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起念,哪一种是修行人最需要的?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那“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去看外面世界时,用什么东西看呢?当然是用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对我们还没有证悟的人,当我们的视觉中出现了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马上就会去分析、判断这是什么东西,是人?是建筑物?还是其他东西。如果是人,那这个人我熟悉不熟悉,好人还是坏人等等;如果是建筑物,那我是不是应该买一个这样的房子?能不能买得起等等……意识就是这样子产生了,然后后续跟着出来了很多很多的念头。
每一个念头它都带有执著,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念头。眼睛看到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意识立即认为这是一个建筑物,并默认了这是真实的建筑物,这就叫作起了念头。说外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头,不起念头并不是说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修行人证悟的时候,他眼睛能够看得到,耳朵能够听得见,但是他的意识不会去执著。意识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就像海市蜃楼或者梦境一样,都是不真实、虚幻的。所以,他就不去执著。不去执著就叫作“坐”。
“一切境界”中的这个境界不是指修行的境界,是指外面的这个世界。对外面的世界不起念,不起念就是不执著,这个不执著就叫作“坐”。《坛经》把这个“坐”字解释为我们对外界不产生执著,那“坐”本身是不是这意思呢?那不一定了。但是禅修的时候,或者是证悟的坐禅,完全可以这样子解释,没有什么违背的地方。这种解释的方法,就是一种诀窍,所以“坐”就理解为对外境不起念。
不起念有三种不同的意思。第一个不起念,比如说我们非常专注地去思考某一个事情的时候,眼睛一直都在看,光一直也都进入视网膜当中,所以外面的每一个画面都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但是意识它在想另外一件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刚才看到了什么;然后明明耳边有人在说话,但是因为意识非常专注地去想另一件事情,虽然听见了,但是他对这个声音没有一点感觉,所以对这个声音没有起心,没有产生任何的念头。
我们的感官都是这样子的,比如说只要有光,眼睛是睁开的,那它就会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如果意识想别的事情或者是有什么心事,特别不开心或者特别开心的时候,虽然看到、听到,但是根本没有感觉。所以他就对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东西,根本没有起任何的念头,这是我们世俗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起念头。这个不是禅修的不起念头,跟修行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是第一个不起念。
第二个不起念就是禅修。修四禅八定、世间禅修的时候,因为禅定的力量,心很平静,除了无色界的禅定是人的感官看不到这个世界以外,一般的禅定,比如说四禅八定中的四禅,每一个层次的禅定,我们的心都是非常平静的。但是能够看得到、能够听得到,只是对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他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第二个不起念。
这两个实际上都是对于一切境界上不起念头,但是,这种不起念头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太大的帮助。《坛经》讲的是第三种念头。第一个不起念,是因为他有其他的思考,他的心已经非常专注地去想其他事情,所以他就不起念头了;第二个不起念,他没有去思考别的,是因为禅定的力量,心已经非常平静了,所以他也起不了念头;那么第三个不起念是什么原因呢?
第三个不起念,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虽然他的感官可以看到外面的这些现象,但是他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感官产生的错觉,知道了这些都是错觉,他就不会起心。比如说我们对海市蜃楼的建筑物,不会产生真实建筑物的念头。海市蜃楼中有建筑物、有车、有人,都能看得到,但是对海市蜃楼中的车,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辆车;对海市蜃楼中的建筑物,我们不会认为它是建筑物,不会起这样子的念头。
为什么不起这种念头呢?因为知道海市蜃楼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证悟的人,他对外界的万事万物已经通达了空性,他完全明白,虽然眼前有这样子的景象,但跟海市蜃楼一样,这是虚拟的、是空性的,对它没有真实的执著,所以他不起念头。
这三种不起念头当中,我们需要的是第三种,就是深深地体会到,或者非常彻底地明白万事万物都是空性,这样以后,他对这些东西就不会产生执著或者念头,所以这就叫作“坐”。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