚至在座有些道友,经过长期对空性的闻思、观修,对一切苦乐也看得特别淡,这就是体悟空性的结果。)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好如凡夫吵闹缠,其心不随顺逆转,仿佛空谷之谷声,此等行人定无居。”证悟空性的圣者,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把它当成空谷传出之声,不会随之而起贪嗔痴烦恼。
就像有些证悟空性的大智者,表面上看是凡夫人,被嘈杂、热闹束缚着身心,在人群中搞世间八法,但因为证悟了空性的缘故,不会被逆境、顺境所转。
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任何地方皆可随遇而安,犹如日月不住空。反之,假如对空性一无所知,即使你做的善法极其广大,但因为有强烈的实执,抛不开自私自利,最终也无法成为无漏的善根。
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学习空性对自己的解脱很有帮助,而且断除了自私自利、离开执著束缚之后,度化众生也很容易、很方便。
否则,抱着一个大大的“我”去帮助众生,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就像现在有个别领导,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但实际上一直是为“我”服务,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利益他人相当困难。
因此,我们一定要修持空性,如果你连一根头发都空不了,想度化众生无疑是天方夜谭。
--《入行论16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